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始皇在外出巡游期间驾崩了。这之后呢,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二人竟私自篡改了秦始皇留下的遗诏。按照原本的安排,是应该由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来继承王位的,可经他们这么一折腾,不仅没让扶苏继位,还赐死了扶苏,反而是让秦始皇的次子胡亥登上了皇位,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的故事。
话说秦始皇驾崩之后,皇位由胡亥继承了下来。这胡亥,在赵高的不断撺掇、蛊惑之下,竟然对自己的亲兄弟姐妹狠下毒手,将他们一个一个全都给杀害了。可谁能想到呢,如此残忍行事的胡亥,最后也没落得个好下场,他自己又被赵高给杀掉了,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史记》里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可大家不禁会疑惑,在当时的实际情况真的就如记载这般吗?
一份竹简
在2009年的时候,北京大学收到了一份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物品哦。这份捐赠可不一般呐,是多达三千三百多根的西汉时期的竹简呢。这些竹简保存得还算不错哟,上面的字迹依然比较清晰,而且,大部分竹简所记录的那些信息也都没有遭到损坏哦,依旧完整地留存着,仿佛带着千年前的气息,静静等待着人们去解读其中的奥秘呢。
在众多的竹简里面,学者们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还原工作,从中整理出了一部名为《赵正书》的内容。这部书一经现世,可就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呢,它让大家对秦始皇的认知一下子有了全新的角度,让人们能够从不一样的视角去重新认识这位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帝王啦。
这里所说的“赵正”,其实指的就是秦始皇啦。大家一般都知道秦始皇叫嬴政,那为什么又会说赵正也是秦始皇呢?这其中是有缘由的哦。
在秦朝所处的那个时期,社会上其实还留存着部分母系社会时期的习惯呢。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吧,他的母亲是赵姬哦。在母系社会的习惯里,子女往往是跟随母亲的姓氏的。按照这样的习惯来看的话,古人称呼秦始皇为“赵正”,这其实也是挺合乎情理的一件事儿啦。
《赵正书》里面记载了不少相关内容呢,其中就包括秦始皇临死之前所发生的一些情况,而且,还记录了胡亥在即位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事情哟。
在历史上的这个时期,相关的故事在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里面有着十分详尽的记载呢。而这个记载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就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个所谓“矫诏夺位”的版本啦。
然而,就《赵正书》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其和《史记》中的相关记载相比,差别十分显著,呈现出大相径庭的状况,二者之间的差距着实是特别大的。
据《赵正书》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当时的实际情形大致是这样的哦。秦始皇呢,实际上他早就对天命有所洞悉啦,不管是借助占卜这种方式,还是通过做梦这种途径呢,秦始皇都已然知晓自己的寿命将会是五十年。
他一次次地外出游历,其目的在于能够实现“变气易命”,可最终的结果呢,并没有达成他所期望的那样获得成功呢。
要知道,秦始皇虽说有着诸多伟大的功绩,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可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个凡人罢了。人终有一死,这是谁都逃不过的自然规律,当死亡真的一步步临近到秦始皇身边的时候,他,和咱们普通人一样,心里也会泛起害怕的情绪呢。
在他生病之际,秦始皇居然被吓得哭了出来。只见秦始皇满是悲戚地对着身旁的侍者哭诉道:“哎,看来这上天的旨意是没法违背!我活了这么大岁数,可从来都没像这次一样病得如此厉害过……”
话说秦始皇在经历了某些状况后,没过多久就又重新展现出了往日那种令人敬畏的威严气势。接着呢,秦始皇又把李斯给召了过来,还对他说了好些话。但有个情况得说明一下,就是在相关的记载竹简上,其实并没有确切表明秦始皇当时找来的人就是李斯哦,为啥呢?因为那一部分的竹简字迹,已经遭到了损毁,所以具体的情况就没办法从这上面得到确切证实啦。
我们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作出判断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确实是李斯接受了相关的命令。当时秦始皇的想法其实就是,自己的身体已经快支撑不住、快要不行了,所以就想着大家可以开始往回返程走了呢。
秦始皇心里头有着这样的担忧,他怕自己的病情一旦被群臣知晓了,那整个朝廷恐怕就会因此而陷入大乱的局面呢。于是呢,他特地郑重地嘱咐李斯,让李斯在处理相关事情的时候,务必要保持低调的行事风格。不管是办什么事儿,都得悄悄地去做,可千万要把他的病情给隐瞒好了,绝对不能让群臣察觉到一丝一毫关于他病情的情况。
当他们行至半路之时,秦始皇的病情愈发严重起来。在这个时候,秦始皇再次将李斯唤至跟前,随后对李斯说出了一番极为恳切、仿若掏心窝子般的话语。
大致情形是这样的,我感觉自己恐怕马上就撑不住了,可问题是,我的那些儿子们都还没真正长大成人、有所历练呢。而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呢,各个都心怀不轨,就像老虎盯着猎物那般,对皇位似乎都有着别样的心思。在这种状况下啊,咱俩得好好琢磨琢磨、商议一番了,究竟该安排让哪一个儿子来继承皇位,才能够有足够的威望与能力镇住底下这群心怀叵测的大臣们呢?
李斯当时心里想着,秦始皇这番举动莫不是在对自己有所警示。这么一想,他赶忙就跪在了地上,诚惶诚恐地认起错来,而且还接连不断地说了好长的一大段话呢。
大致是这样的情况,李斯我,本来就并非是秦国本土之人。全靠着皇上给予的莫大恩典,才使得我这么一个来自外地的人能够担任高官要职。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又怎敢生出那种僭越本分的心思呢?那是绝对不敢的。
想当初啊,秦始皇能够成功夺得天下,这事儿在有些人看来呢,可都是秦始皇凭借自身的本事和谋略达成的,和李斯的关联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呢。就好比在那风云变幻的争天下过程中,李斯虽说也在一旁,但起到的作用相较于秦始皇自身的功绩而言,就显得没那么突出了,所以才会说这夺得天下的功劳,主要还是得算在秦始皇自己头上,跟李斯关系不大哦。
所以呢,不管最后是哪位被选作皇帝,我李斯那肯定是会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地去辅佐新上任的君主。要知道,秦始皇当时那么做,实际上并不是要去威胁李斯哦,他是真心实意地打算和李斯好好商量一番呢。
然而,在听完李斯一番话语之后,他内心深受触动,不禁眼眶湿润,带着哭腔说道:“我从未对你有所怀疑,你一直都是我忠心耿耿的臣子。现在咱们好好商量一下吧,究竟该安排谁来继承这皇位才好呢。”
在那个时候,秦始皇的身旁仅仅有两个人存在呢。这两个人,其中一位是担任左丞相之职的李斯,而另一位则是出任右丞相的冯去疾啦。
有这么两个人,他们和秦始皇一同商议起一件大事来。他们心里琢磨着,要是当下就动身去寻找扶苏,那这事儿可就麻烦啦,极有可能会引起朝中众多大臣们的猜疑呢。这大臣们一旦起了疑心,那局面可就不好控制啦,说不定整个朝廷都会因此而引发动乱,这后果可不堪设想呐。再看看胡亥呢,当时正好就跟在秦始皇的身旁。于是呢,这两人思来想去,就给秦始皇提出了一个建议,他们觉得,不妨就让胡亥来继承皇位吧。这样一来呢,既不用大费周章地去找扶苏从而可能引发那些不必要的麻烦,又能让皇位传承有个相对平稳的安排呢。
没过多久,秦始皇便离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胡亥按照当时的继承规则,顺顺利利地继承了皇位,由此成为了秦二世。而在这之后呢,胡亥还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把在牢里关押着的自己的老师赵高给放了出来。
据司马迁所记载的内容来看,赵高可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呢。不过呢,在《赵正书》的记载里情况就不一样啦,这里面说赵高是犯了罪的“隶臣”哦,犯了罪之后,就被关进大牢里面了。而且,一直等到秦二世即位的时候,他才被从大牢里放出来呢。
要知道,他压根就没掺和到皇位继承这件事情当中去。等他后来出来的时候呢,也是个表现得比较正常的人哦。就说胡亥杀害自己众多兄弟姐妹这件事儿吧,那完全是胡亥他自己的主意,是他自己要去做的,和赵高可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呢。
那么,《史记》和《赵正书》究竟哪一方所记载的内容才是正确的呢?这一点,目前并没有人能够知晓。
《史记》里所记载的这一段历史啊,仔细琢磨起来就会发现挺不对劲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司马迁在描述的时候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你看啊,他这边讲着秦始皇是挺喜欢胡亥的,可另一边呢,又说秦始皇其实是讨厌胡亥的。这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可真的是让人看了之后满心疑惑,都不知道到底该信哪一种说法才好呢。
秦始皇真的是打算让胡亥即位吗?这一点实在是让人颇多疑惑。一直以来,对于秦始皇驾崩后由胡亥继承皇位这件事,不少人心中都存有疑问,那就是这真的是秦始皇自己的主意吗?毕竟其中存在着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地方呢。
暴君贤君之争
在现代人对秦始皇的印象里头,“暴君”这个关键词那是相当突出的,为啥会这样呢?主要就是因为以往的“史书”是这么记载的。就说他,强行让老百姓去修筑那万里长城呢,在这个过程中,据说还害死了好多人呢。也正因如此,还衍生出了那个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啦。不过呢,随着人们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实这些所谓秦始皇是“暴君”的相关事情,都已经被后来的学者们或者研究历史的人们给一一推翻了呢。
要知道,修长城这件事,可不是一开始就完全从空白状态着手去做的呢。在着手进行大规模修筑长城之前,其实已经存在一些相关的基础或者前期的情况了,并非是毫无根基,完完全全从零起步去开展这项浩大工程的。
大家知道吗?长城的修筑那可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哦。早在六国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各个诸侯国就都已经纷纷开始修筑长城啦。他们为啥要这么做呢?主要就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通过修筑长城来构筑起一道防线,保障自身的安全呢。
您知道吗?秦朝在长城这件事上,其实主要就是把之前那些分段存在的长城给连接起来啦。可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耗费了特别大量的民工去做这件事哦,实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呢。
在那个时候,确实发生了官吏逼迫百姓去干活的情况呢。不过好在有扶苏和蒙恬,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很快就把这一棘手的事情给妥善解决啦。不仅如此,他们还进一步为那些辛苦劳作的民工们去申请相关的福利呢。并且,这些情况在明确的文字记载当中都是有所记录的哦。
咱们来说说孟姜女的事儿。其实呢,孟姜女在真实历史当中压根就不存在哦,她是汉朝人编撰出来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呢。要说她的原型,那得追溯到春秋时期了,是杞梁的妻子,后来经过人们不断地演绎、创作等,就有了大家所熟知的孟姜女这个形象啦。
后世之人对秦始皇的印象颇为不佳,这其中的缘由呢,主要是在于历朝历代的儒生们一直在对秦始皇进行贬低。就是因为儒生们长时间地、持续不断地采取这种贬低的做法,才使得后世很多人对秦始皇形成了那样不太好的印象呢。
秦国在历史上能够一步步崛起,这里面商鞅的功劳那是相当大。商鞅推行了变法举措,而他的这套变法呢,是依照法家学说来具体实施的哦。正因为商鞅变法对秦国影响深远,所以秦国从那时起,一直到后来发展成为秦朝,整个国家其实都是对法家学说秉持着支持的态度呢。也正是因为秦朝大力支持法家学说,瞧,这就有了后来秦始皇做出的“焚书坑儒”这件事儿。秦始皇之所以这么做呢,很大程度上也是跟当时秦朝以法家学说为主导的治国理念相关,他觉得那些儒家等其他学说的一些思想、书籍之类的,可能不利于他按照法家那一套来治理国家,所以就采取了这样比较极端的做法啦。
秦始皇之所以变成了儒生们眼中的敌人,恰恰就是因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此之后呢,那些儒生们便开始在撰写史书的时候,不断地说秦始皇的种种不是,对秦始皇给出了很多负面的评价。
那么,这些儒生真的拥有那么大的权力,以至于敢在史书中随意乱写吗?答案是,他们还确实就敢这么做。
汉朝所处的时代氛围本就对秦朝持有一种敌视的态度。而且呢,汉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汉朝的儒生们可就变得相当“强悍”啦。他们凭借着儒家学说在当时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很强的影响力呢,这也使得他们在那个时代显得颇为特别哦。
修改史书这件事,说起来真的不算什么难事呢,就如同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小事,完全可以说是小菜一碟。
由此可以看出,《赵正书》创作完成的那个时候呢,汉朝还没受到儒家学说过多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还没出现被其所谓“荼毒”的情况哦。基于这样的状况来推断,它只可能是出现在西汉初年,也就是刘邦所处的那个时期啦。
在那个时期,秦始皇才刚刚离世没多久呢。要知道,这个时候相关的记录,很可能会更加贴近真实情况哦。毕竟距离事情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嘛,所以留下的记载或许就更具真实性咯。
从种种迹象来看,秦始皇很有可能打心底里是希望由自己的次子胡亥来继承皇位的呢。你想啊,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个扶苏呢,他和秦始皇在政见方面存在着不少分歧。这么一来,扶苏或许还真就不是秦始皇内心所认定的皇位继承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