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寒冬,一名女战士含泪解开衣服,把亲儿子送给了地主家

观今品古 2024-11-10 04:01:33

前言

1937年1月,正值隆冬三九之际,冷意刺骨,这天,保长王学文的门外,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待打开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位红军女战士,只见她面容憔悴,眼眶微红,从怀中抱出一个未满周岁的小婴儿。

女战士在婴儿的脸颊上亲了又亲,最终还是将孩子递给了王学文,转身之际,泪水悄然滑落,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那么,这位红军女战士究竟是谁?她为何会这么做呢?这个孩子最终找回来了吗?

吴仲廉

毛主席身边的书记员

这位红军女战士就是吴仲廉,在那个时代,女性往往被束缚于“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的传统枷锁之中,教育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仍没有普及。

不过,吴仲廉的父母却很开明,他们省吃俭用,硬是将她供到了大学。她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吹箫、弹琴、拉二胡样样拿手,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吴仲廉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她的思想渐渐开始转变,常常下乡宣传革命思想,并于1927年加入了共产党。

没多久,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安全起见,吴仲廉等人只好返回家乡,还在这里秘密成立了中共特别支部,吴仲廉担任支部委员。

1928年,朱德、陈毅智取宜章后,吴仲廉等人来到宜章向两人汇报革命活动情况。

在碕石年关暴动期间,吴仲廉更是身先士卒,不仅负责宣传和后勤工作,还亲自带领大家救治伤员,直至战斗取得胜利。

尽管在旁人眼中,吴仲廉是一个文静柔弱的女子,但她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坚韧与勇敢。

她跟随部队参与了多次战斗,成为了宜章农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女将。

4月,吴仲廉跟随朱德开始向井冈山转移,在行军的路上,她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一边写标语,一边做宣传。

井冈山会师后,吴仲廉被调到了毛主席身边,担任书记员,负责起草通知、抄写命令等。

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比较麻烦了,那时,吴仲廉常常是一人身兼数职,从抄写、刻板到印材料,她都亲力亲为,毫无怨言。

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妇女组”应运而生,吴仲廉与康克清、贺子珍、曾志等人并肩作战。

她们一路写、一路贴,将革命的布告传遍每个角落,而这些布告的存在,为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像是后来的古田会议决议的最初版本,就是由吴仲廉抄写下来的,事后,当吴仲廉再次回忆起在毛主席身边担任书记员时,吴仲廉感慨万千。

她表示,那段日子,一直处于紧张、繁忙之中,好似停不下来,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自己长了许多的见识。

河西走廊骨肉分离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革命者的爱情都面临着生死考验,有时,一场普通的一面,很有可能就成为了最后一次见面。

吴仲廉与曾日三的相识,是在湘南起义中,两人的结合,是在井冈山之上,他们的爱情,是在革命的征程中迸发的。

1930年6月,在朱德的证婚下,曾日三与吴仲廉结为了革命夫妻,他们的誓言,虽质朴无华,却饱含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与对彼此深沉的爱意。

吴仲廉曾说:“我们因革命理想而牵手,为革命事业而献身,做一对真正的革命夫妻。”

曾日三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在长征期间,张国焘竟企图另立“中央”搞分裂,曾日三怒而拍桌,公开与张国焘争论。

长征结束后,党中央组建了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此时的吴仲廉,已经怀有了八个月的身孕。

最终于1937年1月,吴仲廉的孩子降生了,这个时候,正值隆冬三九之际,冷意刺骨。

别说是刚出世的孩子了,就连征战已久的战士都难以抵挡这刺骨的寒风。

与此同时,曾日三整日里忙于战事,尤其是政委牺牲后,曾日三抗起了大梁,更加没有时间顾得上吴仲廉母子了。

面对敌人接连不断地侵扰,自身都难保了,更别提一个刚出世的孩子了,万一在撤离时孩子的哭声暴露了位置,只怕部队会全部牺牲在此。

为了战士们的安全,更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夫妻俩商量着把孩子寄养在老乡这里。

思来想去,最终想到了当地的一个地主王学文,他的身份虽然有些特殊,但为人倒是忠厚老实,常常对乡亲们施以援手,被大家称为“王菩萨”。

就这样,吴仲廉将孩子裹在衣物中,来到了王学文的家中,叩响了对方的门,不一会儿的功夫,王学文走了出来。

打开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位红军女战士,就在王学文疑惑之际,吴仲廉从怀中抱出一个未满周岁的小婴儿。

向王学文说明了来意,表示战事危机,带着孩子多有不便,没有办法,这才找到了他,希望王学文可以收养这个孩子。

王学文看着吴仲廉一脸憔悴,脸颊似也挂着泪痕,心中不禁泛起一股同情之意,他点了点了头。

吴仲廉在婴儿的脸颊上亲了又亲,最终还是将孩子递给了王学文,转身之际,泪水悄然滑落。

她不敢回头,她怕自己回头看到孩子稚嫩的脸庞后会后悔,她只能表现地如此决绝。

而在之后的战斗中,吴仲廉的丈夫曾日三不幸被敌军包围,在突围无果后,曾日三拉响手榴弹,扑向了敌人,壮烈牺牲。

吴仲廉也不幸被俘,被押到了中山医院做苦工,在这里,她遇到了曾被我军俘获获释的罗承训。

罗承训受到红军的感化,决心要将吴仲廉等人从这里解救出去,在计划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出现了变故。

在被俘的战士中,有些人宁死不屈,有些人则成为了“没骨头”的家伙,而被俘的杨绍德恰恰就是后者。

一日,她在串门之时,无意中发现了藏身的张琴秋,回去后,她立刻向陆澄高密,最终吴仲廉、张琴秋等人被国民党关押进了“反省院”。

在党的积极营救下,吴仲廉、张琴秋等人这才被营救出狱。

离别十四载,母子终团聚

再次回到战友身边,回到毛主席身边的吴仲廉,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喜悦。

她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却从未在众人面前掉过一滴眼泪,每一次她都咬牙坚持了过来。

可每当夜深人静时,吴仲廉一就会回想起在战火中英勇牺牲的丈夫,以及被迫分离、寄养在老乡家的儿子,让她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泪水悄然滑落。

实际上,在吴仲廉被俘期间,王学文曾冒险探望她,带来了关于孩子的消息,让她宽心。

并且,王学文还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王继曾”,他希望将来孩子能继承父母的遗志,不断地向前进发。

新中国成立后,吴仲廉终于有了闲暇,她历经波折,终于来到了王学文的家中。此时的王继曾,已经是一个14岁的少年了。

面对这位突如其来的“母亲”,他初时有些不知所措,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很快便融化了母子之间的“冰霜”。

那时吴仲廉已经与江华结婚,家中还有三个孩子,初来乍到的王继曾,对这个“陌生”的家庭感到有些不适。

毕竟那时候都已经十四五岁了,为了让他尽快融入,吴仲廉决定带着他在外面居住,慢慢培养感情。毕竟,母子间的情感纽带,需要时间来慢慢编织。

后来,吴仲廉还为儿子改了名字,让他随自己姓吴,取名为“吴长征”,以此纪念那段艰苦卓绝的红军长征岁月。

虽然王继曾与亲生母亲吴仲廉生活在一起,但他始终铭记着养父母的恩情,两家频繁往来,情谊深厚。

在三年困难时期,吴仲廉更是将王学文夫妇接到了浙江生活。

1952年,吴仲廉出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她一上任便全身心投入工作,使法院逐渐步入正轨。

她深知,一个国家的民主与专政,离不开健全的律师制度。因此,她提出了建立律师协会的构想。

对于人民的来信来访,吴仲廉总是格外重视。在她的推动下,浙江省法院建立了完善的归档制度。

她强调依法审判的重要性,注重证据和调查研究,坚决反对严刑逼供等违法行为。

她亲自参与每一项工作,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为了核实情况,她还亲自前往各地调查,赢得了“女包公”的美誉。

每当毛主席来到杭州,总会找吴仲廉和江华叙旧。得知吴仲廉一直从事法院工作时,毛主席风趣地说:“法院万岁嘛!”

结语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仲廉以柔弱之躯,扛起了革命的重担,她一路走,一路宣传,从不言苦,从不言败。

在碕石年关暴动期间,她更亲自参与伤员救治,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

无论是在艰苦的行军路上书写标语、宣传革命理念,还是在毛主席身边担任书记员,她都全力以赴,毫无怨言。

除了革命事业,吴仲廉还展现了深厚的母性光辉和牺牲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不得不将亲生骨肉寄养于他人,这是何等的痛苦与无奈。

然而,她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毅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她作为一位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在新中国成立后,吴仲廉依然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与敬业精神。

她出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亲自参与每一项工作,深入基层调查,赢得了“女包公”的美誉。

这种勤勉尽责、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都应追求的境界。

虽然王继曾与亲生母亲分离多年,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最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养父母的恩情,两家依然往来频繁。

吴仲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革命家。她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的理想,为之奋斗终身。

参考资料

吴仲廉:悲壮历程中的坚强女性 成长为“当代女包公”.红网

曾日三与吴仲廉:爱情在战火中涅槃. 中国老区建设

井冈山女兵吴仲廉的多舛人生. 党史博览

0 阅读:26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