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几句话概括总结起来就是一个意思:古时天下的资源与人才都可为天子所用。不过这个古代的常规现象却在春秋战国时代成了例外。那会儿天下名将扎堆,如吴起、孙武、成得臣、白起、李牧等个个天下闻名;闲臣云集,像晏子、李斯、邹忌、苏秦等人均才华出众;可这些人却均选择辅佐地方诸侯,全没一个人去辅佐周天子。按道理说,这些人也算知书达理,肯定懂得天下为周王所有的道理,那么他们就是不去辅佐周王呢?
其实那些人才宁愿去辅佐诸侯,也不去辅佐天下真正的主宰——周王,这与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关。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领着一帮诸侯去讨伐商纣,终在牧野一战取胜从而定了江山。武王在成功夺取天下后,他还分封了随行的诸侯们,就这样,周王朝得以建立。不过周走的是分封制路线,周之天下由很多不同的诸侯国组成,周王则算是天下的主宰。可随着时间推移,周王却逐渐成了打酱油的摆设,尤其步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就更加像个跑龙套的老大,他们没有实权。
可这么说,那些名将闲臣不辅佐周王的原因则非常现实,因为这时的天子只是摆设而已,他们既不能给这些人才实际利益,也无法帮其实现理想抱负,这么一来,你说那些名将闲臣怎么会跑去辅佐周王呢!
从周朝的实际情况出发,周王不能给予人才们想要的荣华富贵。古代的文臣武将其实想法很简单,他们学文习武不过想找个好出路,用今天的话说:学好了专业后,找个好的老板。这么一来,如李斯、白起、苏秦等人就可边展自己的才华边拿到高薪。既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又可帮助老板壮大自己的企业,他们的理想也就实现了。可周王却偏偏给不了别人想要的这些简单要求。
自武王姬发走了分封制路线后,周礼成了束缚诸侯的“宪法”,后面周朝的发展几乎都在按周礼之限制来进行着。不过比较讽刺的是,周礼对周王的限制最大,因为其他诸侯可仗着天子已被架空而偶尔违规,但周王却不能带坏头。众所周知,虽然武王分封了很多诸侯,但这些国家却本属于周王所有。换句话说,周王就是天下诸侯国的盟主,理应可随时征用诸侯国的任何资源,包括土地、军队以及召唤诸侯。
不过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后,周天子因分封制的弊端而弄得自己没了什么土地资源,从而也导致自己没了庞大的军队,总体就是个空架子而已。这么一来,假若苏秦、白起、孙武、吴起、李牧等贤臣武将去投靠周王,周天子既不能给足别人金钱土地,也无法让别人的才华得到施展。要知道,周王没什么士兵,武将完全发挥不了才华,而周天子没有发言权,贤臣的好政令更不可能得到实施。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人只能投靠如楚、秦、赵等强国,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得到想要的地位与金钱还有土地。总之原因非常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