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永普宁(承德普宁寺)

黑风夜话吖 2024-08-21 22:24:46
永永普宁(承德普宁寺)

普宁寺

承德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丘陵地带,众星拱月般地排列着十二座绚丽的寺庙,它们大都有藏传佛教的风格,当初这些寺庙由清王朝的理藩院管理,因地处古北口外,统称外八庙。外八庙中溥仁、溥善二寺建于康熙年间,其余均建于乾隆时期,普宁寺是乾隆所建的第一座寺庙。

普宁寺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挑起的民族叛乱,为庆祝胜利,当年十月,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并宴请助叛有功的厄鲁特蒙古四部贵族,封以汗、王、贝勒、贝子等爵衔,为尊重蒙古敬佛兴黄教的习俗,下令仿西藏山南桑鸢寺建普宁寺,喻义安居乐业永远安宁。寺院四年后建成,期间清军又平定了阿睦尔撒纳的复叛,寺庙是两次平叛的见证。

普宁寺

普宁寺是汉藏两种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前半部分为典型的迦蓝七堂制,由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东配殿、西配殿和大雄宝殿组成,后半部分高台隆起,采用曼陀罗形式的向心布局,中心的大乘之阁象征须弥山,大殿四角的喇嘛塔象征密宗的四智,东南西北矗立的四座台殿分别代表四大部洲,每个部洲附以两座重台,代表八小部洲,如此合成宇宙的四面八方。

碑亭

三石碑

走进山门,迎面一座高大的碑亭,重檐歇山顶,四面拱门,亭中置三通石座,呈方柱形,四个方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中为普宁寺碑,叙述建寺缘由,两侧分别是《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和《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录清庭平定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两次叛乱的经过。

天王殿

天王殿五间面阔、三间进深,殿中供奉布袋尊者,亦称大肚弥勒佛。两侧四大天王,背像韦陀,此韦陀手中的金刚杵杵尖向上,表明这里是皇家寺院,概不接待过往僧侣。

东配殿大黑天

四合象

东西配殿形制相同,东配殿供奉藏传佛教护法神,分别为降阎魔尊、大黑天和吉祥天母,西配殿供奉汉传佛教三菩萨,观音、文殊和普贤。东殿外一角置一金色的四合象,相传大象、猴子、野兔、吉祥鸟同住一片森林,一天,吉祥鸟把一粒种子吐在地上,野兔掩埋,大象浇水,猴子看护,种子发芽长成大树,它们同在树下乘凉,和睦相处,共同营造欢乐祥和的家园。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前挂上了红色的横幅:“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重檐歇山顶的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供三尊竖三世佛,两侧十八罗汉,山墙的壁画工笔细腻、色泽鲜艳,让人感受佛教的庄严神秘。

七珍

金刚墙

四十二级台阶

殿外两侧的转经筒和七宝、七珍供器,表明汉式已向藏式过渡,果然殿后地势突起,高大的金刚墙全部用条石垒砌,走上四十二级台阶,便进入红宇巍峨、白塔林立的藏教天地。

大乘之阁

东胜神洲

南瞻部洲

西牛贺洲

北俱卢洲

大乘之阁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通高三十九米。外观南面六层檐、东西五层檐、北面四层檐,正面檐下悬挂乾隆御匾“大乘之阁”和“鸿庥普荫”。大阁四方的台殿代表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它们围绕着象征须弥山的大乘之阁。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殿内置有世上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此像高逾27米,重达110吨,采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制成。佛像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双手合十,凝神垂目,菩萨左右各有二十只手,手中各有一眼,每个手眼代表二十五种因果报应,因此称作千手千眼。阁内楹联写道:“具大神通完十行,是真清净现三身”,寓意观音菩萨神通广大,有求必应。据说立冬的正午时刻,太阳光投入大殿,正好和观音额前的慧眼相合,见说道“一低头刹那千年,再回首沧海桑田”。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普宁寺和外八庙的其他庙宇一样,是清王朝为怀柔外藩、巩固边疆而建,这些寺庙背后都有一段促进民族团结的完整故事,正所谓不修长城修庙宇,一寺能抵十万兵。

龙女塑像

0 阅读:0
黑风夜话吖

黑风夜话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