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然而,现代语文教育推广一百多年,尽管也在提倡全民阅读,整个社会的读书与高质量写作氛围却是淡泊了很多。国内的文学活动,也只是小圈子的活动,脱离底层民众,也脱离校园。
国内科举制度自隋唐起实行了一千多年,却也没今天这么多繁重、低智商的卷子去做,也不用从组词、造句起抓“基础”。另外,古人更加注重读书的价值,无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讲的都是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难道古人也是一头钻到教材那十几篇课文里,天天忙着做语文题?另外,古人读书也跟着一大堆孔乙己式的专家权威性的告诉你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理解就是错误的?
古今中外,有很多因为家庭条件贫寒无缘上学,却酷爱读书成长起来的大文豪,很多文豪在十几岁就小有名气。
然而,国内语文教育体系下,完全把人当成了无知的傻子,起步就不教人好好说话、认字。更多的时间要去练习卷子上的组词、造句等等自以为是的“基础”。好像古人没学这一套就不会好好说话、写作了似的。好像国外诸多通读大量书籍、积极写作、演讲的文学家、政治家没组过词、造过句、来考语文卷不及格的就是些文盲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代教育最大的败笔莫过于用教材画了一个圈,以考试为权威,让知识与生活、与实践脱节,然后,所有人都被圈在狭隘的知识圈里只是埋头背书、做题。
学习犹如拜师学艺,拜文学家为师,教人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大量读书、写作、表达;求师物理等科学家,会教你阅读学科基础书籍,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实验探索;拜师书画家,会从书画基本功开始学艺;拜师武术宗师,会从蹲马步等基础动作开始培养……
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技能,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育是把人圈在高考命题范围里、天天埋头在教室里把自己当做井底之蛙来培养教育出来的。
高考选材,形式多种多样:文学选材,可参考平日作品质量,学生何须学习那么一些繁重而迂腐的理论?文章的质量更能体现文学的涵养;物理等自然科学选材,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通过独立的学习探索,培养了什么样的实验技能;音乐、美术可考察声乐、器乐演奏等艺术才能……
高考画地为牢,高考之前大家整齐划一的埋头在教材、书本的世界里练习“一二一”。除了背书做题,到二十岁,除了识字,读书的习惯都没有培养好,各个学科连门槛都没进入。
只是把人圈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考卷子式的教育,真是一场滑天下之大稽的蹩脚故事。假如动物界也有人类的灵智,那么,所有的小动物是不是也要被关在屋子里背书、做题考卷子,并用卷子上的分数来排队呢?
momo
小便只会提出问题,不会分析问题,更不会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