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随便拉一个出来就能轻松搅动江湖,掀起一场腥风血雨。而他本人,是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称他为圣人,冯梦龙评价他:“通天彻地,人不能及”。他便是纵横家鼻祖鬼谷子。
鬼谷子虽生活在乱世,却能做到乱中取静,以一种睿智的视角去看待人世间,他“以静制动”的为人之道和待人之道,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01
愚者爱闹,智者喜静
《鬼谷子》说:“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安静的人看似柔弱,其实是因为情绪稳定,内心宽宏,始终都在有条不紊地规划人生。
安静的人,虽然常常因不爱出风头被人忽视,但这不代表他们是没有能力的人,相反,他们可能身怀绝技,出类拔萃。
之所以选择沉默,是因为他们骨子里的修养和性情在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对于智者,自然懂得他们的行事作风,而和认知不在同一个层面的愚者说话,对他们而言就是在浪费时间。
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备受重用的丞相叫公孙弘,其人出身贫寒,为人节俭,即使当了丞相还是穿着粗布烂衣。
可是如此德善之人,却被有心人妒忌。他的同僚汲黯向汉武帝进言说:“公孙弘位高权重俸禄那么多,为何一直穿烂衣服,怕是装出来的!”
而公孙弘得知汲黯这样议论自己之后,并没有为自己争辩,而是对汉武帝说:“汲黯说得没错,穿烂衣服的确有损我的官威,还好他提醒了我。”
汉武帝听后,心情大悦,顿时对公孙弘刮目相看,之后也更器重他。
心有山海,静而不争。很多事,是你的,不用争也是你的;有的事,即使争到手,也会以别的方式失去。
内心宁静,淡泊自然,才更容易万事顺遂。
02
静,也是一种武器
鬼谷子说:“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成熟的人,会收敛起自己的脾气和情绪,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此时的静,并非外面看起来的温顺和文静,也不是波澜不惊的沉稳,而是短暂性的隐忍和伪装。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隐藏起自己的想法,选择沉默不语,给别人创造表明态度和暴露自己的机会,这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公元239年,魏明帝病危,将年仅8岁的魏少帝曹芳,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由曹马二人共同辅政。
在当时,论资历和才干,司马懿肯定是远胜过曹爽,起初曹爽也对他毕恭毕敬。但后来认识一群排斥司马懿的损友之后,曹爽突然变得胆大妄为起来。
曹爽对司马懿使了“明升暗降”的计谋,将司马懿挤出权利圈之外,一时之间权倾朝野。其实司马懿早就看穿了曹爽的居心,但因知曹爽是宗室,而自己处于不利地位,于是他索性回家装病。
就在曹爽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可以肆无忌惮地享乐时,司马懿暗中培养了三千死士,只为等待一个可以一招制胜的机会。
结果机会真的来了。就在曹芳率宗室去祭拜魏明帝之时,装病多年的司马懿终于出现了。他一举发动高平陵事变,不仅推翻了曹爽,还快速地扭转乾坤,夺回了自己的大权。
可见,司马懿并非没有欲望和野心,而是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韬光养晦,隐藏自身实力。当对手在不知不觉中松懈下来,等时机一到,便会蓄力爆发。
03
要成大器,先养静气
弘一法师说:“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先不暇,何暇治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遇事慌张急躁的人,急中生乱,越着急越容易出错,最后一事无成。而反观那些沉着冷静的人,他们则更容易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个人情绪稳定,淡定自如,就不会动辄发怒,身边的人也不会战战兢兢。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融洽,生活才能更愉悦,工作才能更顺利。
欲成大器,先养静气。说到历史上最懂得养静气的人,一定不要忽视张居正。张居正能够在充满激烈斗争的官场上稳扎稳打,甚至成为大明一代的救时宰相,就与他为人处世时以静制动,不卑不亢的智慧息息相关。
时任宰相的严嵩,被《明史》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身为忠臣的张居正即使早就看清了严嵩的本质,并坚持原则与之划清界限,但还是一如既往与之保持着良好的接触。逢年过节,甚至严嵩生日时,他都会坚持写祝贺的诗文。
一次,眼看着好友杨继盛因勇于为民请命而被严嵩除掉,张居正感到非常心痛。他多想出面营救自己的好友,但也知道那样做是无事于补。
面对黑暗窒息的朝堂,他深知严嵩是得罪不起的人,便不会去招惹。于是在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向朝廷请假回老家养病。
让人没想到的是,等到回朝后,张居正依然保持与严嵩的“友好”接触。面对恶贯满盈的严氏父子,他还是选择了隐忍并不时示好。直到目睹老师徐阶在隐忍十几年后彻底扳倒了严嵩,张居正才有机会被提拔并得到重用。
其实,杨继盛和张居正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有着高洁的志向,只不过前者刚直勇猛,结果粉身碎骨;而后者柔婉静气,以退为进,以此才能保全性命,等待时机。
《周易》中说:“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人这一生,追求的不就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安乐吗?无论是钱财还是名利,到头来都会化为虚无,归于平静。
任世间喧嚣繁杂,但愿你我内心宁静。毕竟,只有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才更容易专于自己,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