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52岁的孙阿姨在自家院子里喂猫时,手背被自家养的小花猫轻轻咬了一口。她没当回事,洗了洗手,抹了点碘伏,心想:“不就是个小口子嘛,能有多大事?”可谁也没想到,这只平日里温顺的小花猫,竟在几天后突然口吐白沫,倒地不起,死得蹊跷。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孙阿姨随后也病倒了——吃不下饭,低烧不断,整个人像被抽干了力气。女儿小丽急了,拉着她直奔浙江省中医院湖滨院区急诊,嘴里还嚷着:“医生,快给我妈做个毒物检测,我怀疑她被猫传染了什么!”

急诊医生蒋庆雨一听这话,眉头一皱,心想:“这可不是普通的猫抓狗咬,背后怕是有大文章。”检查结果一出来,果然不简单——孙阿姨感染了一种罕见的新型布尼亚病毒,而且国内还是首例通过猫咬伤传染的病例!这只猫到底怎么回事?病毒从哪来的?孙阿姨还能好起来吗?今天,我们就从这个离奇的故事讲起,带你走进这个“隐秘杀手”的世界。
平凡农村妇女的健康危机孙阿姨,52岁,家住浙江湖州一个安静的小村庄。她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身材微胖,体重65公斤,身高155厘米,皮肤晒得黝黑,常年忙着种菜、养鸡,家里还养了两只猫看院子。她身体一直硬朗,年轻时挑过担、扛过麻袋,村里人都说她“壮得像头牛”。孙阿姨有个女儿叫小丽,28岁,在杭州上班,每个月回来探望她一次。母女俩感情好得很,孙阿姨总爱给小丽炖鸡汤,说:“城里人压力大,得补补。”
孙阿姨平时不太讲究健康,体检更是没做过。她觉得自己“没病没痛”,连感冒都少得可怜。半个月前被猫咬伤后,她第一时间去村卫生室打了狂犬疫苗,觉得自己挺小心了。可猫死后,她开始不对劲——吃啥吐啥,头晕得站不稳,身上还一阵阵发热。她以为是累着了,吃了点胃药,没见好转。小丽回来一看,吓坏了:“妈,你这哪是累的,分明是病了!”这才有了急诊室的那一幕。

在急诊室,蒋庆雨医生翻看了孙阿姨的检查单,眉头越皱越紧。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尿常规有蛋白尿和隐血,肾功能也不正常。这些指标像一串串警报,提示病情不简单。蒋医生赶紧把情况报给急诊科主任张卓一。张主任一听“猫咬伤后猫死了”,立刻警觉起来,详细询问病史,又亲自查体,发现孙阿姨有轻微的淋巴结肿大和低热。
张主任判断,这不是中毒,而是感染,而且可能是某种罕见的病原体。他果断安排孙阿姨住院,并请来重症医学科江荣林教授会诊。两位专家一致怀疑是“特殊感染”,可能是猫爪热或者其他动物源性病毒。江教授提议做基因二代测序,这是目前最先进的病原体检测手段,能揪出藏在血液里的“真凶”。
住院第三天,结果出来了——孙阿姨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这是一种2009年在中国首次发现的病毒,通常由蜱虫传播,可这次竟然跟猫咬伤有关。医生们查遍文献,发现国内从未有过类似病例,国际上也仅有一例日本妇女因猫咬伤感染SFTSV,最终不幸去世。孙阿姨的病例,成了国内首例!

听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孙阿姨和小丽一脸茫然:“这到底是啥?跟猫有啥关系?”别急,咱们慢慢拆开这个“神秘杀手”的面纱。
病毒档案:从蜱虫到猫的“跨界传播”新型布尼亚病毒,全名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布尼亚病毒科的一员,2009年由中国学者从蜱虫体内发现。它是一种RNA病毒,能引发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高达6%-30%。这家伙最常见的“代言人”是蜱虫,尤其在春夏季节的林区、丘陵地带活动猖獗。被蜱虫咬后,潜伏期一般1-2周,然后人就可能发病。
但孙阿姨的病例却是个“异类”。她没被蜱虫咬过,却被自家猫咬了。医生推测,小花猫可能先被带病毒的蜱虫咬了,感染了SFTSV,然后通过唾液传给了孙阿姨。虽然猫的尸体没来得及检测,但这种可能性极高。日本的那例也支持了这个假设——猫可能是SFTSV的新“中间人”。
症状:隐蔽又凶险SFTSV感染的症状没啥特异性,很容易被误诊。早期像感冒:发热、头晕、没力气;接着是胃肠道问题,吃不下、恶心、呕吐;再严重些,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甚至口腔出血。孙阿姨的低烧、呕吐、头晕就是典型表现。到了晚期,病毒会攻击肝、肾、肺等多脏器,导致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实验室检查也很关键。孙阿姨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低得吓人,乳酸脱氢酶和转氨酶升高,这些都是SFTSV的“签名”。但因为症状太像其他病(比如流行性出血热或钩端螺旋体病),普通检查很难确诊,幸亏这次用了基因测序。
治疗与转机:从绝望到希望确诊后,孙阿姨的治疗并不轻松。目前,SFTSV没有特效药,主要靠支持治疗: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输血小板和血浆。医生还用了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同时保护她的肝肾功能。因为担心人传人,孙阿姨被隔离治疗,小丽只能隔着玻璃看她。
好在孙阿姨发现得早,治疗及时。住院一周后,她的体温慢慢正常,呕吐少了,精神也好了些。后来,她转到省中医院钱塘院区感染科继续康复。11月15日,孙阿姨终于出院,抱着小丽哭了半天:“这次真是捡了条命啊!”
预防:别让“隐形杀手”找上门孙阿姨的经历让人捏了把汗,也敲响了警钟。SFTSV虽然罕见,但离我们并不远。怎么防?听听专家的建议:
1. 防蜱虫,别给病毒“跳板”春夏去野外,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脚。用驱虫剂喷衣服和皮肤。回家后检查身体,尤其是头皮、腋下等隐蔽处。2. 宠物安全,别忽视小细节家养猫狗定期驱虫,别让蜱虫“搭便车”。被咬后别大意,及时清洗伤口,观察宠物和自己的情况。3. 早发现,早治疗发热、乏力、呕吐超过3天,别硬扛,去医院查查。有蜱虫咬史或动物接触史,一定告诉医生。
出院那天,孙阿姨站在医院门口,摸着小丽的手,眼眶红了。她说:“以前总觉得病离我很远,这次才知道,命多脆弱。”小丽也感慨:“妈,你以后可别逞强了,有啥不舒服就说。”母女俩相视一笑,劫后余生的温暖溢满心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健康不是理所当然。猫狗虽可爱,但也可能藏着风险。别等身体拉响警报,才后悔没早点在意。
结尾:警惕身边的“隐形威胁”孙阿姨的经历像一部惊悚片,但结局还算圆满。新型布尼亚病毒这个“隐形杀手”,提醒我们: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可能藏着大危机。被猫咬、被虫叮,看似小事,却可能是健康的转折点。从今天起,多留个心眼,给自己和家人多一份保护。毕竟,活着,才有资格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中国感染病学杂志》,《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诊治》,2020.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指南(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