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 3 月 9 日,中央军委调整总参谋部的领导班子, 免去了张震的副总参谋长职务。
对于组织上的这一安排,张震感到很高兴, 并在日记中写道:“光阴似箭催人老,现已鬓发如霜也。这次调整有利于今后工作开展,年轻人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接受新事物快。 ”他的夫人马龄松更是高兴,说:“过去你忙,今后我们可有时间聊天了。 ”
3 月 18 日,总参谋部召开各部局领导会议,宣布命令。张震在会上表示完全拥护军委的决定, 由衷对总参谋长杨得志和与会的同志们说:“我的军事生涯到此结束了,可以安心休息了。我过去买了那么多书,包括二十四史,现在终于有时间去读一读了!”
一、
张震原名张见生,1914年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4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来到平江,16岁的张震也在此时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到特务大队当宣传员。
参加红军队伍后,张震冲锋在前,经历了无数次恶战,在战火中逐渐成长了起来。他头脑清醒,思维缜密,打仗时点子多,常奏奇效。
1933年8月,时任连政指导员的张震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们从敌人重围空隙中突围出去。为了完成任务,张震在出发前动员时,要求战士们不准讲话,不准打手电,为了防止行军锅的碰撞声,甚至要求用毯子把行军锅包起来。由于考虑周全,在一夜的急行军中都没有被敌人发现,使全连迅速跳出包围圈,并及时参加了打开缺口的战斗。
长征中,张震任红三军团第 4 师 10 团通信主任,负责通信联络、设防和宿营时布置警戒等工作。
有一次,团长命张震率侦察排深入敌区侦察。张震没有盲目行动,先至某集镇寻找一可靠向导,与之商定行进顺序:向导打伞前行,相距百米后为便衣手枪班,再后是张震带的一个机枪班和两个长枪班。如发现敌情,向导即打伞报警。此次行动,由于组织严密,暗号明晰,队形互为犄角,孤军深入敌区,竟有惊无险,毫发无损,圆满完成侦察任务。
张震的治军带兵才干,得到了时任师政委黄克诚的关注,遂将张震调到自己手下担任作战参谋。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震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协助彭雪枫、邓子恢等率部挫败日伪军 1942 年冬季“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中,张震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的位置上,能参善谋,殚精竭虑,协助陈毅、粟裕参与指挥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大兵团作战,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
新中国成立后,张震被中央任命为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他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毛泽东军事著作的学习和现代战争理论研究,以自身的战争实践经验为广大学员讲授学习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的课程,深受学员的好评。在长期的院校教育中,他大力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训练了大批干部。
1980年1月,张震调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管作战训练等方面工作。他提出要适应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全面推进军事训练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军队院校改革,开创了我军军事工作的新局面。
进入八十年代后,张震将军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多次向中央打报告,要求退下来,让年轻人顶上来。中央军委也在1985 年同意了他的请求,免去了他的副总参谋长职务。
正当张震准备颐养天年的时候,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却亲自登门,请他出山筹建国防大学。
按照军委的设想,国防大学将由解放军的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因为当时三大学院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相互抢学员,教材内容交叉重复且内容陈旧等等。
听了杨尚昆的想法,张震感到有些突然,他没有想到军委会把这一任务交给自己。 因为三大学院的主要领导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 特别是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萧克和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刘志坚,资历老,威望高,又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
想到这里,他向杨尚昆建议:最好由萧克或刘志坚来负责筹建国防大学, 他们一定会比我搞得好。
杨尚昆打断了张震的话:“他们两位的能力是很强,但目前他们的年龄大了,有些力不从心,还是你比较合适。”
听了杨尚昆的意见,张震立即表示说:既然中央要让我“下马”不“解甲”,那我就挑起这付担子,就算是发挥“余热”吧!
三、
三大学院即将合并的消息传出后,持反对意见人很多,甚至有不少人给军委写信, 明确表示不同意将三大学院合并。
面对这些意见, 张震不为所动:“合并三大学院,成立国防大学,同任何一项改革一样,总会有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我这个人,多年就是这样,一项工作不做则已,做上了就竭尽全力,努力把它做好。 ”
对于国防大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张震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高、新、宽、深”的四字方针。比如国防大学的教学应该要深一些:“有些课程, 比如毛泽东军事思想,国防大学的要求与普通军校应该有所不同,重点是学习如何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 回答和解决军队在 ‘三化’ 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可能遇到的新问题。 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
为了把国防大学筹建好,张震也走访了很多军队里面的老干部,就国防大学的办校方针、原则、任务,以及训练体制、学制、如何学习三大学院的办学经验、 如何借鉴外军高级指挥院校的做法,向老干部们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回来后再进行深入研究。
在筹建国防大学的过程中,张震还注重借鉴外军的经验,学习外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军队高等军事学府的做法。 为上他还多次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问题研究所的学者来给自己上课, 介绍美军军官的培训体制。 后来国防大学设置国防研究系,招收少量地方高级干部入学,并用一定时间到国外参观学习, 就是吸收了美军的经验。
为了把筹建工作搞得更扎实、 更细致,张震经常带领筹建领导小组, 到机关、 部队和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军区和军兵种领导机关的意见, 并同部队的同志进行座谈。
有一次,部队的同志提出, 国防大学应成为培养国防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中心,体现“综合”“合成”“战略”这 3 个特点,即军事、政治、后勤俱全,诸军兵种合成,能从事战略问题的研究。
张震认为这个意见很重要,于是上报军委,提出打破传统的设系方法, 改为按训练目标设系,实行陆海空、军政后混合编 班,统一施训。这一意见后来也得到了军委的批准。
1985年12 月 11 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批转国防大学筹建领导小组“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方案”的通知》,一所崭新的中国军队高级任职教育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就此出现在世人面前。
国防大学的成立,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国家各大通讯社纷纷进行报道,认为“中国新成立的国防大学是要培养能进行现代战争的高级军官, 以便更好地对付外来威胁, 对于军队的全面改革,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国防大学成立后,张震被任命为首任校长。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他以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四、
1990年4月,中央军委调整全军各大单位领导班子,早已超龄服役的张震又一次做好了退休准备。军委考虑到国防大学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张震的身体状况比较好,决定张震继续留任。就这样,76岁的张震成为当时全军大军区正职领导干部年龄最大的一员,也是年龄最大的现役上将。
1992 年 10 月 20 日,在党的十四大上,88 岁高龄的邓公见到张震后,紧紧拉着张震的手,亲切询问张震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张震回答说自己已经 78 岁了,邓公笑着说:“你比我小10岁,还可以干一届。”
在这次大会上,张震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感差距甚远,如履薄冰。”但想到党和国家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刻,能否保持军队的稳定至关重要,既然中央作出决定,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战士,应当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
从那以后,张震给自己规定了 9个字:“干实事,少出面,不越权”,努力再为军队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在军委 5 年间,张震除了处理日常工作,每年都要抽出三四个月的时间,到部队特别是基层调查研究。
在调研中,张震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时的国家正集中财力发展经济,军队经费减少,不足部分需自筹解决。于是在军队内部,以盈利挣钱、弥补经费不足为目的的经营性生产逐步发展起来。到 1993 年上半年,全军生产经营实体已达上万个,从业人员 80 余万人。
张震敏锐地看到,这虽然为部队解决了一些困难,但也引发了不少矛盾。比如他在国防大学任校长期间,有一次因经营纠纷,地方政府居然状告国防大学,张震作为法人代表也成了“被告”。张震深刻认识到:生产经营,军队不能搞。
在中央军委一次会议上,张震提出:“要充分认识搞生产经营对军队的危害。军队应该‘吃皇粮,开正门’。不然不知多少人要犯错误!”
收到张震的建议后,中央军委于1993 年 8 月 20 日召开军委常务会议,决定军以下作战部队一律不得从事经营性生产。
规定下发后,张震在调查中又发现,一些偏僻边远、条件艰苦地区的驻军部队,由于地方经济薄弱,安排随军家属就业有困难,相当一部分要靠部队家属工厂来安置,而家属工厂的确有一些办得比较好。于是他给军委递交了《关于成都军区调研情况的报告》 ,建议部队以安置家属子女就业为目的创办的家属工厂,应允许保留。中央军委批准了他的报告,全军部队的家属工厂也得以保留了 1800 多个。
1998年,张震以85岁高龄正式退休。此时距离他第一次退休已过了整整13年。
在退休仪式上,张震深情地说:“这些年来,能够为国家的军事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的荣幸。现在,我将这个重任交给年轻一代,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
参考资料:
东方网:《张震曾三次准备退休皆"落空"》
《解放军报》:《张震将军领导筹建国防大学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