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之前,日军曾数次从光华门突入城内,均被守军击退,光华门也是南京保卫战最激烈的战场。由于光华门是南线和东线防区的结合部,曾有多支部队驻守和增援此处,包括中央军教导总队、87师、88师、宪兵部队,以及粤军邓龙光的159师。直到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之前,光华门阵地一直牢牢地掌握在守军手中。
12月9日拂晓,日军以步兵2000余人,战车10辆由高桥门、七桥瓮、中和桥推进到光华门下。南京的城墙建造于明朝,高达13米,非常坚固,城门口有宽达100多米、深4米的护城河,守军还在此处开挖了反战车壕,铺设了铁丝网。日军逼近以后,守军紧闭城门凭借工事奋力抵抗。
日军进攻方向
进攻此处的日军第9师团步兵36联队派出一个大队冲到城门附近,立即遭到城墙上的守军猛烈射击,一时间进退维谷。随后日军将师炮兵团、联队炮全部集中到城门附近,对城门进行轰击。据日军《第9师团战史》记载:“敌我双方就这样终日激战,而到了晚上,炮火越发猛烈,南京宛如一座不夜之城。”最终,日军在城门上炸开了一个缺口,百余名日军从泥沙的隙孔中爬入城内。
中国守军立即用重机枪进行反击,迅速将突入城内的小股日军消灭。随即又将城门缺口堵上。驻守的88师伤亡也很惨重,524团一个营经过一天的激战伤亡300多人,某连在撤出战斗时仅剩18人。
战后的光华门
当天日军步兵36联队派出敢死队两次突入城门洞内企图爆破城门也未得逞。日军一名叫小坂的大尉指挥敢死队在装甲车和炮火的掩护下,搬开了中国守军设置的路障,并冲到城门内安放了炸弹。由于携带的炸药量少,又来不及填埋,爆炸并未对城门产生太大影响,很快又被守军修复。当晚8时,日军敢死队增加了炸药量再次突入城门爆破,仍然以失败告终。
9日当天,日军飞机在南京上空投下了日军司令松井石根对唐生智的招降书。要求唐生智于10日正午派代表与日军签订接收南京城的协议。唐生智并未派出代表,而是下令:“各部队应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摇动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
松井石根的招降书
10日,遭到拒绝的日军向南京城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不断用野炮轰击城门和城墙,光华门两侧城墙被打开了两个缺口。又有100多日军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从缺口突入城内,守军奋勇反击,最终将其击退。随后粤军156师被派往光华门城垣守备,并在城内赶修工事。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处科长谭道平回忆说:
日军组成了一支小的敢死队,队长是一个四十余岁的瘦小的家伙。他野兽般疯狂地率领了他的十几个部下勇猛冲过来,即在光华门附近,为我教导总队的工兵排坚强地阻挡住了。于是在耀眼的阳光下就展开了白刃的肉搏。我们英勇的弟兄们受伤了,倒了下去。而他们,这十数个可怜的无名侵略的小卒,也就一个个完毕了他们的生命。
守军剧照
日军步兵第36联队在10日的战斗详报中也记录了当天的战况:第一大队长伊藤少佐率领作为预备队的第三中队向城门前进,因敌方投来手榴弹而战死光华门。我们冲入城门内之官兵由于受到敌机枪从城门内外射击,以及敌从城墙上猛投手榴弹,不断出现伤亡。因为敌军已经在城墙上部署了对付战车的大炮,所以运送旅团副官武田大尉的装甲车一出防空学校大门,就立刻受到炮击而被击毁,同车士兵战死……
经过一天激烈的战斗,仍有少量日军盘踞在通光营房以及埋伏城门的洞圈内。门洞内的日军不停向城墙上射击,对守军造成极大的威胁,守军尝试了各种武器和射击角度却拿他们没有办法。门洞内的敌人不清除,城门就无安全可言。这时候有人想到在家乡种田时熏老鼠的办法,即用浓烟将门洞内的日军逼出来再进行歼灭。随后,守军搬来许多桶汽油,将棉花和破旧衣服绑成团,倒上汽油后点燃了往城门下扔。将士们将之称为“熏鼠弹”,希望把躲在门洞内的“老鼠”熏出来。
然而此招收效甚微,刚跑出来的几个日军被击毙后,剩余日军便躲在门洞内不再出来。此时,粤军156师决定出城迎敌,挑选出了数十名敢死队。敢死队员趁入夜以后,把汽油桶盖子打开,接连向门洞扔下十余桶汽油,并立即投下火把。汽油桶在地上摔破以后,流出来的气球迅速燃烧。随后敢死队绑上绳子从城墙上降下,将躲在门洞内的日军全部击毙。随即,敢死队员又将盘踞在通光营房的日军全部击退。但此战,敢死队员无一生还。
156师官兵击退日军以后,将一批战利品送到卫戍司令部请功。据卫戍司令部参谋程奎郞回忆:“增援光华门的邓龙光部某营用农民卖菜竹篮挑来敌人首级十余个,以及缴获的日进战利品,有轻机枪2挺、左轮手枪1枝、三八式步枪10余枝、战刀一把,还有钢盔、呢大衣、千人缝等多件,到长官部来报捷……据我所知,据守光华门的战斗是南京保卫战中最壮烈的战斗。”
剧照
《南京卫戍军战斗详报》记载:“是夜,一五六师选敢死队坠城,将潜伏城门洞内之少数敌军焚毙,将盘踞通光营房之敌歼灭,光华门及通济门方面遂得转危为安。”唐生智等高级指挥官也非常称赞156师:“迨光华、通济两门危急时,该师星夜驰援,官兵用命,促使该方面战况转危为安。此其功不可没也。”
日军见光华门久攻不下,只能将主力转移到雨花台方向进攻。11日、12日只有少量敌人在城门附近与守军激战,直至撤退命令下达之前,光华门阵地始终掌握在守军手中。据日军步兵36联队统计,在进攻光华门的数日战斗之中,伊藤善光少佐等275人阵亡,小清川大尉等546人负伤。不过日军统计数据也经常缩水,比如在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当中,日军统计仅有2人负伤。其真实伤亡数字肯定远甚如此,可见光华门战斗之激烈。
战斗在城墙附近的日军
狭路相逢勇者胜,驻守在光华门的中央军、地方部队凭借有利的防御工事以及大家的智慧和勇敢,在撤退之前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将日军敢死队消灭。在抗战期间,中国士兵表现出的不畏牺牲、英勇抵抗的精神受到国内外媒体的普遍认可。假如士兵人人如此,处处拼死抵抗,寸土必争,即便不能守住城池,也会让日军付出相当的代价,消耗其有生力量,则抗战很可能提前结束。可惜,高级指挥却无必死之决心,导致守城战功亏一篑。
参考资料
1、《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6册《日军文献》上;
2、《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3、《南京保卫战史》
还原历史细节,唤醒历史温度,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