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线"生产的胜利?二战时期美国工业奇迹背后的秘密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5-04-02 05:30:36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些个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二战时期的美国是个真“奇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个主要交战国中,美国参战的时间最短,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超过一半都提供给了自己的盟国——欧洲战争它提供的军备占到了35%,太平洋战场上用来揍日本人的军备比例则高达86%。

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并没有妨碍它动员了12%的人口(和英国持平,仅次于苏联),1944年底,美国的武装部队人数超过了1200万人,其中的500多万在远离本土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作战,除了东欧,几乎每一个战区都看得到美国的部队。

这个国家不仅向英联邦、苏联和中国提供贷款和武器装备,还把自己的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都提高了一倍以上。和希特勒“要大炮不要黄油”完全相反的是,美国人不仅造出了足够的大炮,还生产出了足够的黄油。

整个战争期间,只有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拥有丰富的各项资源的国家,有能力也有胆量同时增加军备和民用物资生产:

和1939年相比(注1),美国在1944年时的粮食消费量提高了8%;衣服和鞋子消费增长23%,家庭日用品消费增加了26%(不包括汽车等耐用品);烟草和酒精消费增长了33%。也就是说,美国人在战争期间的个人消费出现了明显增长,他们除了购买战争债券外,还把更多的钱花费在了衣服、鞋子、香烟和饮酒上。

而在饮食方面,绝大多数留在国内的美国佬即便没有吃得太好,但是也保证了和战前一样的标准,实际上,战时的美国人热量摄入的标准早已超过了战前的30年代。达到了3360大卡/天的平均值。

虽然肉类、咖啡、糖和乳制品都要配给,但美国政府战时的配给量足以让其他交战国破口大骂——肉类配给量从最初的平均65公斤/年,逐步上升到了1944年的70公斤/年。这还没有计算民众在黑市上购买的肉类数量。

更重要的是,在把全国人喂得膘肥体壮的同时,美国还根据《租借法案》,(最终)无偿地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给自己的盟国。虽然美国也采取了鼓励市民自行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来增加可耕地面积,全国出现了2000万个大大小小的“胜利菜园”,结果却是在1943年让西红柿的收成创造了历史纪录。

要知道,战争时期的生产也好,大规模征兵也罢,对于大后方的民众都有着非常直接而且确切的影响。一个国家进入全国总动员状态就意味着工作时间更长,劳动报酬更少。后方的民众不但必须要出钱支持战争,还需要适应战时的长时间工作,同时眼睁睁地看着绝大多数的食品和生活物资被供应给军队。

西雅图的B-17轰炸机生产线。

而战争时期的国家军队本质上如同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它不仅要吞噬掉海量的武器装备,还会需要更多的粮食、消费品、纺织产品、化工产品和石油;它也需要数量巨大的运输和维修设备,像德国军队还需要许许多多的牲口。

为了保障这个巨大的暴力机器的正常运转,就需要为数百万的作战和后勤人员安排住处,设立临时或永久性的军事基地,还要建设机场、铁路和随着战线不断延伸的兵站和补给站。

即便后方的平民粮食不足,也必须要优先保证军队的充足粮食供应。比如大英帝国的士兵每天的热量供应平均达到4500大卡,远超印度和殖民地部队的供应量,也同样远远超过了国内平民的供应量。而德国在战争初期给士兵的肉类配给就已经是平民的三倍了,到了战争后期还增长到了四倍。面包也一直是两倍以上,至于咖啡、巧克力、烟草、果酱、蔬菜、糖果、家具、牙膏等,更是大头都送到了军队里面。德国的平民开始还能分配到一点点,到了后来干脆就啥都没有了。

那么美国是怎么做到为自己和盟国军队供应足够的武器装备和补给,又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还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养活全国乃至更多的盟国军民的呢?

“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和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战争时期的美国并没有对它的经济指导思想和经济结构做出根本性改变,就取得了这样异乎寻常的成果。美国不像德国和苏联那样,早在战前就已经按史无前例的比例将国民生产总值投入到了军事工业中:

1938-1939年,德国的军事支出占到了GDP的17%,苏联是13%;而在1937-1939年间,德国更是有超过2/3的工业投资进入了军事工业和战争准备的领域;苏联1936年的国防开支只有16亿卢布,两年后就猛增到了219亿卢布。

而孤立主义甚嚣尘上的美国属于反面典型,因为远隔重洋,当欧洲全都在积极备战时,它却对战争毫无准备。一战结束后的20年中,很少有美国人考虑过会再参加另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再加上经济紧缩,导致1939年时美国的常备陆军只有区区19万人——这么点可怜的兵力还是1939年9月扩军后的结果。

虽然美军早在30年代初期就强调机动作战并确立了以进攻为导向的思想,但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陆军的常备兵力都没有超过135000人,还有50000人常驻海外,全军加起来只有329辆过时的轻型坦克。也没有武器和弹药储备,仅有的一点点军火工业,还只占到了全部生产力和劳动力的2%。。。

的确,美国潜力无限,它在1939年的时候,“就占到了全世界资本货物生产的近42%,德国占了14-15%,英国占14%,法国则不到5%。”但是,当时的美国虽然已经从大萧条中挣扎着走了出来,它的经济却仍受到大萧条的后遗症的影响,社会上的失业者近700万,原料使用、工厂和劳动力的潜力也只用了一部分。

但这个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的大陆却有着欧洲大陆(苏联除外哦!)所不具备的原料、能源的丰厚储备,如果算上和美洲大陆联为一体的拉丁美洲,潜力更加不可估量。

如何让这个和平经济迅速转变为战争经济,同时又不让国家陷入穷兵黩武的境地呢?罗斯福给出的答案就是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这个抉择可谓一石数鸟,罗斯福可以借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协调生产来将它引向军备制造又不必效仿被美国人深恶痛绝的极权统治下的严格国家控制。还可以通过增加的军用物资订单,来刺激经济。

也正因为如此,罗斯福总统力排众议,坚持要援助最迫切需要援助的英国——而英国人也最终不得不同意,新组建的部分师将装备来自美国的武器——这就启动了美国战争工业的发动机。

著名的“孟菲斯美女号”B-17轰炸机。

一但做出了向“民主国家”提供军火的决定后,美国政府马上面临新的抉择:是优先援外,还是把美国军队的重新武装摆在第一位呢?罗斯福表示,都是成年人了,做啥选择?两者都要保证!“我们将让反对暴力的人使用我国的物质资源;与此同时,也将向我们美国自己提供能够应付任何防御需要的装备。”

做出了这个抉择后,1941年7月初,罗斯福从他接到的大量报告中制订出了一个纲领,就是被称为“胜利纲领”的文件,里面规定了用在军备上的费用数额和美国陆军需要有多少个师的兵力。

实际上,这个纲领中的估计纯属拍脑袋,因为拟定它的时候,美国政府并没有任何具体战略,也根本没有考虑到要用多大的力量去对付某个不知道其真正实力的潜在敌人。可以说,罗斯福光表明了决心,却压根没有真正估算一下美国是否有满足这整个需要的能力。

比如,美国曾准备在新成立的200个师里,组建61个机械化师,51个摩托化步兵师。最后不得不大幅缩减数字,因为即便是美国的工业实力,也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一支部队。而陆军航空兵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当新上任的司令阿诺德将军要他的副手们估计一下未来空中战争的需求时,这些对于空战规模毫无概念的军官们告诉他,美国陆航只需要1500架飞机就够了。

所以罗斯福在1942年初的阿卡迪亚会议后抛出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完全是天文数字的强制计划,计划中,1942年的军用飞机产量将达到6万架(实际生产47000多架),1943年要增加到125000架(实际生产近86000架)。坦克的年产量分别是45000辆和75000辆(实际生产近25000辆和29000多辆),而商船的吨位在1943年计划达到骇人的1000万吨!

飞向诺曼底的美国运输机编队

之所以说是天文数字,是因为当时的美国工业界没人愿意接受由国家控制战时经济的做法,而军方连要打一场什么样的仗以及和谁打仗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所以在最初的1941年和1942年,美国的军工生产一片混乱:

国会刚一批准拨款,订单就如同雪片般飞来,对于各个工厂来讲,他们各行其是的生产计划不是相互冲突,就是一拥而上只生产某类物资。军方也完全不关心这些订单是否可行,能否真正实现。长时间的拖延、原料短缺和运输方面的堵塞变成了常态——散装的美国工业界空有生产潜力,却无法顺利发挥出一半的实力。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期又正好是盟国在全球战场上接连遭到惨败的时候,到处都急需军火,结果生产出来的物资只能按月按项来进行分配。在没有将分配的物资锁进仓库之前,就连计划接收这些物资的部队都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像某支新组建正在训练的师会发现,自己的装备被送到了英国人手里,或者已经装船运往了苏联。

最终,美国进入了战时状态,并逐渐把对战时工业的控制权接管到了手里,而美国经济的每一个部门都逐渐地被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这个过程在1943年达到了高峰,而美国的战时工业也开始步入巅峰。

“流水线”生产和“量产”的真相

短短几年里,美国军队就一跃而成了世界上的第二大规模的军队,它的陆军部队总共拥有坦克96000辆,野战炮61000门,步枪700万支,卡车230万辆,无线电120万台,雷达20000部。超过500万的兵员被派往海外作战,其中的270万人开赴太平洋战场。军火总产量高达2100万吨,其中的1100万吨被倾泻到了日本人头上。

白手起家的航空兵部队在战争结束时已经拥有了各型飞机十余万架,超过20万名飞行员,其中包括了1500多名驾驶气象观测机和运输机的女性飞行员,100万名机械师和地勤人员为他们提供完备的支援。

每次提及二战时期美国史无前例的军工产出,人们就会将其称为“流水线”生产的胜利。至于第三帝国,也有许多人认为,如果希特勒同意对德国军事工业进行改革,采纳源自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德国军队也不至于总是缺乏武器,缺乏弹药,缺乏各种物资。

其实早在1920年,德国工业界的那些福特流水线生产法的拥护者们就已经在部分行业中进行了推广,但1929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却引发了德国民众对于美国式生产方法的严重不满,于是模棱两可的德国政府和工业界又重新强调德国原有的专业化生产和高质量模式——恰好这两个特色很适合技术先进但工艺复杂的新型武器研发和生产。

于是,二战时期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模式早在战前就已经成型了。在战争中就出现了利于大量生产的美国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对阵性能远超盟军各类战车,但产量严重不足的德国“老虎”和“黑豹”这么副情形。

实际上,流水线生产主要是和平时期用来批量制造标准化民用消费品的一种方法。如果直接套用到现代武器生产方面,还是会受到颇多的限制。如果只是用于结构简单的步兵武器、手榴弹或者炮弹的生产线,那么还问题不大。一旦套用到结构复杂的军用飞机、坦克或者潜艇生产上面,就会牵扯出一系列问题。

原因很简单,现代化的大型武器往往由超过数万种零部件组成,而这些标准零部件生产是由数百家下游公司来供应的,光是顺利组织协调这么多家生产商,就是对流水线生产的一个巨大挑战。比如战争时期美国生产数量最多的B-24“解放者”轰炸机,前后共生产了18000多架,远超过同类型的任何轰炸机。这种飞机涉及到的生产和组装图纸足足有30000多张,福特本人曾经试图用自己生产汽车与卡车的经验来大量生产B—24轰炸机,在他向政府提交的提案中,将生产流程分解成了两万个独立的工作项目,需要用到的生产治具(辅助生产,用于固定和定位特定组件,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和夹具有21000件,模具也要准备29000件。

福特曾经自信的认为,和平时期汽车量产的方式也可以用于精密武器生产,并承诺可以每天生产1000架轰炸机。但他的提案在经过调查之后被否决,因为他那些制造廉价家用汽车的工程标准无法满足现代航空战机生产的标准和条件。

福特的B-24生产组装车间。

而流水线生产的另外一个大敌就是“改进和调整”:为了适应战略的变化,更多是为了匹敌或者超越敌人的同类型武器。军队会不停地对现有武器提出战术修改意见。每一次调整,就意味着整个生产流程的中断,大量的零件也要进行相应调整,这不仅影响到了数百家零部件供应商,也直接影响到了武器的最后组装。

虽然军队总是想得到最新式的武器去和敌人战斗,但实际情况却无法满足这点,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同类型武器只要没有出现代差,那么武器品质或性能的影响就不足以弥补数量上的差异。而随着战时经济的逐渐成熟,盟国的军队、工商界和政府学会了彼此合作理解,将生产的重点放在了经过战场考验并可以高效量产的武器上,而不是像轴心国那样,把宝贵的资源和时间浪费在了多种款式的武器上。

最大的反面教材无疑就是日本的海军和陆军,这俩马鹿各行其是,最后海军研发出了53种飞机型号,其基本款和衍生型多达112种。陆军也不遑多让,研发了37种型号,生产款式达到了52种。

而美国在战争一爆发后就选定好了标准型号进行大规模量产。坦克几乎全都以谢尔曼M4及衍生改进型为主。陆军航空队则专注生产B-17和B-24重型轰炸机,P-38、P-47和P-51战斗机,运输机则是道格拉斯DC-3运输机。

美国海军生产的飞机型号要多一些(大约14种),但是考虑到海军航空兵不同用途的战机种类,中间还经历了一次完全的换代升级,这么做也并不离谱。

面对来自战场的改进需求,财大气粗的美国佬采用了和英国人完全不同的方式,英国人采取的是渐进式改进的策略,升级型号的飞机生产尽量利用原有生产线,这样既不会妨碍生产进度,也可以减少过时型号的生产。

而美国人却是大手一挥,每种型号都先按照最佳成本效益生产出足够的数量,然后再将飞机分别送往20座专门的改进中心进行升级——不过到了战争后期,美国人还是停止了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老老实实效仿起了英国人。

位置得天独厚的美国不用考虑外敌入侵或者战略防空的问题,因此美国政府也很少做出战时管控生产的举动,虽然今天许多的历史研究者认为,如果美国在战时生产时效仿苏联的中央管理模式,那么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武器的产能也会再上一个台阶。

但即便没有这么做,美国仍然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广泛采用的标准化和流水线生产方式。在如此巨大的装备供给基础上,哪怕美国陆军使用的谢尔曼M4坦克无论如何升级,性能普遍不如德国和苏联最新式的坦克,但大量的装备却足以弥补品质方面的不足了。

突出部战役中的美军士兵。

注1:1939年是美国经历了经济危机后,整个30年代里消费水平最高的一年。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觉得文章还能入眼的话,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0
近代史知识分子

近代史知识分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