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史学著作,必定要提到司马迁的《史记》,它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其实,在《汉书》与《后汉书》之间有一部承上启下的史学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那就是《续汉书》。它是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八十三卷,分为纪、传、志和序传。这部史书主要记载了从东汉光武帝到孝献帝之间约二百年的历史,也就是建武元年(25年)到延康元年(220年)。
司马彪,字绍统,西晋人,是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泰始年间,司马彪任秘书郎,后转任丞,先注《庄子》,后作《九州春秋》、《继汉书》、《战略》等,流传甚广。司马彪虽从小好学不倦,但却“好色薄行”,经常受到司马睦的责备,也因此没能成为司马睦的继承人。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司马彪由此不与人交往,而专精学习,“故得博览群书”,最终完成了使他名留青史的编纂大业。“司马彪,字绍统,高阳王睦之长子也。出后宣帝弟敏。少笃学不倦,然好色薄行,为睦所责,故不得为嗣,虽名出继,实废之也。彪由此不交人事,而专精学习,故得博览群籍,终其缀集之务。”
《续汉书》的“纪”,记载的是东汉时期每位皇帝的史事。“传”,记载的是后妃、王侯、名臣、酷吏、宦官、儒林、逸民等社会各层面人物以及西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活动。“志”,包括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8卷。“序传”记述了司马彪的家世、撰著《续汉书》的动因等内容。
司马彪认为史官应该“以书时事,载善恶以为沮劝,撮教世之要。”以此兼及《春秋》,他认为孔子整理《春秋》,是因为《春秋》不完善;《诗经》混乱,所以师挚才进行整理。汉室中兴,止于建安年间,“忠臣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因此,司马彪便想写《续汉书》以续“汉史”。司马彪在搜集、整理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司马彪
司马彪在《续汉书》中极力推崇儒家礼教,认为人有尊卑贵贱之分,所有人必须遵守礼法,不得逾越。因此,他在《续汉书》中谈到:“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依他之见,社会只有形成等级分明、贵贱有别的社会关系,天下才能安稳太平。
但是,他也不是盲目推崇儒家礼仪,尤其是对帝王封禅批评甚严。在论及封禅之礼时,他批判秦始皇、汉武帝封泰山“本由好仙、信方士之言,造为石检印封之事也”, “而比太社,又为失所,难以为诚矣!”司马彪认为封禅太过铺张,浪费国家财力,损害百姓利益,只不过是一种自夸的表现形式。真正的功德只有对百姓仁德才可以彰显,仁德比礼本身更重要。
司马彪的《续汉书》取材广泛,记载丰富、史料详实。南朝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所撰的《后汉书》就是以《续汉书》为主要参考资料的。
《后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问世后,司马彪的《续汉书》逐渐被淘汰,只有书中的8卷“志”被补入《后汉书》而得以流传下来,其余部分到了北宋时期便散佚不全了。
南朝梁时期,《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称《续汉书》记事“详实”,当称诸书之冠。唐太宗李世民还专门作词咏《续汉书》。范晔在撰著《后汉书》时,对《续汉书》多有取用,更是反映出他对该书的肯定。
可见,在历史上,后人对司马彪的《续汉书》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