6万志愿军拥挤在江边,遭美军炮击伤亡过万,军史:一次血的教训

陶陶读历史 2024-10-17 13:02:39

在杨得志上将的回忆录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五个师拥挤在临津江南岸约20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遭敌炮兵的火力突击,伤亡很大,现在想来,依然是十分痛心的。”

第五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史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我军虽然给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以重大杀伤,但我方的损失也是令人扼腕伤心的。其中,我19兵团在突破临津江的战斗中,尤其令人痛心。权威战史更是为此定性:一次血的教训。

经过四次血腥的战役,我们英勇的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奋力搏杀,最终将战线维持在三八线附近。此历次战斗中,我军虽然屡战屡胜,但损耗极大,其中第四次战役损失了5.3万人,其中大多是军中骨干。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已然疲惫不堪、精疲力尽。

为此,中央军委决定,杨得志的十九兵团以及陈赓的第三兵团作为二番入朝的作战部队,连同休整完毕的宋时轮第九兵团一起,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战役,希望能够一举歼灭美军一到两个师,重创第8集团军,从而提前将美军赶下海。

在国内,十九兵团整训已久,同时还换上了刚刚从苏联运来的新装备,其火力与曾经的“万国牌”武器,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各师都成立了炮兵团、高炮营、无后坐力炮连、高射炮连以及美国人最忌惮的一二零迫击炮连,火力大大增强。

之前,我军以如此低劣兵器,都能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何况如今有了新装备?因此我军全军上下,都十分乐观,出现了速胜主义思潮。

三兵团、九兵团、十九兵团的主官们个个斗志高昂,求战心切。其中,三兵团副司令王近山说:

“他们(联合国军)有多少兵?加上李承晚的伪军,还抵不上咱们的一个军区,不够咱一个淮海战役打的!我看把美国鬼子赶下海不成问题,朝鲜有多大个地方?在三八线撒泡尿就能滋到釜山去。”

与此同时,第一批入朝的老部队还给后来的部队介绍经验,说美国人的防御是鸡蛋壳,表皮硬,里面都是空的,一戳就破。

正所谓“骄兵必败”,危险往往就蕴藏在骄傲和自满之中。美国人绝不是傻瓜,他们也会总结和进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美国人也在寻找着志愿军的弱点,并尽力予以克服。

与之前几次战役相比,美军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不再会轻易地撤退。在前四次战役中,美军往往高估我军的火力,一旦后路被抄,就会惊慌失措,赶紧凭借自己的机械化优势仓皇撤退。然而在第四次战役的砥平里战役中,美军却利用由机枪、大炮、坦克组成的“环形防御”,阻挡住了我军如同潮水一般的进攻,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在美国战史中,将砥平里战役称为“第二次仁川登陆”。此战后,美军不再会像以往那样盲目撤退。因为美军逐渐明白,以志愿军的火力,还不足以击破自己的“环形防御”。志愿军虽然穿插非常迅猛、一往无前,但是美军只要缩成“铁乌龟”,志愿军也没什么办法。

在第五次战役中,美军第二大变化,就是大大加强了火力。根据美军军史,他们认为前三次战役,美军之所以面临不利局面,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弹药。在我们看来,这个说法是匪夷所思的。即使在前三次战役中,美军所施放的弹药,也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

正所谓“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前三次战役所打出弹药,不过只是美国强大工业实力的冰山一角。在第五次战役中,美国兵工厂开始发挥其实力,大批量的弹药不断输往朝鲜。与此同时,美军还调集大量参与过二战的老兵奔赴朝鲜,其中包括大量经验丰富的野战炮兵。一时间,美军的火力再次上了一个台阶。

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是一个老派的旧军人。此人行事果敢,特别擅长发挥远程大炮的火力优势。他强调不计成本地使用火炮,在防御中要以钢铁和火力屏障进行战斗,不得牺牲人员。因此,范弗利特所释放的弹药量,往往超过常规的五倍,因此也被称为“范弗利特的弹药量”。

为了尽量发挥火力,范弗利特在纵深布置大量远程火炮。与此同时,他还一改美军只在交通要道上作战的特点,将大炮搬上了高地,希望利用这些大炮迟滞我军的快速迂回。

对于美军的这些变化,我们知之甚少,仍旧按以往的战术与美军交战。因此在第五次战役中,我军吃了大亏。

1951年4月22日晚,那是一个清朗的月圆之夜。随着一声声嘹亮的军号,第五次战役打响,数十万志愿军从隐蔽处一跃而起,在数千门火炮的支援下,向“联合国军”发动了排山倒海一般的攻势。

左翼的宋时轮兵团一马当先,一路打穿了东线敌军阵地,一天南进三十公里,歼灭了韩国第六师和美军二十四师一部。中央的王近山兵团嵌入敌军纵深,分割了东西两线敌军的联系。

而杨得志的十九兵团则奋勇前进,全歼英军著名的、历史悠久的格罗斯特营。但是就在作战形势一片乐观之时,悲剧却发生了。

十九兵团由63军、64军、65军三个军组成,其中63军在直插雪马里,痛歼英军29旅。而64军则被彭德怀分配以强渡临津江,然后以勇猛动作直插议政府、实施战役迂回,断敌退路,阻击援敌的重大任务。如果完不成穿插任务,敌人便会节节抵抗,退到汉江以南,这样志愿军就必须再次渡江作战,加大战役的困难。

军令如山,彭德怀的口气相当严厉,杨得志自然也不敢怠慢,于是立即派遣部队进行突击。至23日4时,64军进展还算顺利,他们击溃了南韩第一师的守备部队,共有第191、第192师四个团的部队渡过了临津江。在攻占长坡里、高士洞后,于江南弥陀寺以北地区,被韩国第一师所阻。

23日15时,64军依然没能突破防线。后方的杨得志心急如焚,立即发电:

“虽胜利完成第一步渡江任务,但断敌退路尚远,望各部今晚必须排除一切困难,插议政府,占领预定目标。”

由于久攻不下,64军不得不于当日18时投入预备队190师。但是血战到第二天凌晨4点40分,190师也受阻于麻山里、东文里一线,未能突破敌军阵地。仅有一个营和一个侦查支队穿插到议政府地区,但是主力部队却迟迟无法接应。

要知道,前方敌人主力不过是南韩军队。南韩第一师虽然号称王牌,却多次败在我军手上,是不可不扣的手下败将。64军,为何不能突破手下败将的防御呢?

事实上,64军之所以受阻根本不是因为南韩第一师,而且位于纵深地带的美军炮兵以及犹如苍蝇一般,不断飞临临津江上空的美军航空兵。在他们的阻碍下64军的炮兵在阻挡在临津江以北。缺乏重火力,64军仅凭血肉之躯,是难以撼动敌人据点的。

就在这时,65军后续部队的到来,又让64军的窘境雪上加霜。当时65军的两个师渡过临津江,准备会同63军一起全歼英军29旅。然而由于64军前进受阻,使得65军的两个师和64军主力撞了车。

结果,5个师的6万志愿军,被敌人死死压制在临津江以南20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人员拥挤在一起,无处可躲,正好给了美军纵深炮兵发挥的空间。

就这样,敌人炮兵、航空兵向拥挤的人群发射、扔下了数之不尽的炸弹和燃烧弹。整整两天两夜,美国人以惊人的火力荼毒着我军,志愿军战士死伤枕藉,扑面了临津江南岸。

见此情形,杨得志心急如焚,他下达电令:

“我军主力已停于江南狭小背水地区,如不坚决攻击等于死亡……六十四军各师如不猛插进到目的地完成战役任务,会遭到革命纪律的制裁。”

杨得志的措辞之所以如此严厉,是因为他关心着战士,担心着他们的安危,希望他们能死里求生,从敌人炮火中杀开一条血路。然而可惜的是,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武器装备差距过于悬殊,也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而革命纪律制裁,也绝不会让敌人的炮火减弱哪怕一分。

根据美军战史记载,汉城方向的防御极为坚固,敌人每个连平均一个小时发射3666发炮弹,平均每门炮发射600发,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美国人在战史中得意洋洋地宣称:

“在战线前方特别是汉城北侧和沿北汉江一带,估计有大约几万具中朝军队的尸体悲惨地横卧在那里。”

此战中,64军、65军伤亡惨重,我所查阅的所有军史,都没有披露此战详细的伤亡人数,都只是用了“伤亡惨重”“重大牺牲”等字眼。而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我军在临津江伤亡一万多人,这是多么惨痛的损失啊!

因此权威军史给这次战斗下了一个判断:“这是血的教训!”

虽然伤亡惨重,但是志愿军的战士们并没有放弃抗争,他们依然舍生忘死地奋战着。在九天的时间里,我军还是突破了敌军的防线,推进了50公里。然而此时,我军弹药和补给品已接近枯竭,战士们的疲劳程度已经难以想象。

而敌军呢?他们各自采取环形防御的策略,我军虽然能将其包围,但始终无法将之消灭。到了白天,这些被围的敌军就在炮火和航空兵的支援下突出重围。虽然会遭受很大损失,但始终无法成建制歼灭敌人。原本,彭德怀希望能歼灭1到2个美国师,但最后发现,连一个建制团也无法全歼。

其后,美军有秩序地退到汉城附近,并不准备继续后退了。随后,范弗利特在汉城的三个方向,布置了毁灭性的火力,就等着我军往里面钻。然而好在彭德怀看出了李奇微和范弗利特的把戏,提前结束了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

“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情况判断。”在第五次战役发动之前,我军连战连捷,对美军产生了轻视的心理,认为他们是少爷兵,甚至以为现有的火力,就是他们的极限。然而美军凭借其深不可测的工业实力,及时改变了战法,制定了很多针对性的战术,很大程度克制了我军的穿插和迂回战术。对于此,我军并不了解。因此64军和65军在像往常一样执行穿插任务时,遭遇了重大损失。

第五次战役的惨烈,让彭德怀、邓华、杨得志等指挥者充分意识到,美军并非易与的对手。与美国将有一场长期的战争要打。与此同时,杨得志痛定思痛,很快便总结和制定出破解“范弗利特弹药量”的方法。

在美军惊人的炮火下,两米深的交通壕照样被填平,正面无论怎么修工事,都会被击毁。后来杨得志在视察65军阵地时,发现反斜面坑道可以有效抵御美军的炮弹。

因此在杨得志的亲自策划下,19兵团开始推广反斜面坑道,专找炮火的死角。在后来的夏季防御战中,范弗利特的猛烈火力失去了魔力。2个月的时间里,范弗利特打出780万发炮弹,却依然无法撼动我军阵地。根据统计,敌人花费660发炮弹,才能杀伤我军一人。即使美国再财大气粗,也经不住这样的消耗。

此后,杨得志的坑道战术推广到全军,最终成为克制美军火力、最终战而胜之的法宝。

0 阅读:356
评论列表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