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南征,亡于汉水,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故人的歌 2023-08-09 14:44:46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令诸侯攻楚国,管仲对其言曰:赵王南出,未归,吾之言也。将周昭王葬身汉水一案,推到楚国头上,楚使坚决不承认此事和楚方有关,也不愿为此负责。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大船沉没的事情,应该是丹朱的后人做的,换句话说,昭王就是被他的后人杀死的。《国语·周语上》中记载,周公卿道:“昔昭王娶了方氏,号方氏,贤惠之极,甚于丹朱两国。丹朱之气,以齐人之气,而穆王之气,则是为周人所用,其所用。这一句,显露出一个极为关键的消息:昭王房后与丹朱两家有私情,而周穆王则是私情所出;而丹朱子孙又是周王朝的灾祸因子,使周皇帝身败名裂。房地位于今天湖北的房县,据《世本》记载,伯威。”张澍粹注释:“伯威,又名鹏。马威是彭的姓氏,被大鹏的孙元哲赐给马威,被刘景赐给马威,所以他的姓氏叫马威。”马威和房威,都是马威的后代,都是彭的姓氏。房地所处之江,古名彭水,亦因其名而得名,彭水发源于房县之西南方,后改为建水,现为南江。《左传桓公十二年》说,“楚师分入彭水,入关即是指入关于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方氏为祝融氏后裔,和楚属于同一部落的苗蛮氏族。

方地原位于今湖北房县地区,依其所处之方位,丹朱族与方地有联系之处,亦非不可能。丹朱被流放到了丹江。丹江位于汉水的北面,宅院位于汉水的南面,两者之间只有一条河流,所以丹朱族的人,只需要横渡汉水,就可以到达宅院。事实上,丹朱族就是沿着这条路径,一路往南。现代版《竹书纪年》中有: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朱遂,将其赐予房陵,称其为玉宾氏。丹朱一族,渡汉水而来,定居在这里,成为了这里的统治者。“方氏与丹朱一脉”,其实就是唐尧一脉和祝融一脉的结合。丹朱族与房氏联姻,周族亦随房氏嫁娶,据现代《竹书纪年》记载,成帝33年,“令太子赵氏,以房氏之名,赐其妻之名,归其祖氏。”周康王和昭王的婚事也发生在房地,康、赵两代,周皇帝的婚事都发生在房地。

《国语》也确认,赵王妃与于丹朱有婚外恋关系,但却是与于丹朱有婚外恋关系的后代,周穆王是与婚外恋关系密切的后代,“丹朱凭身以礼相待”。《离骚》中有一首诗:“因无所倦而求之。”——王逸注。楚人的名字满了,就说名字够了。说来也巧,昭王的小儿子穆王,名字够了,会不会和丹朱的名字够不够响亮?这是不是楚人为了和丹朱族人建立联系而取的一个名称呢?看来,这一切都不可能是巧合。周昭王与方氏成亲,但方氏与丹朱一族有了男女之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要不然,他也不会说得这么直白。很显然,周昭王是他们的情敌,是他们抢走了他们的妻子,所以他们一定会找机会报仇,将其击杀。内史将丹朱形容为鬼魂,隐含着赵王之亡与其后人有关联。

根据现代《水经注》的说法,昭王死于汉水下游的潜江东侧,后人基本上沿用了这一说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昭王过汉水的地点与房国相距数千里,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房国、丹国、朱国等人无关。但是,从当时的史实来看,《水经注》中所载的这些说法并不可靠。楚国在西周初至中叶,其治理、经济、军事的中心仍集中于今天的湖北以西的荆山地区,并未跨出江陵和汉水的边界。直到周夷王时代,熊渠才将自己的地盘扩大至湖北,一边兴兵伐庸,一边讨伐杨奥。周昭王时代,江汉以西为周楚交战的焦点。昭王南征,就是为了攻打荆楚,那时楚国的国都在秭归,宗周的军队只要穿过陕西的商洛。就可以到达楚国的北方,也就是秭归,所以昭王南征,不会舍近取远,不会离开楚国的腹地,而是在汉水的上游走一段很长的路。周宣王时,召胡率军沿汉水南下,攻入淮夷城,并非和楚国打仗,而是要征讨。

现代《水经注》对昭王被杀的地方所作的描述,虽不准确,且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但对于研究昭王南下汉水的具体位置,仍有一定的意义,其中以“即堵口也”为序,说明周昭王被杀于汉水前。对此,后世的一些注者都不相信,并作出了种种修改,但均难以使人相信。从那个时候的史实来看,昭王渡过汉水而死的地方,就是关隘与汉水的交界处,关隘位于湖北陨县西部,距房县只有一百多公里,属于古时候的房国,丹朱两族的后人就生活在这里。昭主是被本地人杀死的,准确来说,是被丹朱一族和方一族埋葬的,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可能是现代《水经注》中的内容有误,也可能是昭王陨落的地点有两种不同的描述,而郦道元的描述却各不相同,导致了两种描述的不一致。

《皇帝世纪》记载了昭王被杀的事情:“到了汉朝,船夫不喜,王王御船入河,胶水散去,王及祭公都沉入河中,死于河中。”很显然,他并非战败而亡,而是受了本地“船人”的蛊惑,沉船而亡。很明显,这里的原住民都在敷衍着赵王,看似给了他一条小船,其实是在给他找一个安葬的地方。昭王去世之后,“他的士兵不去见他,是因为他的名字被称为禁忌。”昭王的死因,周人都是秘而不宣,当年更是不敢声张,可见昭王的死因,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再结合方氏与丹朱皇后的记录,很有可能,昭王是被自己的妻子所杀,而于丹朱的后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报复。

丹朱子孙针对周昭王的复仇行动,体现出他们与楚国结盟,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周的南方扩张;而此一战,也是周族姬家在与唐尧子孙争霸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在建立王朝的早期,周朝的统治者以尧舜为自己的祖先,对唐尧的后代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政策。武王灭亡了大商之后为了稳定军心,他们对先贤的后人进行了大量的封赏,唐尧的后人就被安排在了蓟城。周王朝权力日渐稳固,其对唐尧子孙的庇护已被逐步弱化,并逐步予以铲除。现在的《竹书纪年》中记载:“王师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唐为尧之所居,成帝将其赐于其兄唐叔尧,并将尧之子孙迁至杜,以杜伯为名。杜即今位于陕西西安的杜陵地区,它紧邻宗周镐京,使唐尧子孙受到周王室的密切关注。

然而,西周王朝对唐尧子孙的剥削并没有就此终结,在周宜王时代,他还杀死了他的博士杜伯。杜先生的儿子季叔为了躲避灾祸,将唐尧的后人从西周的管辖范围内连根拔起。唐尧子孙的侵削和屠虏,一直使西周的上层政权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时时萦绕在他们心头的是唐尧和子孙的鬼魂。《左传·昭公元年》中说:“武王邑太叔姜方震,梦帝曰:余之子,日见食之,欲与之为师,以养其后裔”。到了出生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张写着“禹”的字条,于是就把它写了下来。等成王灭唐,他就是大将军了。至于“帝”,杜预释为“天”,《史记·晋世家》也将“帝”的意思改成了“天”,根据语境,“帝”就是“尧”,而“周人”则是为了占据尧的土地而辩解的,因为唐国灭了尧的后人,这让一直奉唐尧为“神”的皇帝很难接受。于是,“邑姜之梦,天子尧”的神话便诞生了。所以,周人灭亡唐国,并不能归咎于周人,而只能归咎于尧,他愿意将自己的领地献给周人。征服与征服被认为是符合圣人之心的一种道德;被征服者杀死的后代,成为其祖先选定的法定继承权,这也是周人制造“邑江之梦”所追求的一种治理目标。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周王朝对唐尧和他的后代是多么的畏惧,以至于他们的精神都变得非常虚弱,直到公元前六百六十二年,才出现了一个神话,一个天神降临到了莘莘村。兴之地,姬之地,有史书记载,此乃朱显灵之地,兴之地,必有覆灭之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周王朝的统治者在对待唐尧和他的后代时,总是带着一种做贼的愧疚和恐惧。唐尧的后人们,在姬家的威逼利诱之下,奋起反击。根据《墨子·明鬼下》的记载,周宜王正是被杜伯变成的亡灵所害。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但是也透露出一个讯息,那就是唐尧后人对姬家的抵抗。周族与唐尧子孙之间存在着间歇性的冲突,唐尧子孙在宗周的疆域内被逐渐削弱并被压制。在西周疆域以外,流亡的朱丹后人与本地的苗人结成联盟,与楚国结成联盟,与昭王结成联盟,对抗西周的入侵,最终导致了一场浩劫。由此可以看出,唐尧子孙在对抗姬之主的过程中,与其同流合污,使其在宗周领土上蒙受的损害,得以在汉水之畔获得一定的补偿。

0 阅读:104
评论列表
  • 2023-08-15 12:02

    本就是糊涂账,古人刻意的去隐瞒昭王的某些事情,国语,竹书纪年,都被后人该的面目全非。至于其他的书籍更不可信了,(汲冢纪年)后残缺的太严重,先秦史籍类的书对昭王的描述全身笼统,具体详细信息太少。

故人的歌

简介:故人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