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教育步入了一个让人无语的内卷极端,当然,这个过程是“温水煮青蛙”——渐变的过程。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科举制提倡的是读书、书法和写文章。科举几乎就是一篇作文定乾坤,然而,这篇作文要写好是需要读很多书的。然而,封建社会的语文也不像今天的语文这么难。时下的语文考试,多数是学着完成标准答案的考试题,作文占的分值只是一部分。所以,仅就语文一科的学习难度来看,今天孩子的学习难度远远超过了封建书生,甚至于国外的语言教育。国内的文学家只考语文一门都会不及格,试问,国外的大文豪们可能会考中国语文?还有国内众多的教育高层、政治、商业精英们有功夫去考语文的话,又有几个可以及格的?
其实,语文学科的价值,不是发明众多知识点局限人的思想。而是,在识字、写字教育的基础上让人大量阅读各学科的书籍、学会运用文字进行写作。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可以去深入学习“古汉语”。今天校园流行的许多语文考试点估计教育高官、名校长、名师们去考都很难及格,却加在学生身上,并作为权威给学生排队。即使个人天赋再好,很多也会被教育残废。因为,一味在各种难题里转,哪有时间发展兴趣阅读?哪有时间进行自由的创作?
建国后,大家见识了西方理化生等科学学科。然而,西方的科学教育是从小引导孩子去观察科学现象,阅读科学书籍,学着去做科学实验。但是,国内的科学教育,完全成了执迷于教材里的知识点,或演变成了带公式的数学课,或者和史地生一般完全成了背诵课。打个通俗的比方来形容,就好比学厨师,不在厨房里跟锅碗瓢盆打交道,却只是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背了一脑子做饭的常识;又好比学习武艺,却拜了一个不入流的师父,最后被关在教室里背诵了一脑子武术理论,甚至于生硬识记被各类考试题折磨得头大,最终却连基本的马步都不扎实。
对于多数人来说,读书的意义纯粹是为了混一个学历、讨到一份好的工作,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踏上专业化的成长道路。但是,当代AI和机器人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很明显社会已经不再需要更多“高学历”的劳动力,这种把人当成存储器而不是教人如何去使用知识的教育,也就弊端尽显。
时下的很多大学生,除了被闷在教室里背了一大堆糊涂书、做了很多糊涂题之外,完全不会运用知识去改进社会,更不会像“鲁滨逊”一样去改造荒岛。甚至于,不少大学生连基本的劳动技能都不具备,更别提运用知识去进行劳动了。如果,费劲读了很多年书,最后却要从事即使小学就学习很差的人就可以做好的送外卖、保洁工作,那么读书的意义何在?
教育存在的意义是盲目的给人灌输知识?还是教给人如何去运用知识?个人认为,这是中西方教育理念最大的差别!国内教育一门心思扑在教材和习题集里,被逼着进行表面上的门门都很棒的教育,被考试折磨得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学会读书、思想、写作也好;学会琴棋书画才艺也罢;或者大量阅读一些科学书籍、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好众多知识领域里的任何一门,都可以成才。反而是表面上门门都在学,本质上却只是狭隘的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考卷子,最后,即使分数很高,也只是学科的门外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