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科举制,在国内搞了一千多年,其实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也没有被按照分数的高低来进行排名的,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不会因为没答上来一句名言警句而被扣分。更不会因为回答历史题的时候因为没有背诵一位帝王的功绩而导致分数低下。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按规定被要求学习儒家文化,教育过程却不是受死板的分数局限的。封建书生也不是只学教材和与教材相关的考试题而无法大量读书,甚至没时间练习书法、写作。即使,一味把读书人的思想局限在儒家思想的范畴内,具有极大的狭隘性,个人感觉封建时代的教育都比今天围绕语文书搞一些花里胡哨的考试题要来的严谨许多。即使对于封建书生的评价,只是局限于最后一篇科举考试文章,然而,要写好这篇文章还是要读很多书、还要把书读活。封建书生的学识要比今天的学生只是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背书、做题要来的扎实得多。
现代教育,打破了传统儒家思想一家独大的教育格局,引进了西方很多的学科。然而,西方人对于学科精神的领会似乎也不是把几门功课定为重点考试科目,然后把大家都局限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考卷子用卷子上的分数来给人排队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法国,在国人为四大名著而自豪地时候,法国这么一个地域不大、人口不多的小国却是诞生过福楼拜、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大小仲马、都德、萨特等等无数思想家、作家的国度。他们没考过一张国内的语文卷子,每个人却是阅读过很多书籍,并进行积极自由的思想写作活动,也许思想风格各有千秋,个人著作却是硕果累累的,恐怕仅一个时代闻名世界的思想文化巨著就有无数了。反观分数教育下的当代中国,也许造就了许多会考试文学理论的文学系硕士、博士高材生,培养出了几个阅读面开阔、思想能力优秀的世界级文学家、思想家呢?
国内的理化生等自然科学教育,表面上是学习了西方。然而,西方的自然科学教育似乎也不是把人局限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考卷子吧?很多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从小受兴趣指引,阅读科学书籍、大量从事科学实验探索活动,学着撰写科学发现文章,国内很少像重视文学作品翻译一样,注重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和推广,个人觉得国外的科学文化书籍应该不会比文学书籍逊色太多。国内的科学教育几乎只是照搬了几个公式,然后埋头在教室里解决各类难题,只怕很多理科的高材生对于实验器材都没接触过多少。至少,穷人家的孩子学到的理化生不是在自然界观察、在科学书籍里阅读、在实验室里探索,完全是在教室里做题。分数教育让当代教育迷失在了铺天盖地的考试题里。国内对于科学教育的理解,完全停留在国外很早就发现的一些公式、定理之上,停留在单纯的认为科学教育就是背公式、做考试题。其实,国内诸多的理化生考试题足以让国际上一流的科学人才都莫名其妙。科学探究活动与单纯的文本考试,似乎完全不是一回事。
试问,国内以往诸多优秀的封建帝王政治家,李白、苏轼等等文学家,王羲之、唐寅等书画家,他们从小也在为了多得几分而没白没黑的练习刷题,提高分数?
很多人认为分数教育让人口众多的大国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个人认为,分数教育只是一个粗劣的游戏规则罢了!比如语文分数高,也并不代表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具备了世界一流的文学创作能力。相反,把人的思想创作力紧紧的局限在了为提高分数而沉迷于考试大纲背书、做题,却限制了大量读书、自由创作。可以看到,当代的文学思想,在国内几乎低迷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会做理化生考试题,是否同样代表了阅读了大量的科学书籍,从而掌握了领先国际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分数教育,颠覆了人们对学科精神的正确认知。很多学科的教育,本质上完全就是纸上谈兵,不务正业。如果分数真的可以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那么,诸多主管教育、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们,为什么不通过考试诞生?如果作为教育主管的校长、局长连学生都考不过,是否说明不具备教育领导能力?
十年前,与北大教授聊天,一直埋怨某考试大省的学生,除了考试什么学科技能都不好。当时戏谑:你们为什么不根据自己专业需求独立考试选拔专业能力好的人才呢?
是啊,文学专业招生,何必会解理化生考试题?文明世界的诸多文学家、思想家有多少会做国内各科考试题的?诸多给世界科技发展带来突破性成果的科学家、哲学家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好国内的各科考试题?
真正的人才,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只是单纯会做卷子上的考试题,更多的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阅读了更多的书籍、从事了更多的学科技能培养。
所以,正确的高考选材方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立足各个学科的正确学科精神,实行各种专业化的考试选拔。
分数教育,只是让教育变得极端狭隘与偏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