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就教育而言,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时下痴迷于多门学科只教着做卷子的分数教育,个人认为偏执得很,井底之蛙得很!
就拿本国一千多年的科举来说,尽管饱受诟病,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也不像今天的孩子这般只读考试书、只做考试卷子。古代的读书人,无论是悬梁刺股、还是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读书人都是在忙着大量读书的,而不是天天围着教材那一湾实在肤浅得可怜的考点背书、做题。古代的读书人,大量读圣贤书、练习书法和写作,天赋也能分出个优劣,古代的读书人做过一张今天这样的考试卷子?
当然,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
根据个人喜好,喜欢读书的人可以在识字基础上大量读书,或阅读文学名著,或阅读历史书籍,或熟读兵书,或研读经商谋略,或阅读自然科学书籍,也可以专心研习书法、绘画,声乐和演艺技能……对于聪慧的人来讲,随便研究哪一个领域都可以打开一片广袤的世界。
性格愚笨的,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农业或者生产、劳动常识。随便加入社会的哪个行业都可以勤劳致富,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教人识字,导人向善读书,培养健康的体魄,然后给各种特长的人才提供多种多样的成长平台。
而高考,应该注重于各种特长人才的选拔。绝非痴迷于一个由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几门死板课程组建出来的“独木桥”。
像时下国内的基础教育,所有的学校办学理念几乎千篇一律——就是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死啃几门考试科目。实在极端而又狭隘得很。今天,我们很难听说哪所学校特别重视读书和写作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精通阅读,擅长写作;也很少听说哪所学校从小就特别注重学生阅读科学书籍,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自然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索,从而培养出的学生科学素养扎实,掌握了科学探索的方法,毕业之后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卓人的成就……
应试教育把所有学校的办学风格紧紧局限在了埋头在几十平米的教室里背书、做题考卷子。很多人求学一辈子,都不懂的如何去真正的学习提升自己。甚至于当下很多混虚荣的名师、名校长,又有几个人把自己真正教育培养成擅长领域里的学科精英?语文老师教育一辈子有几个把自己教育成了文学家?理化生等自然科学老师又有几个人迈进科学研究门槛半步?数学老师钻研数学典籍把自己教育成了数学家的?……
分数教育,让所有人的教育视野几乎就集中在了执迷于认知狭隘的考试卷子里,除了会做卷子,可有真正的学科技能与才干?英国的高材生慕名来参加国内的高考,全部被考蒙了。不是人家学识不行,而是应试教育实在让人莫名其妙。
其实,真正成才无需面面俱到、十八般武艺都精通。武术宗师们都懂:追求门门武功都练得很棒,结局往往是门门都学得很皮毛——不得其法。就像时下的应试教育,表面上是在门门都学习,可实质上,只是在被当做知识的容器大量灌输考试知识,各个学科几乎都不懂的如何去运用知识让自己成长。
中国古代有句古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打地洞。或许,应试教育之下,所有的后代们仍然只能继续埋头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考卷子吧!
表面上,学习了西方的课程结构,而本质上却只是痴迷文本做一些书面上的考试题罢了。这种认识,实在是井底之蛙,肤浅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