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了大量遗产,让子孙后代吃喝不愁

小小香 2025-02-21 07:50:48

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啊,吴三桂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举动。他和满人达成了相关的协议,就因为这一行为,使得满人的铁骑得以顺利地涌入中原大地。要知道,当时中原地区的情况可不乐观,之前长时间的农民起义,已经把中原原本的防备力量给消耗得差不多了,几乎没剩下多少能够有效抵御外敌的力量啦。所以呢,清军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中原,那真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地就占据了这片广袤的大地,成为了这里新的主宰者呢。

要知道,清军虽说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势力范围,但也并非把所有的土地都掌控在手中。就拿我们的宝岛台湾来说吧,清军面对它,那可是没办法打下来的呢。

大家都知道,顺治帝在位时有一些事情未能达成。那么,康熙帝又是怎样做到那些顺治帝做不到的事情的呢?这里面可大有讲究。康熙帝究竟是借助了哪些人的力量呢?又是抓住了什么样的机会,才得以实现那些在顺治时期未曾实现的目标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一番。

追随郑芝龙

想当年啊,顺治皇帝有一些事情没能做成呢,不过到了康熙这儿就给做成了。要知道,顺治和康熙这两位皇帝在位的时间间隔其实并不长哦。而且在这期间,也没发生过什么海战之类的事儿。就这么个情况,那康熙时期的海军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一下子有特别大的突破,那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由此可见,康熙之所以能够完成相关的事情,那肯定是获得了某位有着非凡见识与能力的高人给予的指点。而且呢,当时的各种外部条件也十分有利,也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都具备了,在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之下,康熙这才得以顺利完成呢。

实际上呢,情况就是这样的。在那个时期,有一位名叫施琅的将领,他所擅长的是统领水军作战。而后来,他投靠了清朝这边。可别小瞧了这个人哦,他在康熙皇帝收复台湾这件大事当中,那可是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呢,堪称是整个收复过程里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

施琅这一生着实堪称传奇,就他所经历过的那些事儿,要是和郑家的人相比起来的话,那可是一点儿也不逊色呢。

施琅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小时候呢,家里的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不过这种还不错的状况仅仅局限于他年幼时期。

施琅的父亲呢,是个有点特别的人,虽说在旁人看来有些败家的感觉。不过呢,他花钱可都是花在正道上的。那为啥说这是正道呢?这是因为,他把自己家里的钱全都给捐出去了,把整个家产都拿了出来,用来做慈善方面的事情啦,就这么把家产都贡献给了帮助他人、做公益的事儿呢。

施琅这人脑袋生得比较大,在他们当地啊,有相面的先生。这些相面先生看过施琅之后,就断言说施琅这面相那可是大富大贵的征兆。就因为相面先生这么一说,施琅的父亲呢,哪怕家里条件不怎么好,也下定了决心,宁可把家里做饭用的锅都砸了拿去换钱,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也要全力供施琅去读书,盼着施琅将来真能有大出息呢。

然而,那相面先生仅仅只是断言施琅将会大富大贵,至于施琅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发家致富的,相面先生却并未提及。

施琅的父亲误认为是施琅考中了功名并且当上了大官,所以就一个劲儿地逼着施琅去读书,不停地督促他沉浸在学业当中,满心盼着施琅能在仕途上继续有所发展呢。

然而,施琅不管付出了多少努力,其成绩始终处于中等的程度,从各方面来看,压根就不具备那种能够考中功名的模样。

施琅的父亲瞧着自家儿子,发现他实在不是读书那块料,思来想去,最后干脆就不让他继续读书了。

施琅打小就对武术以及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察觉到儿子的这份喜好后,特意为他寻觅了一位既能教授武术又能传授兵法的老师。就这样,施琅开始跟着这位老师展开了好几年的学习生涯。要说这施琅,那可真是天赋异禀,学习起来进度飞快,根本不是因为学不会才学了好几年,恰恰相反,他简直就是天生为学习兵法而生的料子,所以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入钻研,快速掌握着各种知识呢。

大家知道吗?施琅在清朝收复台湾这件事上可是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呢。话说施琅,他小时候读书这事还经历了一番波折。要是施琅的父亲当时没有能够及时醒悟过来,改变自己原来那种强硬的做法,非要一个劲儿地逼着施琅去读书的话,那这后果可就有点严重啦。很有可能,清朝收复台湾的时间就得往后再推迟一些了呢。毕竟施琅在后来为清朝收复台湾的过程中贡献巨大,要是他当初没走上后来的道路,那这收复台湾的进程说不定就受到影响而延迟喽。

话说在施琅十七岁的时候,郑芝龙来到了施琅的家乡进行招兵活动。那时候的施琅,抓住了这个机会,成功地加入到了郑芝龙所率领的军队当中呢。自此之后,施琅便开启了跟着这支军队四处征战的历程,在这期间,他参与了诸多平定各地叛乱的行动,为维护地方的安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要知道,他们确实是打了不少胜仗,在战场上也有过诸多亮眼的表现呢。可话说回来,在那个时候的明朝呢,情况已经非常糟糕啦,各种问题堆积如山,就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根基都已经烂透了。这么多的弊病积存在那儿,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所以即便有过打胜仗的情况,明朝的灭亡也不过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已经很难再有回天之力去改变走向覆灭的命运了。

要知道,郑芝龙他们所率领的军队,和清朝的铁骑相比,实力实在是相差悬殊,根本就不是对手。在那样的局势下,郑芝龙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带着南明的皇帝,一边和清军作战,一边往后撤退。他心里想着,得找一块合适的土地,在那里安定下来,让军队和百姓能够好好地休养生息,以待日后有机会再做打算呢。

然而,清军可没打算给他们这样的机会。瞅准了时机之后,清军迅速行动,一下子就把郑芝龙给团团围住了,没给对方留下丝毫可逃脱或者喘息的余地呢。

话说那郑芝龙陷入清军的包围之后,苦苦坚守了好些日子呢。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所储备的粮草逐渐消耗殆尽,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最终他也只能无奈地选择了投降。而当时还有个施琅,在那样的局势里,他心里还存着背水一战的想法,想着拼一把,说不定能扭转乾坤。可现实却很残酷,这一战下来,他并没有成功,反倒被清军给抓住了,落得个这样的结局。

要知道,这一回施琅被俘虏以后,他可并没有在清军的队伍里待上太久的时间呢。为啥呢?因为在那个时候,反清复明的呼声那是相当高的,在民间存在着不少一心想要反清复明的队伍呢,这种大环境下,情况就比较复杂啦。

话说李成栋身边藏着个内鬼呢。这内鬼,对施琅的突然出现心里头特别不痛快,甚至还动了坏心思,暗中谋划着要暗算施琅。还好施琅有两个弟弟,在关键时刻那可是毫不犹豫地舍出性命去救他,不然的话,施琅恐怕就真的性命不保,死在那内鬼的算计之下了。

追随郑成功

施琅从李成栋那边逃脱出来之后,心里那是打定了主意,决然不愿意再回到李成栋那儿去了。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施琅琢磨着得给自己寻个新的出路,思来想去,他就把目光投向了“少主”郑成功所率领的部队,然后便开始四处找寻郑成功部队的踪迹,一心想要投身到那支队伍当中去呢。

在那个时候,郑成功的处境可是相当艰难呢。为啥这么说呢?原来啊,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被清军给抓起来了。打这之后,清军就老是拿郑芝龙被抓这事儿当作要挟的手段,一个劲儿地逼迫郑成功投降。可郑成功那是铁了心要跟清军对抗到底的,他压根儿就没有因为父亲被抓这件事,就动摇自己抗清的决心。相反呢,他依旧坚定地率领着军队,不断地对清军展开反击作战呢。

施琅在投身到郑成功的队伍当中后,没过多久就受到了郑成功的器重,被委以重任,得以在其麾下发挥重要作用呢。

在早些时候,他还在郑芝龙手下效力呢。那时候的郑成功就已经听闻过他的大名啦,因为有不少人都对他赞不绝口,夸赞他在作战的时候那叫一个勇猛无比。所以呢,当后来施琅前来投奔郑成功的时候,郑成功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像是得到了一员得力战将一般。

其实,除了之前提到的那个原因之外呢,还有另外一个缘由哦,就是郑成功手底下已经没什么人啦。

郑成功原本不过是其父亲郑芝龙手下的一名将领罢了,当时反清大军的主要力量可都是掌握在郑芝龙手中的。而郑成功自己所拥有的将领数量其实是很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呢,即便施琅并非是那种极其出众、特别厉害的人物,郑成功出于形势所迫,也必须得对施琅加以重用才行。

要知道,郑成功和施琅实际上是“貌合神离”的状态。他俩之间那种看似不错的关系,其实只是暂时维持着罢了。一旦出现哪怕一点点的矛盾,那可就要出状况了,马上就会有事儿发生呢。

事情果然如所预料的那般,施琅进入郑成功所率领的军队之中后,没过多久呢,就因为在作战策略方面存在分歧,和郑成功大吵了一回。再之后,施琅甚至对郑成功的决策能力产生了怀疑,觉得其在指挥作战等方面的智慧好像有所欠缺,于是便拒绝去执行郑成功下达给他的命令了。

郑成功被彻底惹恼了,一气之下,他把施琅的家人全部抓了起来,并且还在众人面前将其杀害。施琅得知这一消息后,内心对郑成功是彻底地失望了,于是便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转身去投靠了清军。

被迫投入清朝

施琅呢,在投靠清军之后,因为他是汉人这一身份,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头,都没能得到清军方面的重用哦。就这样一直过了许久,直到康熙皇帝成功地平定了三藩之乱,这个时候呢,汉人的地位总算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啦。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施琅的出众才能这才被姚启圣给发现了呢。

郑成功的儿子很不幸,年纪轻轻就得了病,然后就去世了。在他离世之后呢,留下的儿子郑克塽还只是个小孩子。大家想想,一个小孩子,哪有能力去担当领导的重任呢?所以啊,在这种情况下,周围的其他人就都动起了心思,为了争夺那份权力,开始明里暗里地争斗起来了。

在那个时候,有好几位大臣都先后向康熙提出了建议,他们觉得应当出兵呢。为啥这么说?因为当时的局势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在大臣们看来,这样的时机恰好就是收复失地的绝佳机会,所以纷纷力劝康熙抓住这个时机出兵行事呢。

在那个时候,施琅可是已经默默积攒力量许久啦。早前呢,姚启圣察觉到了施琅非凡的能力,觉得他是个人才,于是就把他推荐给了康熙皇帝。可那会儿呢,康熙皇帝正一门心思地忙着去对付吴三桂这个心头大患呢,实在是腾不出太多精力来好好安置施琅。所以呢,就只是拨给了施琅几万水军,让他先去操练这支队伍,就这么着把施琅先安排下去了。

在郑克塽选择投降之后,施琅便率领军队进驻到了台湾。而康熙皇帝呢,鉴于施琅在相关事宜中的表现以及其能力等因素,做出了一项任命决定,那就是将施琅任命为福建省台湾府的知府,让其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呢。

在当初那个时候,有不少人都在劝康熙皇帝呢,劝他干脆就放弃台湾得了。这些人心里头是这么想的,觉得台湾嘛,不过就是个远在海外的小岛罢了,压根儿就没什么非得去收复它的必要理由。然而呢,施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哦。施琅可是亲自到过台湾的,他在台湾亲身感受过那里的情况,见识到了台湾是多么的丰饶富足呢。并且,他还从战略这个很重要的角度,仔仔细细地分析了台湾所具备的重要性哦。

在当时的情形下,康熙皇帝经过慎重的考虑,最终听取了相关人士提出的意见呢。而后呢,就在台湾地区正式任命了诸多官员,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台湾稳稳地成为了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啦,自此在我国的版图上牢牢占据着它应有的重要位置哦。

0 阅读:15
小小香

小小香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