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四川康定旧照:3座城门还没拆,跑马山和现在不一样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3-12-13 06:29:01

“跑马溜淄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淄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摘自《康定情歌》歌词

康定,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甘孜州的州府。康定钟灵毓秀历史悠久,康巴文化灿烂。康定被誉为“情歌之城”,一首脍炙人口的《康定情歌》,更是唱醉了天下人,也让康定和跑马山名扬海内外。

美丽的康定

一座城市,因为有历史而厚重。那么,过去的四川康定,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老照片就是最好的记录。

笔者搜集到了几十张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康定老照片,反映的是古城建筑和人文风貌。原片是黑白的,有的还很模糊,为其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照片搜集不易,值得收藏!

30年代的康定

康巴藏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站在山上向下俯瞰,山清水秀,景象令人震撼。康定古城坐落在峡谷之中,康定河穿城而过,两岸是鳞次栉比的传统民居和建筑。

康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原古城,这里既是情歌的故乡,又是茶马互市的重镇。康定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照片拍摄于1930年。

30年代,康定城内的一条街道。街道不是很宽,一眼望不到尽头,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临街商铺都在开门营业,门口撑着遮阳棚。一名藏族男子从街道上走过。

路旁还有一些小贩在摆摊,生意很红火。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一座城市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历史建筑、老街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

过去的康定,东、南、北各有一座雄伟的城门。因三座城门内设有税关,又名“三关”。康定城关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以山为障,并没有修建实际的城墙。

这三座城门分别为:康定门(东)、永安门(南)、拱极门(北),三关雄踞要冲。1938年,筹备建西康省时,为扩大康定城区,拆掉了三城关及附墙,只有地名被保留了下来。

这张照片,拍摄于康定北关城门外。城门前码放放着成堆的茶包。近处能看到藏马群和运输藏茶的牦牛群。此时的康定,不仅是刚刚建省的西康省省会,更是古往今来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贾市”。照片拍摄于1939年。

30年代,位于康定城东南的跑马山景象。城依傍着山,山护卫着城。“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跑马山因一首《康定情歌》而闻名四海。

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康定当地群众就会在跑马山举行盛大的“转山会”,同时还会在跑马山上举行赛马等活动,现场十分热闹。跑马山还有个吉祥禅院,是这里最古老的寺院。

这几名骑马的汉子,是康定运输线上的卫队成员。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身上背着刀枪,为过往的车队和马帮保驾护航。他们性格豪爽,武功高强,是康定运输线上的守护神。

30年,位于康定郊外的一处“锅庄”,锅庄建筑风格多为一进几院布局。它集客栈、交易所、货站等功能于一身。在沟通内地商贩与藏区商贩的相互贸易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全盛时期,康定城中有锅庄48家。锅庄建筑大门多用大型花岗石镶砌,门洞旁柱及门顶檐为汉式木架,上盖筒瓦,挑起爪角。康定锅庄,如今留在每个康定人的记忆之中。

这是30年代康定的南城门——永安门。南门最初叫“南纪门”。民间俗称为“南极门”,一直到了清末,才改名为永安门。历史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城关修建在两座大山之间,虽无城垣,但城关山与关相连,雄踞炉城南要冲。城门上方镶嵌的石匾上“永安门”三个大字十分醒目。城关内外有一条石路,两侧都修建有民居房屋。

1939年,康定城内“中正路”上的景象。街道不是很宽,街上人来人往。在路旁的建筑门口,贴有标语。

位于康定城郊外河畔的建筑群,就是当时的康定县政府所在地。政府大院临江而建,正对着门口矗立有一面照壁。照片拍摄于1939年。

到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建省,省会设康定。1955年,撤销西康省。

30年代,位于康定北门外的西康牧运公司前,一名男子正拉着黄包车赶路。在过去,川藏地区的物资运输主要依靠“乌拉(无偿劳役)”差役。为了减轻藏民负担,当地成立了“西康牧运公司”,废除了“乌拉”。

1939年1月,刚刚成立的“西康省立小学”。一群小学生站在教室前的台阶上合影。这座建筑,是原明正土司在康定最恢宏的宫殿,后被改成了学校。

明正土司官寨,始建于明末清初,明正土司由木雅色巫绒驻地迁至康定白土坎下(今州委、州政府至康定宾馆处),史称“色多衙门”,今尚有一段残墙。

30年代,两名生活在康定地区的藏民,他们身上穿着传统服饰。康定是以藏族为主,有藏、汉、回、羌等17个民族的聚居县。

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藏族服装分为很多种,有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等。不管是哪个藏区的服装,别人都能一眼就认出这就是藏族服装。

这栋两层建筑,是位于康定子耳坡下的省招待所,始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大楼为砖瓦结构,门口上方悬挂的匾额上写着“筹边别墅”四个字,门口有两名士兵在站岗。台阶下的大石头上交叉斜插着两面旗帜。筹边别墅作为往来西康之军政机关的招待所。

康定是"锅庄文化"的发祥地。照片中,当地人跳起了节日锅庄舞。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性格。

30年代,位于康定的一座外国人修建的别墅。在别墅的外围,修建有中式的连廊和门楼。住在这栋别墅里的,是一名外国牧师,康定人习惯把这栋别墅称为“洋人公馆”。

在过去,康定当地交通不便,桥梁很少。人们为了跨越河流,人们在河道之上拉起一根长长的绳索。人们想要到达河对岸,就得乘坐这座溜索。人们将自己悬挂在溜索上,依靠地势和惯性的作用,就能迅速到达河对岸。不得不赞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0年代,康定水利发电所的厂房前,三名工作人员站在沟渠旁。这张照片的拍摄位置为现甘孜日报社附近。

这张照片,拍摄于康定郊外二道桥附近。两名可爱的儿童正坐在双人滑竿上,滑竿上面装有遮阳的棚子。蜀道崎岖,上山下山不易,乘坐滑竿是不错的选择。抬滑竿的轿夫虽然很辛苦,但也能靠此养家糊口。

1939年,位于康定东关外的一处工地上,一栋大楼拔地而起。这就是当时正在建设的省交通厅办公楼。大楼台基很高,门前建有十几层台阶。建筑为砖瓦结构,布局左右对称,看上去非常现代和气派。

生活在康定的羌族人,正聚在一起喝咂酒。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饮酒方式,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口味纯正。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时,人们都会喝咂酒。每人插一长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边饮边加清水,直至味淡 。

30年代,康定刚下过一场大雪,河水还没有结冰。这与昔日的绿水青山形成了鲜明对比。河两岸的传统建筑和民居,古色古香。目光所及之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30年代,康定东关外“西康茶关”附近的景象。一名背夫正在给茶叶打包。每年,西康茶关收茶税达十一万两白银。

千百年来,背夫们从雅安出发,负荷两三百斤捆扎紧实的条茶,走入崇山峻岭之间。到了康定,就要把条茶外包的竹篾割开,装进牛皮做的茶包,给牦牛驮,最终到达西藏。

1939年,位于康定北郊的温泉公园(今二道桥浴池)附近景象。二道桥先前称为“ 望江楼”。清乾隆年间,打箭炉同知符兆熊见此地温泉宜人,便在此建了一间简陋浴室。并在浴池旁的观音阁处修一楼阁,取名望江楼。

30年代,康定北门附近的市场。城墙外,有很多驮着茶叶包的马匹和牦牛。获取,雅安边茶从雅安运往康定用人力背运,在康定经过藏族茶商们的加工改装后,原来的“边茶”成为“藏茶”,所有从此西运的“藏茶”,都要先出北关办理“税引”后就地启运。

这是30年代位于康定的一座喇嘛寺庙。喇嘛寺庙,藏传佛教寺院的俗称。寺庙位于山间平地之上,周围山坡上云杉茂密成林。

1939年,康定地区一片草地上的成群的牦牛。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能忍耐极寒天气。牦牛善行山路沼泽,且负载量大。牦牛以其特有的生理条件,成为该地区的重要交通工具。

康定,历史条件不仅得天独厚,而且极具独特的个性色彩。康定,被称为“海外仙山,蓬莱圣地”。一年四季都很安静,当地的生活节奏很慢。照片中,有座西式教堂,鲜明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该教堂始建于1914年,毁于六七十年代。

30年代热情阳光的康定人

结束语:回看30年代情歌故乡康定老照片,感受溜溜康定的一些“城市记忆”,让人感慨万千。如今的康定,到处是绿水青山,风光秀丽。旅游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康定,是一幅永远画不完的画,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情歌。康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你去过康定吗?在你眼里,康定是怎样的呢?

0 阅读:3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