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登望海楼五首 其一 北宋 · 苏辙
山色潮声四面来,城中金碧烂成堆。
不愁门外严扃锁,终日凭栏未拟回。
首句“山色潮声四面来”,开篇便以宏大的笔调描绘出望海楼上所见的壮丽景象。山色,指的是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峦,它们在阳光下更显青翠;潮声,则是远处海浪拍岸的轰鸣,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壮阔感。这句诗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绘,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那高山与大海之间的望海楼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
次句“城中金碧烂成堆”,则将视角从远处的山水拉回到近处的城市。金碧辉煌,形容城市中宫殿、寺庙等建筑物的华丽与辉煌,这些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一堆堆耀眼的金子与碧玉,璀璨夺目。这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自然的壮丽与城市的繁华巧妙结合,展现了望海楼上所见的独特景致。
第三句“不愁门外严扃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洒脱。严扃锁,指的是紧闭的门户或锁链,象征着束缚与限制。但诗人却说不愁这些,因为他已经站在了望海楼上,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与自由。这里的“不愁”二字,不仅表达了对现实束缚的无畏,更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心向自然的情怀。
最后一句“终日凭栏未拟回”,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这种心境。终日凭栏,说明诗人长时间地站立在栏杆旁,不愿离去;未拟回,则表明他完全没有离开的念头。这句诗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深深眷恋与不舍,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次韵子瞻登望海楼五首 其二 北宋 · 苏辙
湖色苍苍日向斜,烟波万状不容誇。
画船人去浮红叶,石径僧归蹑白蛇。
首句“湖色苍苍日向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苍茫的湖面景象。湖色苍苍,形容湖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深邃而广阔的蓝灰色调,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日向斜,则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夕阳西下,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温馨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次句“烟波万状不容誇”,进一步渲染了湖面的壮丽与变幻莫测。烟波,指的是湖面上蒸腾而起的薄雾与水汽交织成的景象,它随风而动,形态万千,难以用言语来完全描绘其美。不容誇,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认为这样的美景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夸耀的。
第三句“画船人去浮红叶”,将视线从广阔的湖面拉回到具体的细节上。画船,指的是装饰华丽、造型优美的游船,它象征着人们追求美好与享受的生活态度。人去,则暗示了游船上的人们已经离去,留下了空荡荡的船只随波逐流。浮红叶,既可能是指湖面上漂浮的落叶,也可能是比喻画船在夕阳下如同红叶般轻盈地漂浮在水面上,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最后一句“石径僧归蹑白蛇”,则将画面转向了另一处幽静的场景。石径,指的是由石头铺成的小路,它蜿蜒曲折,通向远方。僧归,指的是僧人结束了一天的修行或游历,沿着石径返回寺庙。蹑白蛇,这里的“白蛇”并非实指,而是形容石径在夕阳或月光下泛出的银白色光泽,如同一条蜿蜒的白蛇。这句诗通过僧人的归来和石径的奇特景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意境。
次韵子瞻登望海楼五首 其三 北宋 · 苏辙
楼观争高不计层,噰噰过雁自相应。
钱王旧业依稀在,岁久无人话废兴。
苏辙的《次韵子瞻登望海楼五首 其三》继续了他与兄长苏轼的唱和,通过描绘登楼所见及所感,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沉思。
首句“楼观争高不计层”,直接点出了望海楼的特点——高耸入云,与其他楼观竞相争高,而这样的高度似乎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层数计算,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
次句“噰噰过雁自相应”,将视线从楼观转向天空,描绘了雁群南飞时发出的阵阵鸣叫声,它们在空中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和谐而又生动的画面。这里的“噰噰”不仅形容了雁鸣的清脆悦耳,也暗含了自然界中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哲理。
第三句“钱王旧业依稀在”,笔锋一转,将读者的思绪从历史的长河中拉回。钱王,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王钱镠,他在此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诗人站在望海楼上,远眺四周,仿佛还能看到钱王旧业的依稀痕迹,这些遗迹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与感慨。
最后一句“岁久无人话废兴”,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岁月悠悠,转眼间已是物是人非,那些曾经的辉煌与衰败,如今已鲜少有人提及。这既是对历史变迁的无奈感慨,也是对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历史文化的批判。诗人通过这句诗,呼吁人们应该铭记历史、传承文化,让历史的智慧与经验为现实服务。
苏辙的这首诗通过描绘登楼所见及所感,不仅展现了望海楼的壮丽景色和雁群的和谐画面,更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沉思。诗人以楼观之高、雁鸣之响、钱王之业、岁久之寂为线索,构建了一个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意世界。
次韵子瞻登望海楼五首 其四 北宋 · 苏辙
荷叶初乾稻穗香,惊雷急雨送微凉。
晚晴稍放秋山色,洗却浓妆作淡妆。
首句“荷叶初乾稻穗香”,以“荷叶初乾”描绘出雨后荷叶上水珠渐干、清新可人的景象,而“稻穗香”则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稻香四溢,洋溢着农家的喜悦与满足。这两个意象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图。
次句“惊雷急雨送微凉”,突然转折,以“惊雷急雨”形容天气的突变,一场急促的雷雨为炎热的夏日带来了一丝凉意。这里的“送微凉”不仅指天气上的凉爽,更寓意着心灵的慰藉与宁静,仿佛这场雨洗去了人们心头的烦躁与不安。
第三句“晚晴稍放秋山色”,雨过天晴,夕阳斜照,山色在晚霞的映衬下更显秋意盎然。这里的“稍放”二字用得极为巧妙,既表现了雨后天空逐渐放晴的过程,又暗含了秋色渐浓、山景渐佳的意味。
最后一句“洗却浓妆作淡妆”,则是诗人对自然景色的高度概括与赞美。经过急雨的洗礼,山色仿佛洗去了夏日的浓妆艳抹,换上了清新淡雅的秋装。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上,更寓意着人生的境界与心态的转变。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简约、淡泊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次韵子瞻登望海楼五首 其五 北宋 · 苏辙
白酒倾浆脍斫红,昼游未厌月明中。
楼高只办听歌鼓,不见游人转似蓬。
首句“白酒倾浆脍斫红”,生动地描绘了宴饮的欢乐场景。白酒倾浆,指的是美酒如泉水般倾泻而出,展现了宴席上的豪爽与热情;脍斫红,则是指精心切制的红色鱼肉或其他美食,色泽诱人,美味可口。这两句诗通过食物的描绘,让人仿佛能闻到酒香、尝到美味,感受到了宴席上的热烈氛围。
次句“昼游未厌月明中”,转而写到白日的游玩并未让人感到厌倦,反而在月光的照耀下更加流连忘返。这里的“月明中”不仅指时间的推移,更寓意着情感与心境的升华。在月光的映照下,白日的喧嚣与繁华似乎都变得柔和而宁静,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
第三句“楼高只办听歌鼓”,将视线拉回到望海楼上。楼高,意味着视野的开阔与心境的高远;听歌鼓,则是指楼上传来的歌舞与鼓乐之声,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欢乐与热闹。然而,“只办”二字却透露出一种无奈与遗憾,似乎诗人觉得在这样的高楼之上,除了听歌鼓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美好体验与感悟。
最后一句“不见游人转似蓬”,则是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慨。蓬,原指一种随风飘荡的植物,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的漂泊不定与短暂无常。诗人站在高楼之上,望着远处的游人如织,却突然感到自己仿佛也成了一片飘蓬,不知未来将飘向何方。这种感受既源于对眼前美景的留恋与不舍,也源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领悟。
苏辙的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在望海楼上的宴饮与观景活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人以酒、月、楼、歌鼓等意象为线索,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诗意世界,让人在品味美食、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