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让当代教育远离教育初心

踏浪乘风课程 2025-01-17 03:29:14

毋庸置疑,当代国内教育的课程结构完全是学习西方的,然而,操作上却又别出心裁、特立独行,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可以说,当代的各阶层人才,多数都是从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很多人根本不理解应试之外教育是什么样的。以至于有些人产生了错觉,尽管当代教育的负担重、学生尤其到中学厌学情绪浓厚、学生心理问题多跳楼跳河现象层出不穷等问题,他们仍然认为当代的“学生”已经超过“老师”了的——我们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国外教育发达国家。

说白了,就好比井底之蛙,天空也就井口那么大,井口之外不叫做天空。在应试教育里待久了,就天真地认为:所谓教育,就是大量背书、刷题,拼命往脑子里装东西,装的越多、记得越牢,考试分数越高就是人才。

以至于时至今日,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诺贝尔奖不一人发一张卷子,出点高难度的题目考考,分数高的颁发荣誉岂不更公平?且不会像今天这样,评了谁都会被一些吃瓜群众横挑鼻子竖挑眼的。

然而,教育真的就像背背书、做做卷子这么简单?以语文教育为例,科举制度在国内畅行了一千多年,然而,科举之路走得虽然学科狭隘,也没像今天这样不让人大量读书、大量写作,只是按部就班背诵各级考点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的读书人尊崇诸子百家学说,却也是提倡大量读书来开拓视野的。也有今天这么多寻章摘句抠搜出来的“语文常识”?其实,有些常识读读也就罢了,记住、记不住真没什么!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哪一个学过那些乱七八糟的考点?今天国内的文学大师们考语文都会不及格,国外的文豪懂这一套?

所以,个人认为,语文这门功课的重点,是要在识字教育的基础上教给人大量去读书,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启蒙,在这个基础上设置各种各样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去进行口语表达与写作的活动。按照今天语文的操作方法,即使学到文学博士,也只是往脑袋里装了太多不该有的知识负担罢了,很多人学习一辈子都没有一部自己的作品。反观古代的李白、杜甫、苏轼读过很多书,做过一张今天这样的考试题?国外的狄更斯、杰克·伦敦没上过学,却能从丰富的生活阅历中提炼出大量的作品,今天的文学博士、硕士们有一部自己的高质量作品?

必须承认,很多人学了一辈子语文,没有自己的思想。也被教育得不爱读书,虽然都认识字,却写个记叙文都费劲!

钱学森临终遗言:为什么国内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学人才?这不免让人好奇,世界上有哪一个科学人才不是从小阅读科学读物,从事大量科学观察、实验探索成长起来的?又有几个科学家从小就是背书、做题、考试的?国内的教育,直到研究生以前,大家接触到的科学不是去观察、去实验探索,而是做难度高点的数学题罢了。而且,所学科目太多,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些简单的皮毛性的常识罢了!至于考试中的那么些难题,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们见了都会觉得莫名其妙。有哪个科学家闲得没事去做那些题目吗?无论物理、化学还是生物,最重要的是去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并从事大量的观察、思考、实践。

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的价值,在刷题教育体制里,完全是被忽视的!只有少数体育特长的人才——学习不是特别好的被从小选拔进体校不用接受刷题教育,可以参加国际赛事。多数人的体育才能在埋头刷题、做卷子的教育体系里完全被无视!音乐、美术形同虚设,达芬奇如果遇到这样的刷题至上的体制里,从小就要废掉。刷题教育,自上而下看到的只是分数,既看不到因为缺乏运动而体质孱弱,也看不到因缺乏音乐、艺术的熏陶而性情暴躁、唯利是图。

把所有学科都理解成背书、做题,考试分数再高,真正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科人才吗?当代人才的成长,多数起步于参加工作以后,在各自岗位上。而刷题教育,则成了耗费十多年时间给人排队、分配的意义不是特别大的高负荷、却低收获的一种精神内耗罢了!

0 阅读:4
踏浪乘风课程

踏浪乘风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