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武崇元《朝元仙仗图》与唐代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姊妹篇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国军队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尤其是宋徽宗时期,继承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 “翰林图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更加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较多,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李成,关陕画派范宽。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最为著名。还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们擅长用多层烘染和画点点的排列,使积墨、破墨等技法,达到云山蒙笼,烟雾缭绕的效果。前面我们已经欣赏李成、范宽、米芾、李公麟、郭熙和张择端六位著名画家的作品,下面我们欣赏北宋时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宗教画家,他擅长白描人物,他比吴道子晚出生300年,但画技可谓吴道子第二。他就是北宋宫廷画师武宗元。
北宋年间,吴道子画派的武宗元《朝元仙仗图》与《八十七神仙卷》可称为姐妹篇。据考证,两卷大作来自同一粉本。武宗元所作《朝元仙仗图》,(美)王季迁收藏。
北宋著名画家武宗元绘画作品有:《朝元仙仗图》《圣帝出队图》,《旃檀瑞像》等。
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等。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北宋著名画家武宗元绘画作品
武宗元(约980—1050),初名宗道,字宗之。河南白波(今河南洛阳吉利区)人。宋真宗景德年间,建玉清昭应宫,征全国画师,分二部,宗元为左部之长。他家世业儒,以荫得太庙斋郎,官至虞部员外郎。北宋真宗时期宗教画家,时人把他与唐代吴道子相比。《圣朝名画评》说他“学吴生笔,得其闲丽之态”。擅画道释人物,曾为开封、洛阳各寺观作大量壁画。如洛阳上清宫《三十六帝像》,中岳天封观《圣帝出队图》,许昌龙兴寺《帝释梵王相》、经藏院画《旃檀瑞像》、嵩岳庙画《出队》《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等壁画。
北宋著名画家武宗元《朝元仙仗图》赏析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长卷,绢本,墨笔,纵44.3厘米,横580厘米,画道教东华、南极两天帝和扶桑大帝率八名武将、十名男仙、六十七名金童玉女前去朝拜道教元始天尊的场景。(美)王季迁收藏。(美)王季迁收藏。
全卷所描绘的是东华天帝君、南极天帝君、扶桑大帝与众仙官、侍从和仪仗朝见最高神祇的行列。多数神仙上方都有榜题,体现了壁画的特色。
画中人物形象端庄丰满,气度不凡,描绘出了行列中不同人物的身份、服饰、身姿及形态特征,成功地表现出了帝君的庄严丰满,女仙的端丽多姿,神将的威武狰狞,男仙的肃穆度世之风,场面宏大,气势逼人,继承延续了唐代的艺术气息,是古代道释画像的白描经典之作。
是一幅道教壁画稿本,以卷轴画形式流传至今。原本已流落国外,国内存有一幅临本《八十七神仙图》。画面描绘道教帝君往谒元始天尊的行列,人物众多,繁而不乱。线条流畅,衣纹稠叠,临风飘扬,似在空中。人物仪态不同,头饰仪仗各异,成功地表现出帝君的庄严、神将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
此图涉及到的道教典故是五方帝君带领众仙朝谒元始天尊。此图一共画了八十七位神仙,以东华帝君、南极帝君和扶桑大帝为主位,其次是文武仙官、金童玉女和天丁力士等簇拥前后。众仙意态从容、华贵端庄,下方莲花丛生,更有云雾缭绕其间。
图中金童玉女最多,她们手持各式器物,轻盈绰约,顾盼生姿。女仙妆容上仪态万千,特别是发髻和头饰,样式繁复却杂而不乱。看了这幅图,想必古诗词里面那些描绘首饰的句子,如“宝函钿雀金鸂鶒”“凤凰相对盘金缕”“水精鹦鹉钗头颤”“结金冠子学梳蝉,碾玉蜻蜓缀鬓偏”“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 ……立刻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图男仙较少,却各有特色。画卷最前方开路的几位神将身披甲胄,挺拔英武,怒目圆睁,有股摄人的气势。而仙官则显得儒雅从容,手执笏板等器物,潇洒随行。图中十几位男仙,神态、面貌全不相同,着装和手持的器物,都能显示出各自个性和身份特点。如此细腻的手笔,非常人能及。
这一众神仙之中,有两位尤为显眼。位居全图中间的东华天帝君(没错,就是东华帝君),头戴冠冕,身后衬以圆光,一手微抬作法印式,一手自然前伸,由随行玉女轻扶,华贵威仪扑面而来。南极天帝君冠冕和服饰似乎与东华天帝君一样,身后也有圆光,不同的是南极天帝君双手合拢,持一笏板,雍容庄重。扶桑大帝一手微张,一手执宝扇,神情庄严,不怒自威。
武崇元《朝元仙仗图》赵孟頫题签
《画鉴》说《朝元仙仗图》中画的主神是五方帝君,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道教中五帝是指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黄帝,而此图中的东华帝君和南极帝君来自另一个道教神仙组合:四极。四极是东华、南极、西灵、北真四位神仙,这个组合最早出现在晋末六朝的古籍中。
武崇元《朝元仙仗图》张大千题签
这些神仙的出处大可不必细究,关键的是,我们从这幅图中可以一观各路神仙的风貌。图中整个行列的神仙形象,是按道教规仪来描绘的。天桥之上,神仙行列浩浩荡荡,仙乐齐鸣,众仙款款行进。桥下开满莲花,祥云浮动,瑞气升腾。大量倾斜的器物和仪仗,和衣袂线条的流美飘动,都体现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吴家样特色。
武崇元《朝元仙仗图》梁启超题签
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笃信道教,他耗费两年岁入修建了玉清昭应宫,并任命武宗元为这座道观绘制壁画。从细节上看,《朝元仙仗图》有些许地方存在不足,所以据考证,此图应该是武宗元为玉清昭应宫创作寺观壁画时所绘制的样稿。但其构图宏伟壮丽,结构严密,整个画面都和谐地统一在庄严愉悦和徐缓的优美韵律之中,深得“吴带当风”之笔意,也不失为一件传世名作。
关于此图的作者,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和近现代张大千在题跋中都有鉴定,一致认为是武宗元。《宣和画谱》中曾载,武宗元的画兼具“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笔意,尤其擅长道释题材,一生为道观寺庙创作壁画无数,如今却无一传世。《朝元仙仗图》是否为武宗元所画,也无其他作品可以对照,但今人能从中一窥其风貌,也是一件幸事了。
画作内容:《朝元仙仗图》描绘的是五方帝君中的东华帝君、南极大帝、扶桑大帝,前往朝谒“主持天界之祖”——元始天尊的队仗行列。《朝元仙仗图》中的行列应该是由八十八位神仙组成,但是图中缺了最后一位神仙。 八十七位神仙共分为四种类型:三位帝君,八名武装神,十名男神仙,六十七名女仙,这些女仙中有玉女,也有金童,但都着女装。众仙神态从容衣带随风飘舞,徐徐行进于蜿蜒的廊桥之上。
队列左端最前由仗剑披甲的天神开路,最右端以甲卒、金刚、神王、力士等殿后,气象雄威;后面是仙官、侍从和乐队,高举旗幡伞盖,手捧美食佳肴,吹奏丝竹管弦;三位帝君,华服盛装,头衬圆光,神态庄重,前后左右是金童玉女,画中各神仙身旁还有长方格,内写该神仙的尊号。
个个神情娴淑恬淡,沉稳慈祥,俊美动人,衣履装束和发髻头饰,各尽其态;队伍最后又是文武仙官,衣饰容貌也都各有特色,画幅上面云雾飘渺,下方丛生莲花、香蒲,所有神仙列成长队,过桥穿路,浩浩荡荡而来,热闹又庄重,仿佛能听到众神仙衣衫窸窣、环佩相碰之声。
技法:《朝元仙仗图》画作的线条勾勒看起来奔放有力,实则从构图、人物安排、物象聚合到线条组织都显示出“平”和“匀”的特点。以主像东华天帝君为例,图中的颈部线条为三根大致平行的圆弧线,距离匀称、平均、平稳,与衣领的关系模糊不清。通天冠顶部的一组珠饰的七颗宝珠形象相同,似乎为同一形象之复制,平均分布且排成一条僵硬的直线,图中插入头发中以固定头冠的玉簪导没有传达出物体互为垂直面的意义,而是画成一个含糊的多边形。
画面强调照应,又适当注意变化,先是对于复杂重叠的衣褶采用了“铁线描”的手法勾勒,线条长垂流畅,飘飘欲举,如有风吹拂,生动地表达队列进行中的动感;而人物的面部和头发的线条又变得柔和,纤柔曼妙,如同游丝,与衣纹的铁线形成对比,既表现了不同质感,又使画面具有丰富的线条美。人物安排参差有致,神采飞动,人物神情各异,构图整齐而不呆板,组织繁复而不杂乱。
而人物动态一致、倾向一致,服饰大致相似的人群,则通过微小的转侧和顾盼,得到相互之间的呼应。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几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从而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个性。整体画面色彩单纯明朗,以石青石绿为主,衣冠宝盖大量运用沥粉贴金,总体色调既灿烂又沉厚。
构图:三清殿《朝元仙仗图》构图以八大主神为中心,群仙簇拥高低错落,富有变化,而左顾右盼,互相呼应,使之连成一气,既不零乱,又不单调。帝君神仙、天王力士、金童玉女、文臣武土,神态各异,生动传神,互相对比、互相衬托。其中各种女神美丽端庄,雍容华贵。线条流畅自如富有弹性,天衣飘扬,充满动感,满壁生风,衣纹线平行排列,形成节奏和韵律。
创作背景:武宗元的活动时期正值宋真宗赵桓在位(公元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宋真宗崇奉道教,大兴土木建筑道院,在汴京(开封)所建“玉清昭应宫”,凡二千六百一十楹,制度十分宏丽,屋宇稍有不合程式的,就拆掉重盖,夜以继日,七年才完工。又作“会灵观”,规模略如玉清昭应宫,以首相王但为“昭应宫使”,次相王曾为“会灵观使”。全国各地纷纷盖道观、立官职,把年老退职侍从大臣都授予道教的官衔,给以俸禄。在统治者这样如醉如狂地提倡道教的运动中,产生了许多以画道释人物著名的壁画家,专为装饰宫观,《朝元仙仗图》便是武宗元在此时期为玉清昭应宫创作寺观壁画所绘制的小样。
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赏析
唐代吴道子(约680~759年 )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
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
唐代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 绢本水墨 292×30厘米 徐悲鸿博物馆藏。徐悲鸿纪念馆藏之一
唐代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长卷,绢本,墨笔, 292×30厘米,现在藏徐悲鸿纪念馆,其构图在统一中求变化,为传世神品。
唐代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之二,长卷,绢本,墨笔, 292×30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唐代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之三,长卷,绢本,墨笔, 292×30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原本已流落国外,国内存有一幅临本《八十七神仙图》。
此图画面描绘道教帝君往谒元始天尊的行列。人物众多,繁而不乱。线条流畅,衣纹稠叠,临风飘扬,似在空中。人物仪态不同,头饰仪仗各异,成功地表现出帝君的庄严、神将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身旁还以楷书注明其职称。全卷本应为88名神仙,但此卷缺最后一名压队的神将,故画中现有帝君、10名男性神仙、7名神将、67名女装神仙(包括玉女和金童),共计87名神仙。帝君及男仙的形象端庄,神将威猛,众多的女装神仙则轻盈秀丽,曼妙多姿。而“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的构图与此相同,但缺少最前一名神将,故所绘神仙人物总计也是87名。
近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将《八十七神仙卷》与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图》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构图几乎完全相同,连人物和数量都有一样,但后者在人物造型和笔力等方面不及前者。徐悲鸿认为,《朝元仙杖图》可能是武宗元原作的一种摹本,而《八十七神仙卷》很可能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之手。此说也有一定道理。
此画属于绢本白描人物画卷,长292厘米,共有87位道教神仙人物联袂登场,其中三位带有头光的主神,分别是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除此之外还有10名武将、7位男仙、67名金童玉女手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簇拥着帝君由画面右端向左端行进。
全画没有一字,但凭借这超凡脱俗的画功,就足以让吴道子稳坐“画圣”的宝座!
这87位仙人,无论是表情还是姿态或者衣着,全都没有一丝一毫的纰漏,每一个人物安排得错落有致,虽没有一个完整形象,但画面的空间感和节奏感十足。
此画将每个人物的头连接起来,构成了一条起伏的曲线,形成了律动的画面效果,达到了一种巧妙的和谐之美,就仿佛天上的仙人就是这副模样,就是这种姿态!
生动、传神,仿佛真正的仙人下凡!这也是吴道子画作的魅力所在。
此画作曾在历史上消失了数百年,后被徐悲鸿现在一外国人家中获得,此画一直被悲鸿先生视若珍宝,日夜不离身,甚至还在画上印上了一枚“悲鸿生命”的印章,正是因为悲鸿先生,这幅画卷才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且传之于后世。
徐悲鸿像
1937年5月,在徐悲鸿应邀到香港举办画展期间,在德国籍马丁夫人家中买下一幅画作,画作之上没有落款,徐悲鸿并将其命名为《八十七神仙卷》,并盖上“悲鸿生命”印鉴。1942年5月,为了给抗日将士和烈士家属筹集资金,徐悲鸿来到昆明,在武成路举办劳军画展。
5月10日,日军发动空袭,徐悲鸿与大家一起跑进了防空洞。等空袭警报解除,当他再回到办公室时,发现门和箱子都被撬开,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不翼而飞。1944年,徐悲鸿在其学生的帮助下以20万银元赎回此画作,1953年9月,徐悲鸿去世,其夫人按照其遗愿在将《八十七神仙卷》捐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