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窝在教室里稀里糊涂跟着只做卷子,做一些让人头大的考试题,提高分数那么简单。
曾经有幸结识一位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他们那一代人没有接触过今天这么天花乱坠的基础教育,直到十多岁工农兵推荐上的大学。半工半读上了四年大学,半天学习识字和数学,半天学习航天航空知识。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卫星发射中心跟着留学回国者学习发射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历练,他们中的很多佼佼者已经成为国家航天事业的领导和中坚力量,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实,教育就是如此,无需面面俱到、门门精通。更不应该划定几门重点学科,让所有人都去学习同样的内容。
对于求学者而言,教育何须面对如此多繁重而繁琐的考试题目?
进行简单的识字教育与生活化的数学教育之外,爱好书画的可以从小浸淫书画艺术技能;爱好读书思想的,可以大量自由读书,尝试进行简单的记叙文、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文章的创作;识字教育的基础上,凭个人兴趣或阅读哲学思想书籍、或阅读文学领域、或钻研现代科技、或阅读经典数学书籍,学着观察自然、进行各方面的科学实验等等,进行各种体育技能的学习。
而教育质量的优劣,绝非画地为牢,把大家都圈在应试教育的一滩死水湾里,上百年不变的把人窝在教室里背书和做题。可以说,在国内,除了少数人可以在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阶段,或者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可以学到一些实用性的学科技能之外,多数人除了背书做题,换一纸学历之外,很难学到一些真正的本领。
而十多年的大好教育时光单纯的被耗费窝在教室里接受几乎统一答案式的背书、做题教育,几乎完全是在虚度光阴。学了十几年语文,只是忙着考卷子,却连一部简单的处女作都没有;学习理化生,装了一脑子考试题和公式,基本的科学思想方法、观察、实践探索的科学技能却半点没有培养。
以至于,虽然国内有着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基数,无论科技、人文等各方面的顶尖成果甚至落后于邻邦的小小岛国。只有体育竞技方面,不走应试教育俗套,在国际上享有自己一席之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百年之前,爱国教育者龚自珍曾发出呐喊。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身边从来不缺乏具有各种天赋的人才。却缺乏科学的治学精神,即使当代学习了国外的学科设置和课堂教学模式,却根本没有领会国外学科教育的精髓所在。落入沉迷繁重的文本做题考试排名,应试教育俗套。
当代教育,去应试化、去内卷,都需要重新审视学科教育精神所在。去除无意义去繁重的刷题,语文教育扎实的培养读书、自由写作精神;理化生也不单单沉迷于教材里那点稀少的知识点,一味只是学习公式化的做题,更多的要让人大量的去阅读书籍,学会在自然界中观察、记录总结规律,学会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索;即使是数学教育,也不仅仅只是埋头在教室里做题那么简单的。
而高考人才的选拔,不是执迷于八开卷子里的试题,更多的需要进行学科能力的选拔。打破现有的几科捆绑的“独木桥”,采用专业化的考试考察选拔文学思想、哲学等方面的文字创造力,专门的动植物生物研究考试,现代科技技术考试,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设计考试……多样化的考试给每个人都提供一个适合自己的成长平台。
基层教育去应试化,多样化的人才晋级平台,既可以让各大学科的学科精神得到纠正和弘扬,也可以让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落到实处。同时,所谓的教育,也不再是埋头在几十平米的教室里,沉迷于几张八开大的破烂考试题一味只是背书、做题,除了记了一脑子没多少用处的公式、题目,真正的学科技能却没有得到半点发掘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