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战结束后,东北成为重心,党中央与毛主席决策,明确实施“派遣十万大军进入东北”的战略方针。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东北的十万大军中,有六万士兵均源自同一根据地。
山东抗日根据地历经八年全面抗战,由无至有,逐渐壮大,最终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这一成就极为显著。
黎玉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巨大,堪与元帅比肩。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西柏坡召开,意义非凡,然而黎玉却未被邀请参加此次重要会议。
1936年5月,黎玉在山东党组织频遭破坏且与上级失联两年后,受命前往山东。他于济南城外松柏林坟地重建了山东省委,首次踏上这片土地。
黎玉指导山东省委建立鲁西北、鲁东、鲁北特委及淄博矿区特委,调整莱芜县委,并恢复胶东特委,促使山东党组织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与壮大。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山东军阀韩复榘拥兵十万却未抵抗即南撤,导致日军在山东境内畅通无阻,长驱直入。
危急关头,黎玉领导徂徕山起义,创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四支队”,激发山东民众抗日热情,迅速壮大至四五万人,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奠定基础。
1938年4月,延安党高级干部会上,毛主席欣然向众人介绍黎玉,并称赞山东党工作,同时要求全党以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工作重心。
1938年6月,山东抗日武装达20万人。8月,近200名军政干部随黎玉赴鲁。12月,依中央决议,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黎玉任政委,抗日力量进入新阶段。
1939年6月初,徐向前与朱瑞率干部及抗大一分校抵山东,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负责山东与苏北地区八路军各部队的统一指挥。
不久,山东纵队与一纵队合并,黎玉任政委,领导第三期整军使部队正规化。后负责山东省战时推行委员会工作,行使省政府职权,为抗日民主政权创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43年3月,中央军委为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决定组建新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为副政委,后兼省战时行政委主任、山东分局副书记。
黎玉作为罗荣桓的亲密战友与得力助手,勇于担当重任,对开创山东抗日新局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贡献显著。
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山东抗日根据地成立省政府。此时党员人数增至抗战前的百倍,达20余万,辖区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八路军27万,民兵50万。
山东根据地是全国最大抗日根据地之一,党员、军队、民兵及人口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位居全国19个解放区前列。
中央提出“抢占东北”战略后,黎玉调动大批精锐增援,最终十万大军奔赴东北,其中超过半数兵力源自山东抗日根据地。
罗荣桓率主力赴东北、山东根据地后,黎玉接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他主政期间全力投入,迅速组织生产,短时间内为二野、四野制备了75万棉军衣及140万单军衣。
黎玉作为山东根据地主要领导人,为击败日寇及国民党反动派,保卫和建设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功绩卓越。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此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然而黎玉却未被邀请参加。
1947年,饶漱石以华东局书记、军区政委身份抵鲁后,黎玉处境日艰。他主政时推行的利山东根据地发展措施,被错误定性为“富农路线”。
解放战争战略进攻时,黎玉为大局团结全力对敌,先行认错检讨。中央忙于三大战役,无暇调查真相,致七届二中全会时,本有资格参加的黎玉遗憾缺席。
黎玉遵循党中央指示,告别战斗13年的山东,随华东局南迁上海,担任上海市委秘书长及劳资处长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黎玉调至中央财经委员会,同时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要职。
同年,黎玉罹患糖尿病,医生屡劝其休息,然他毅然坚守岗位,勤勉工作,不敢懈怠分毫。
谢青回忆,黎玉每日下班归家,总携大包文件材料,持续工作至深夜。
黎玉职务后续多次变动,历任农业机械部副部长、第八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后转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及农业机械部顾问。
1955年,人民解放军举行大授衔,罗荣桓与徐向前,曾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与黎玉共战,均入开国十大元帅,其他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的将军亦获授衔。
黎玉对自身的成就深感自豪,尽管目前仅为副部长,但他从不介意职位高低,始终秉持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他对自身言行要求严格,机关分房时,黎玉率先拒绝,并同样要求子女,不谋取特殊待遇。
黎玉子女提及住房问题时,他回应道:“你们已独立工作,各有单位,应在单位内解决住房。我不可为你们率先破例处理此事。”
晚年,黎玉致力于党史资料征集,对掌握山东党组织恢复与建设的资料至关重要,他的参与不可或缺。
1986年3月,黎玉收到中央及山东省委的彻底平反通知。病重的他对党能终结此案深表感激。
1986年5月30日,黎玉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他的一生曲折坎坷,却赢得了人们的无限敬仰,至此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