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2aa9d58cfb22a02b397aaa74693084f.jpg)
当代教育最大的缺点在于:一味对书本知识过于盲目崇拜,而忽视应用。
简单的来说,语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然而,耗费那么大的精力,全民阅读习惯培养起来了吗?全民写作、思想习惯,是否真正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个人感觉,国内的语文教育已经偏离了语文学科的初衷。纵观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学习内容可谓驳杂,整体却紧紧围绕出题方向进行。对分数排名的过度迷恋,让语文教育背离阅读、独立思想、写作习惯的培养,整个过程,难得在各种题材的读写上真正下功夫。套用普希金诗歌中引用过得一句话:“活的匆匆忙忙,感受浮光掠影。”
可以说,多数人的语文学习理解,只是背书、做题,跳出庸俗的学校考试教育如何学语文?多数人是茫然的。甚至于校园的语文名师,又有多少能够静下心来沉静地阅读、思想与写作呢?
国内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成果如何?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是解放后从西方学来的,但是,西方的生物学科、物理、化学也是醉心于在教室里背书做题?不需要在实验室里观察、实验、探索?我们把生物当成了记忆学科,高级点的语文,理化当成了“高级数学”计算学科,不实验、不探索真的是打基础?
应试教育的独木桥凝聚力太大,所有人的教育理解、精力都集中在考试学科、书面上的分数,还有多少绘画、音乐天赋的孩子在扎扎实实从小培养绘画天赋和艺术才能?
中国孩子的晋级渠道太窄——只有一条高考的独木桥,必须通过考试学科的综合分数比拼才有机会接触更高阶段的学习。而更多的富有单方面特长的艺术人才、文学人才、爱迪生式的发明人才、以及本应在单一科学领域有着深厚探索能力的科学人才……每个人的天赋和特长不会受到该有的尊重。相反,通过统一高考捏造出来的“精英人才”很少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内真正胜出。
无怪乎,论及应试学科的考试能力,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精英都不会胜任我们的高考。然而,论及各个学科研究探索能力,学术论文的研究水平,却也少有抄袭、剽窃成风的现象。毕竟,真正扎实的专业学科研究需要十几年的各种探索。
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从高考的改革做起。高考,不应该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举,而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多样化专业学科考试选拔。教育公平,首先要给富有不同特长的人才一个公平发挥实力的健康平台。否则,让一个武状元去拿着笔参加考试,而让文科状元骑着马去上战场比拼,结果会公平吗?
教育的格局需要放大,要迎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才格局,首先,要从打破高考独木桥,打造更公正、阳光的各类专业考试选拔方式做起。
大禹治水,重在引导。而要让教育彻底的摆脱各种不健康的内卷,先要从认真梳理好各种人才培养、选拔方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