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皇权体系里宦官这一群体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始至终,历朝历代皆不乏其身影,而与之相伴的,便是宦官干政这类现象屡屡发生,成为了古代历史中难以忽视的存在。
然而,不同朝代里宦官干预政务的程度有着明显差异。像东汉与唐朝时期,宦官的权势极为强盛,他们的势力发展到了竟能够对皇帝进行废立的地步!但到了宋朝以及清朝,宦官对政务产生的影响相较而言就没那么大了。
在西汉时期,有这样一个特殊团体,多数时候都没什么影响力可言。纵览西汉的整部历史,在绝大多数阶段,宦官群体基本没什么存在感。就拿西汉前面几位皇帝在位之时来说吧,我们竟然连一位能叫得出名的宦官都找不出来呢。
然而,在这诸多情况当中,却存在着一个与众不同的例外情况。
西汉后期,也就是汉元帝当政之时,有一个例外情况,存在着一位宦官石显。他在当时的局势下显得较为特殊,与其他常见情形有所不同,这位石显在那段时期的诸多事宜当中,有着其独特的表现与存在方式。
在整个西汉时期,能达到权宦程度的宦官唯有石显一人。在那长达十五年的岁月里,由于汉元帝的不作为,石显得以长期掌控中枢大权。他不仅肆意陷害忠臣,还大肆结党营私。而且正是石显的存在,使得西汉吏治迅速走向腐败,进而为西汉后来的灭亡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那么,石显身为西汉唯一掌权的宦官,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一直都未曾有宦官掌权情况出现的西汉,为何偏偏就冒出了他这么个例外呢?这位西汉的权宦,到底是通过何种途径得以登上高位的?而最后他又是怎样销声匿迹的呢?
这则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汉宣帝离世之时。
汉宣帝早年经历颇为坎坷,在登基之前还多次外出游历,由此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切体会。待其掌权后,便推行了诸多利于国家的政策,使得整个汉朝在他的治理下重焕生机。也正因如此,他在位期间与之前汉昭帝在位时期,被合称为“昭宣之治”。
上述话语大体可用来概括汉宣帝的一生。毋庸置疑,汉宣帝无疑是一位优秀的皇帝,堪称近乎完美。然而,即便如此近乎完美的汉宣帝,在其一生当中却犯下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
他所犯下的这个错误,便是执意要将自己的嫡长子刘奭确立为继承人。
这事儿确实怪不着汉宣帝。要知道刘奭可是汉宣帝与他的原配夫人许平君所生之子呢。早在汉宣帝尚未登基之时,许平君就已嫁给他,成了他的妻子,是他心中的白月光般的存在。只可惜后来许平君被霍家给害死了,这使得汉宣帝心里始终觉得对她是有所亏欠的。
因而在那之后,即便刘奭逐渐长大成人,所展现出的种种表现明显不太契合一位合格储君应有的样子,可汉宣帝却始终未曾对他的太子之位作出变动,恰恰相反,还竭尽全力地去为他进行弥补、完善相关事宜。
讲真,刘奭算不上是个坏人呢。他和后来的宋徽宗、南唐后主李煜倒有几分相似之处。刘奭自幼就没了母亲,这使得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并且,之后汉宣帝把他保护得太过周全了,以至于他都未曾经历过社会给予的那种残酷磨炼。
由此可见,刘奭在帝王教育方面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失。其接受的教育,皆是身旁诸位大儒师父所灌输的儒家理念。如此一来,使得刘奭的性格显得过于天真了。他竟然认为,仅仅凭借儒家典籍里阐述的那些道理,便能够将天下治理得尽善尽美!
在这件事情上,汉宣帝心里自然是清楚那样做是不对的。可关键在于,尽管汉宣帝已经多次提及此事,试图让情况有所改变,然而他儿子的性格却依旧没能被改变过来,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故而,在临终之际,汉宣帝也只能尽可能地去做些安排,留下一些后手,盼着自己儿子继承皇位之后,能够尽量平平稳稳的,别惹出什么乱子来。当时汉宣帝所留下的这些后手,大体上是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的。
有一部分属于正常举措。汉宣帝执政之时,大体上将西汉面临的诸多问题都给解决了。如此一来,他传予儿子的,乃是近乎完美无瑕的汉朝江山。在汉宣帝心里想着,即便自己的儿子再怎么肆意挥霍、不善经营,也绝无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把这份偌大的家业败个精光,顶多也就是致使国家走上一段下坡路罢了。
还有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到的是人事方面的任命事宜。也就是说,除了其他方面的情况之外,存在这样一个部分,其主要所关乎的便是关于人员职务任命这一方面的相关事项啦。
汉宣帝在临终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三位极为出色的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史高、萧望之、周堪以及金敞。其中,史高乃汉宣帝的表叔,而萧望之与周堪这两位大臣呢,实则是刘奭的老师。
汉宣帝离世之际,刘奭已然27岁啦。就这个岁数而言,无论从哪方面去看,都不太会出现被辅政大臣把控权力、架空的情况,也不可能再次上演像汉昭帝那般的经历。因而,汉宣帝安排设置辅政大臣,说到底就是打算给儿子留下三位得力的帮手呢。
当这一切事宜均处理完毕后,汉宣帝安然离世,心中已了无遗憾。随后,刘奭登上皇位,自此,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开启了属于汉元帝的时代篇章。
汉元帝初登皇位之际,整体局势呈现出一片和谐之象。然而,在此之后,身为三大辅臣其中之一的萧望之,竟然率先采取行动,由此打破了原本那看似稳固的和谐局面。
当然了,这样的一种变化,其最初的出发点是很不错的,是抱着美好的意愿而产生的呢。
萧望之这位大臣,品德高尚且极具能力,堪称是个好人呐。他的祖上可是汉朝开国相国萧何呢。在霍光权势极盛之时,萧望之刚刚踏入仕途。然而,萧望之瞧不惯霍光独揽大权的做派,压根不愿去依附于他,也正因如此,萧望之度过了好多年备受冷落的日子。
在后来汉宣帝掌握大权之时,萧望之才开始崭露头角。于整个汉宣帝时期,萧望之因敢于进谏、擅长谋划而声名远扬,最终得以位居御史大夫这一要职。特别是在汉宣帝在位后期,萧望之参与了极为重要的石渠阁会议,助力汉宣帝对儒家的学问纲领进行了重新修订。
最终,在汉宣帝心里,萧望之已然成为了可担治国重任的良臣。就这样,经过一系列事情与考量,萧望之凭借自身的才学、品行等诸多方面的表现,成功在汉宣帝那里获得了高度认可,被视作能够辅佐治理国家的优秀臣子。
然而恰恰由于这一缘故,在汉宣帝执政后期阶段,汉宣帝对萧望之采取了打压举措。其进行打压的关键缘由在于,他期望自己扮黑脸,让太子去唱白脸。如此一来,待日后刘奭登上皇位之时,既能对萧望之加以重用,又可收获萧望之的一片忠心。
总而言之,在四大辅臣里,史高身为外戚,其角色大体就是守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起着类似看家的作用。而萧望之呢,能力在几人中最为出众,各类事务主要由他承担去做。周堪的能力相对要弱一些,主要就是给萧望之做些辅助、打下手的工作。
于是,在汉元帝登上皇位以后,萧望之便率先行动起来,着手依据自身所拟定的方略,力求更为妥善地对国家加以改造。
在当时那个时期,萧望之所秉持的策略,其实也可以说是汉元帝所推行的策略,便是要推动整个国家朝着全面儒家化的方向发展,让儒家思想全方位地渗透到国家的方方面面之中。
实际上,真正能对这件事拍板定夺的人是汉元帝。汉元帝本质上算是个好人,心里也想着要把国家治理好。他所接受的教育理念是认定儒家学说绝对正确。可在当年汉宣帝主政之时,采取的是“外儒内法”的治国方案。就这一点,汉元帝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和汉宣帝有着很大的意见分歧。
于是,在如今汉元帝能够自主决断之时,便想着要采纳萧望之的提议,让汉朝全面朝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大致就是依据儒家经典著作,对汉朝诸多制度加以修改完善。与此同时,不少非儒家出身的官员纷纷遭到贬谪罢黜,而大批儒生则被一并提拔任用为官。
待上述诸事皆完成后,刹那间,西汉朝堂之上竟营造出了一种“众正盈朝”的氛围。众人纷纷高谈阔论起来,皆觉得只要依照儒家的那一套制度行事,国家在日后必定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随后,在萧望之开展的改革逐步迈向深水区的过程中,他察觉到了一个难题。
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那便是他所提出的诸多关键问题方面的提议,始终未能获得汉元帝的认可。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需明确一点,萧望之可是汉元帝的老师,而且汉元帝的诸多主张与萧望之大体上是相符的。既然如此,那为何萧望之提出的不少建议,汉元帝却都没有予以采纳呢?这着实令人有些费解。
在这件事情上,萧望之起初的时候其实也是有点发懵的状态呢。刚开始面对这样的情况,萧望之内心着实是有些迷糊,不太能立刻就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脑袋里也一时间有点乱糟糟的感觉,就处于那种懵懵的状况之中。
但没过多久,他最终还是察觉到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关键所在在于,内朝并不归其管辖。
讲到这儿,故事得先停一停啦。咱们得先来解释解释汉朝的内外廷制度。
汉朝开国之际,大体上是全盘承袭了秦朝的官员体制,即三公九卿制。在此体制当中,日常政务由丞相负责打理,军队事务归太尉掌管,监察方面则由御史大夫负责。而皇帝若要处理某一项具体工作,只需径直去找相关的负责人员便可。
显然,在这样的体制当中,丞相与太尉所拥有的权力皆显得有些过大了。故而,汉朝自开国以后,除了极为少数的特定时候外,基本上都未设立太尉一职。并且,实际上就连秦朝在当年也是长时间未设置太尉这一职位的。
而在此之后,时间来到汉武帝时期。彼时汉武帝想要开展诸多事宜,且多数事情皆由他自己来做决断。如此一来,发展到这个阶段,汉武帝便认为丞相手中所拥有的权力,似乎显得有些过于庞大了。
在这之后,汉武帝着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其中就包括创立了内廷制度这一项。通过这样的改革行动,内廷制度得以应运而生,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发挥起了相应的作用。
在这套既定制度当中,原本所设的丞相、御史大夫,还有九卿里的若干官员,都被归为外廷官员范畴。而在宫廷内部,汉武帝另行组建了一套全新的领导集体,这个集体被称作内廷,也叫做中朝。
在中朝里面,大致能够划分出三类人。其一是将军群体,在将军当中,地位最高的当属大司马,往下则有骠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另外的若干将军。其二是近臣,其数量并不固定,他们可以被看作是皇帝身边提供咨询建议的人,类似于顾问的角色。
再来说说第三种,它便是尚书,后续演变为尚书台啦。这其实是个专门的机构,不妨将其视作皇帝的秘书处呢。它平日里主要负责帮皇帝撰写圣旨,同时还掌管着各类文书。其内部设有尚书令、侍中等诸多官职,而且后来尚书令还改称为中书令了。
很明显,能担任皇帝的秘书一职,那学识必须极为渊博才行。并且呢,由于是天天都要在皇帝身旁伺候着,从这方面考虑的话,这类人由宦官来担任似乎更为合适。而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中书令,正是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马迁。
在汉武帝统治的整个时期,内廷的权势呈现出不断扩张的态势,乃至渐渐超越了外朝。随着时间推移,丞相的职权愈发被架空。待汉武帝驾崩之后,霍光由于直接管控内廷,进而掌握了最为庞大的权力。彼时,尚书事务由他统管,将军内部也尽是他的心腹之人。
因此,霍光得以掌控朝廷大权,直至其生命终结都未曾放手,始终将朝政大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为止。
往后推移,来到汉宣帝时期,此前的那套制度依旧得以延续。在汉宣帝当政之时,外朝大体上已然转变为负责执行事务的部门,与之相对,内朝则逐渐演变成了真正进行决策的部门。直至汉宣帝临终之际,因其行事谨慎,便将内朝诸多参与决策的官员,特别是尚书这方面的人员,全部替换成了宦官。
就这样,汉宣帝在无意之中给自己儿子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这隐患就如同埋下的一颗威力巨大的雷,随时都可能爆发出严重的后果,给儿子的未来带来诸多难以预料的危机呢。
需明确,在古代时期,并非谁都能成为宦官的。古人秉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寻常人哪会轻易对自己下那狠手。通常而言,大多宦官皆是先犯了法,遭受刑罚之后,才得以进入宫中从事宦官这份差事的。
像这样的人呢,普遍水平欠佳。就拿当年的司马迁来说吧,他情况特殊些,毕竟他家世世代代都从事历史相关工作,只是后来意外遭受了宫刑。然而,除开司马迁不计,其他绝大多数遭受宫刑的人,其学问方面确实不怎么样。
在汉宣帝的认知里,这压根就不算什么问题。汉宣帝所期望的,不过是有人能帮他撰写圣旨,承担一些体力方面的事务罢了。真正做决策、拿主意的始终是他本人,他可没指望宦官来为他出谋划策呢。因而在汉宣帝所处的那个时代,这样的体制一直都未曾出现过任何状况。
然而,待汉元帝登上皇位之后,这一体制存在的问题便逐渐显现了出来。
汉元帝这个人是比较慵懒的。在处理诸多事务等方面,他往往缺乏足够的勤勉劲儿,做事时常呈现出一种懈怠的状态,这一特点在其执政过程等相关事宜上均有所体现,总之就是汉元帝有着较为明显的懒怠之处。
更确切来讲,他需忙于诸多琴棋书画相关之事。据史籍记载,汉元帝在音律方面造诣颇高,弹琴鼓瑟、吹箫作曲等均极为精通,还写得一手精妙篆书。就这点而言,他与后来的宋徽宗如出一辙,是适合当艺术家之人,却并非当皇帝的合适人选。
如此一来,汉元帝因诸多爱好在身,能够用于处理政务的时间便所剩无几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只好采用“垂拱而治”的方式来应对朝政之事了。
然而如此一来,便有一个新的问题冒了出来:皇上整日沉迷于玩艺术,那么朝廷政务又该由谁去打理呢?
通常而言,这般事务按理该由大臣负责处理。彼时外朝文官中为首的萧望之与周堪,这二人皆是汉元帝的授业恩师,汉元帝对他们着实颇为信赖。然而,汉元帝从帝王权衡之术的角度考量,又无法做到对他们予以全然的信任。
于是在此之后,内朝之中的那些宦官便逐渐掌控了大权。
这一剧本,与后来明朝时期的剧本相比,简直如出一辙,二者在诸多方面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从整体的架构到具体情节的设置等,都极为相近,仿佛是照着明朝的剧本模式复刻出来的一般呢。
汉元帝其实挺聪明的,不像后来有些明朝皇帝那般直接就不上朝了,他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时还是会露面的。而在这之后呢,朝堂上便出现了让萧望之颇为头疼的状况:汉元帝确实会听从大臣们的意见,推动国家全面儒学化,可与此同时,诸多事情却是由内廷的那些宦官来拿主意的。
后续的剧本内容依旧是老一套的情节发展。萧望之身为文臣的核心人物,对宦官干预朝政的情况极为不满。于是,他便向汉元帝进言,提议把内朝负责决策的官员全部换成士人,杜绝任用宦官与外戚。就因为这样,当时手握大权的那几个宦官和外戚,理所当然地对萧望之怀恨在心,着手谋划给老萧设圈套了。
老萧身为学者,其专业水平相当高。不过呢,一涉及到政治斗争领域,老萧就明显表现得经验不足、较为稚嫩啦。
在向汉元帝提出这个建议之前,萧望之一直都没能弄明白一个关键问题:当下这种状况,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他对此满心疑惑,怎么也想不透事情何以发展成如今这般局面。
其实,那个问题的答案相当简单。其所涉及的格局乃是汉宣帝所留下的,其用意在于缔造出“宦官—外戚—士人”这三大团体相互制约的一种局面。然而,对于这样的局面,萧望之以及他身后的诸多官员,却自始至终都没能看明白。
就在这样一种局势之下,西汉时期极具影响力的宦官石显,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当时的宦官群体当中,还远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团,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群体罢了。并且在这个群体的内部,那时起到领头作用的并非是石显,而是一位名叫弘恭的宦官。
石显呢,其实也就相当于是弘恭的副手,换种说法的话,在这个群体当中,他可以说是处在二把手的位置呢。
接下来的情况是,老萧不小心得罪了宦官群体,其中弘恭与石显作为宦官头目,便着手针对老萧展开布局。没过多久,他们就精准地找到了萧望之身上最为突出的一个弱点。
有这样一个弱点,其名为气节。
萧望之出身于名门世家,自幼便饱读各类诗书。其性格极为刚烈,倘若遭受屈辱之感,他十有八九会选择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要知道,一旦萧望之真的自杀了,那么整个士人官员群体,便会如同失去主心骨一般,瞬间土崩瓦解,不攻自破。
接下来发生的事,大致是这样的情形:一开始,宦官们在汉元帝身旁进言,称老萧有对外戚动手的打算。汉元帝听闻后,心里也生出了些许不满之意。在这件事上,汉元帝和后来的嘉靖皇帝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常常自认为自己是最为聪慧的那一个。
于是在那之后,汉元帝便安排老萧前往廷尉那儿去报到,以便将相关情况好好交代清楚。汉元帝此举的意图呢,是想借廷尉之手来给老萧一点警示,好让老萧明白自己究竟处于何种位置。可没料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那些宦官们居然玩起了文字把戏,把“请老萧去说明情况”硬生生改成了“由廷尉抓萧望之入狱”。
这两件事之间存在的差异,着实是非常大。
就这样,萧望之稀里糊涂的,连怎么回事都没搞清楚呢,就被径直抓进了监狱。不过呢,好在没过多久,汉元帝便知晓了这一情况,旋即下达命令,将萧望之给释放了出来。
就这样,宦官集团使出的第一招,被萧望之成功躲过去了。
然而此次宦官们的这一番举动,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要直接把老萧给置于死地。他们所真正需要的,不过是这样的一件事情罢了,毕竟只有如此,才能顺利开展后续的一系列计划。
萧望之获释出狱后,接下来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些不明就里的官员们纷纷上书,想要为萧望之喊冤叫屈。然而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的这番举动,不但没起到好作用,反而让汉元帝对萧望之越发忌惮起来。要知道,起初汉元帝可是十分信任萧望之的,经此一事,汉元帝竟渐渐对这位萧师父产生了怀疑。
一旦种下怀疑的种子,要不了多长时间,它必然就会生根发芽起来。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萧师父的儿子也着手替父亲上书喊冤了。到了这时候,汉元帝心里那股火可就有点压不住啦。恰在此时,宦官们瞅准了机会,赶忙在一旁煽风点火。他们向汉元帝进言说,大臣们接连上书喊冤的举动,那可是对皇上您的大不敬,应当把萧望之抓起来,给他们点儿厉害瞧瞧呢。
汉元帝这边呢,经过一番思索考量后,感觉宦官们所讲的话还是存在一定的道理的。于是,在权衡之后,汉元帝便点头表示同意了。
就这样,宦官们使出的狠辣杀招,终究还是降临了。他们暗中谋划已久,此刻终于付诸行动,那隐藏在暗处的险恶手段,如同阴云般笼罩而来,给局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原本就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严峻起来。
此次,乃是汉元帝下达的指令,要求直接将萧望之抓捕起来。于是,那些宦官们便径直调动了军队,把萧望之的家给团团围住。这情况,萧望之哪能忍受得了。萧师父他一生都极为珍视自己的清白名声,根本不愿去接受审讯。最终,在军队围困他家之际,他干脆就喝下毒药,自行了断了!
至此,萧师父的戏份宣告结束,正式下线了。伴随着萧望之选择自杀这一事件的发生,整个士人官员团体就如同失去了支柱一般,迅速地走向崩塌瓦解,其原本的稳固状态不复存在。
这剧情与后来明朝宦官同文官争斗的情节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有所不同的是,明朝的文官好歹能参照以往先例,还不至于太过脆弱。但老萧却是头一回碰到这类问题,在他的认知里,压根就从未料到宦官们竟能设下这样的局。
最终的结果是,萧师父居然莫名其妙地选择了自尽这条路,整个事情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不明白究竟是出于何种缘由,他就那样毫无征兆地做出了如此决绝的举动,实在是令人费解不已。
颇为凑巧的是,恰恰在萧师父下线的同一年,身为宦官领袖的弘恭居然也离世了。待弘恭故去之后,整个宦官群体便开始以石显作为首要人物,一切事务等皆围绕石显展开了。
随后,石显便展开了一连串的举动。其先是极力拉拢诸多外朝官员,以此来培植自己在朝中的势力,让这些人成为其党羽。在这当中,极为出名的要数“凿壁偷光”故事的主角匡衡了。后来,在宦官集团的助力下,匡衡得以快速晋升,一下子就当上了汉朝的丞相。
石显不仅致力于拉拢外朝官员,还把目光投向了几个关键的外戚势力。汉宣帝时期留存的许家、史家这两家重要外戚,均被石显成功笼络。就这样,宦官石显得到了宦官群体自身、外戚以及士人官员的共同支持,其地位随之迅速攀升,一下子就达到了巅峰状态。
因此,自汉元帝在位到了中期的时候,那个属于石显的时代便正式拉开了帷幕。
那么,石显做的这些事情,难道汉元帝全然不知吗?
答案是明摆着的,他心里十分清楚,对此他知晓得极为透彻,不存在丝毫的模糊之处,明明白白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那清晰程度就如同摆在眼前一般,显然他对其了解得特别到位。
然而在汉元帝看来,这样的情形是很不错的。
在这方面,汉元帝和后来明朝的嘉靖皇帝颇有相似之处。嘉靖皇帝热衷于炼丹修道,而汉元帝则醉心于琴棋书画。由于他们各自沉溺于这些爱好,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太多朝政之事,并且对朝政也缺乏浓厚兴趣。这般情况下,他们就只能寻觅一个代理人,替自己去处理朝政相关事宜了。
之后的嘉靖皇帝所找到的代理人乃是大奸臣严嵩。嘉靖皇帝有着这样的盘算,他觉得严嵩颇为贪婪,而正因为其贪,便易于掌控。虽说严嵩贪得无厌,可他确实能处理事务,并且不会对嘉靖皇帝自身的地位构成威胁,所以嘉靖皇帝认为此人可用。
汉元帝寻觅到的代理人乃是石显。他心里的盘算在于,石显不过是个宦官,即便让其掌握权势,也无法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最为要紧的是,有这么一个替身来替自己办事,自己便能好好休息。并且日后要是出现什么状况,完全可以让石显去承担责任。
自萧望之离世起,直至汉元帝驾崩,整整十四年的岁月里,石显的权势可谓如日中天,极度滔天!汉朝诸多政务皆由其径直操办处理。并且,石显身处高位,权重无比,其贪污之举亦是手段繁多、花样百出。据史籍记载,待石显后来垮台之时,众人统计其贪污的数额,居然超过了一亿钱呐!
汉朝的一亿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库收入达到巅峰状态时,大概是四十亿钱上下。等到了汉元帝时期,国库收入就大幅下降了,差不多在二十亿到三十亿钱这个范围。如此一来便可知,石显一人贪污的钱,差不多相当于汉朝国库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或者三十分之一!
诚然,石显所创下的这种“记录”,相较于后来明清时期那些声名远扬的大贪官而言,确实是稍逊一筹的。但这可并非意味着他自身有多清廉,只是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不同,石显即便有心去贪污,可其能够施展的手段也并没有那么丰富罢了。
石显在掌权之后,一边大肆贪污,一边给国家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其程度之严重,着实令人感到恐惧。
起初,宦官集团得以掌权,如此一来,原本的权力平衡状态便被完全打破了。在整个汉朝的官员体系当中,贪污的风气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而这股贪污之风,使得西汉的国家机器迅速走向腐朽,进而致使国家的统治力量变得越来越微弱。
其次,由于石显执政能力欠佳,使得西汉在好几项关键的土地政策方面频频失误。如此一来,从汉元帝时期起,西汉的土地兼并问题便迅速凸显出来。仅仅过了十几年,西汉土地兼并的风气就已然发展到快要无法控制的程度了。
这便给西汉日后的亡国,悄然地埋下了极为重大的祸端。西汉之后走向覆灭,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此,此情形犹如一颗潜藏的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朝的崩塌。
像这样一位在朝中权势滔天、足以左右局势的大宦官,终究还是没能落得个好下场。过了十几年的时间,汉元帝离世后,由其儿子汉成帝继承皇位。打这以后,曾经风光无限的石显一下子就被排挤到了边缘位置,权势不再。
此前的数年里,石显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身为太子的汉元帝。可待汉元帝登上皇位后,却将石显逐渐边缘化,随后更是免去了他的官职,命其返回故乡。石显在返乡途中,满心忧愁,忧心不已,连饭都吃不下去,最终竟在半路上就离世了。
在石显离世之后,曾经势力极为强大的宦官集团,一下子就走向了衰落之路。紧接着,有一股新的势力迅速崛起并取而代之,这股新势力便是外戚党。要是说得更精准些的话,其实就是外戚王家。
王家势力不断崛起之后,没过多久,王莽便正式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亮相了。从这时候起,西汉走向灭亡的进程,也就缓缓开启,仿佛进入了倒计时一般,其覆灭的结局渐渐变得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