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发动宋辽之战为何惨败?毛主席5句批语,道破致命败因

说历史的女人 2024-03-15 12:14:35

(说历史的女人——第69期)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深夜,才50岁的赵匡胤离奇去世。

那夜,留给历史了一个成语,叫:烛影斧声。

有关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是一本史料杂集《续湘山野录》,作者是宋代文莹。从时间上来说,所记之事应该为真。

那么赵匡胤究竟是如何而死,一般持两种意见。

一种是后代的大多数史学家,对此事持肯定态度,认为赵匡胤被赵光义,即宋太宗赵炅所杀。

此说的根据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关系并不融洽,矛盾比较多,常有争权夺势之嫌。

兄弟夺权,不惜闹出血光之灾,历史上并不鲜见,在宋之前的唐,便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了皇位,不惜杀兄逼父。

因此,对权力比较贪婪、且与兄长矛盾比较尖锐的赵光义极有可能做出此等之事。

另一种是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赵匡胤并非赵光义所杀,但是理由多半比较含混。

总之争来争去,莫衷一是,没有根本定论。

至今,有关赵匡胤的死因,仍然是一个历史疑案。

疑案就疑案吧,问题是赵匡胤死后,并没有如其它朝代的皇帝传位,由自己的儿子继承帝位。而继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继位之后,宣布的国策是继续按照前任皇帝的来,但是稍微有点政治手腕的野心家都深谙此道,如此以便安定人心嘛。可是,政治手腕玩帝王之术可以,到了沙场却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宋朝当时建国,与其它朝代不同,大多数朝代,都是开国基本就一统了。但是宋朝赵匡胤上位是通过陈桥兵变和平登基,因此老赵做开国皇帝的时候,宋朝的版图并非一统之貌。尤其是对于中原而言最重要的燕云十六州,尚未收回。

原本老赵信誓旦旦、满怀豪情打算收回的,如果按照老赵的军事能力,也是有收回的把握的。可是上天不给他这个机会,过早离世了。于是,这个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下一代继承者的身上。

所以,赵光义做了皇帝后,是很自然地想实现这个目标的。因为,如果能够收回燕云十六州,那么他的声望就会大大不同,虽非开国皇帝,但却有了开国皇帝般的功劳,帝位巩固,名留青史。

因为这个燕云十六州,是五代时期石敬瑭那个败家子儿皇帝出卖给契丹的。对于中原人来说,那一直是一段耻辱。石敬瑭也因为这个行为,被史家口诛笔伐,成了历史罪人。

作为中原正统的宋帝国,自然觉得有义务来结束石敬瑭制造的耻辱。

于是乎,在公元979年,赵光义整军备马,发动了著名的宋辽之战。

宋军在初期的进攻,似乎比较顺利。时年六月的时候,赵光义的大军,从太原向河北一带进攻,击败了辽将耶律奚底等人,夺回或占领了数个州县。这局势,看似不错。

宋军继续进攻,继而杀至当时的南京,即今日之北京一带。但是,宋军在那里遭遇到了辽军的强烈抵抗。在此同时,辽国皇帝辽景宗也没闲着,命令南府宰相耶律沙带领兵马前往救援。

七月,耶律沙的援军抵达前线,在高粱河一带,与宋军相遇。

耶律沙这个人,还是很会用兵的,至少比起对面的统帅赵光义来说。

耶律沙见宋军士气高昂,斗志昂扬,便佯装败退。

赵光义一听军报,说耶律沙败退了。那心里是高兴得很,也不动脑子想一想,直接就是一道军令,下令大军追杀耶律沙。

结果,这一追就追了十多里,恰逢天色已晚。

追了一天,原本累得半死,该休息一下了。

结果,宋军却迎来了辽军的夹击。

辽军将领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各领一支精兵,等候多时。

见宋军至,于是,便趁着夜色,左右开攻。

黑天半夜的,四周杀声一起,宋军就惊恐不已。

赵光义急忙指挥队伍仓促迎战,可是败局已定,被杀得七零八落,被斩杀万余。

当时,赵光义为了逃命,慌慌张张,连马都不骑了,坐着一辆小驴车狼狈逃走。

说实话,赵光义这一番操作,不是丢脸的问题,而且暴露了他的军事素养真的不行,跟他哥哥真不是一个档次。

可是,宋军惨败的结果可没那么简单。

辽方面心想,你主动打我,被打趴下,那我干脆趁机收拾你一顿得了,打赢就还能再占一些土地,而且还能给宋狮子大开口讨要东西。

结果,辽景宗就没消停,立即组织军马攻打北宋。

这年九月,辽景宗让南京留守的燕王韩匡嗣做三军主帅,让南府宰相耶律沙做监军,以耶律休哥等为将领,对北宋开战。

九月底的时候,辽军攻到河北满城。当时在这里负责驻守的是刘廷翰,刘廷翰见敌人来了,赶紧着手迎敌。可是之前赵光义制定过一个战法,但是刘廷翰一看那肯定不行,但是也不好意思直接推翻,便跟下面的人商量,结果大家都觉得赵老二是个外行,那一套根本不行。

于是,他们制定了一套新战法,刘廷翰让崔彦带一支兵马作为正面进攻,又令李汉琼领一支兵马打敌人的西南面,而自己则率一支兵马朝敌人的东面进攻。

这个套路,有点像包饺子,合围之术。

结果呢,还真胜了。敌人被围攻之后,死了上万人,缴获物资也颇丰。

只有耶律休哥的部队,没有受到损伤,其余皆有伤亡。

辽惨败后,不服。辽景宗准备了一番,到第二年3月,再次令萧咄李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山西雁门。当时在这边负责的是杨业。

杨业,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代名将。结果,在这里,杨业以少胜多击败辽军。其后,宋辽一直战事不断。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凡是宋代杰出将领指挥的战事,基本都能胜利,但是赵老二参与的,基本都是败绩。

除了开头的高粱河之战外,还有一次著名的战事叫岐沟关之战。

当时,辽景宗驾崩后。新继位的小皇帝尚不能理政,朝政由萧太后掌控,于是,贺令图便给赵老二赵光义出主意,说现在可是攻打辽国的好时机。

赵光义被虐了数次,心里正是不爽,一听说辽国是这般情况,便听信了贺令图的建议,要厉兵秣马去攻辽。

但是,宋朝从来不缺乏人才,在这时候,有一个比较冷静的人,他叫李至,时任参知政事。他认为贺令图不过是胡说八道,因为辽国虽然处于新旧政权交替,虽然小皇帝小,但是在萧太后的掌控之下,辽国君臣团结,上下一心,根本不存在什么政局动荡,更没有什么可趁之机。

因此,不断劝阻赵老二,让他放弃攻辽之心。

因为,除了辽国没有内部问题外,反而宋朝这边的粮草、军械等,准备根本不充足,如此草率出战,肯定凶多吉少。

但是,赵老二哪里肯听啊,一意孤行,非要攻辽国。

在他的统一指挥下,兵分三路,朝辽进军。

第一路为东路大军,这一路兵马由曹彬统领,从雄州出发。

曹彬可是北宋初期的名将,善于统兵,能征善战。

第二路,也就是中路大军,由田重进统领,从河北涞源出发。

这个田重进也不是吃闲饭的,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时候,就跟着老赵南征北战,也是一员虎将。

第三路,也就是西路,由潘美和杨业率领,从雁门出发。

结果,在赵光义的安排部署之下发动的对辽战役,结果如何呢?

且看史料记载——《燕地旧考志》载:

“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宋军分三路北伐,宋辽于益津关北二十里激战近一日,血流成河,宋军伤亡惨重······”

至此,再回看赵光义御驾亲征的高粱河之战。

《宋史·太宗本纪》记载:

“帝督诸军与契丹大战于高粱河,败绩。

甲申,班师。五年十一月,帝伐契丹······驻跸大名府。诸军及契丹大战于莫州,败绩······”

总之,在看到赵光义的史料的时候,败绩不断,毛主席看到此处,实在是难以抑制地不由提笔下了5句批注之语,说:

“此人(宋太宗赵光义)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得 省。”

毛主席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对于战术、战略的独到之处,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他对赵光义的军事才能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十分到位,简单5句话,就道破了赵光义时期宋辽之战的败因所在。

参考资料:《毛主席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等。

5 阅读:60

说历史的女人

简介: 写有温度的历史,给有温度的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