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位家长都会遇到自家孩子不自信的情况:
不愿做有困难的事、不敢在小朋友中表达主见、会因一点批评而过分难过、从来不或很少拒绝别人……我们都想要一个自信的孩子,但自信心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养育之路中,父母对孩子态度,深深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比如,当父母对孩子的错误反应过激,会影响孩子自信心。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错误经常遭到大人批评,害怕被指责的恐惧就会影响他行动的信心。很多家长在孩子尝试某件事时,站在一旁态度强硬,情绪失控,他们会过度强调孩子“做不好”这件事。“做不好”=“被骂”,这种因果联系深深地植入孩子的潜意识。孩子做不好时,他感受到的是难堪,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转向悲观,自信也就荡然无存。再比如,父母的解释风格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判断,进而影响自信。解释风格也可以理解为归因风格。
比如孩子某次小测验没考好:如果你批评孩子:“你上课不注意听讲”“老师讲题时,你东张西望了”,你可以发现这些解释是暂时的、特定的、非普遍。如果你说:“你总是不认真”“你总学不好这门课”“你就是偏科”,那么留下的都是永久性、普遍性的批评。两者完全不同的解释风格,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前者让孩子看到可以改变的希望,后者则让孩子认为是自己整个人的问题。
这些不正确的归因方式,孩子陷入一种“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思维之中。大人对孩子自信的影响,除了以上两种表达因素之外,还有一点容易被家长忽视:那就是大人会不自觉地“小看”孩子的能力,凡事挡在孩子前面,传递给孩子“无能感”。
01
在某个节目中,一个男孩曾这样诉说他的烦恼:
“我每天都很幸福,我什么都不用做,爸爸妈妈都会帮我做完,
可是这样也有一点点不好,很多事情我的同学都会做,但是我不会。”
“我不会”,就是一种“无能为力”“无助”的感觉。
想要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需要警惕孩子内心这种“无能为力”感。
这种感觉的产生,往往源于大人总是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让孩子十分气馁。
对于有的孩子而言,他没有发展出相应的能力,自然地,他就没办法相信自己;还有的孩子则是想要尝试的时候,总是被迫终止,产生沮丧感。
孩子生命的早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他们天生就是积极、喜欢尝试与探索的。
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或是不想收拾“残局”,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者替孩子把所有事情做好。
比如,孩子第一次系鞋带,他很笨拙,又很磨蹭,一旁的家长看不下去了,他会粗暴地拍拍孩子的手,并快速地将孩子的鞋带系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的是大人的“不可或缺”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美国作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在《孩子:挑战》一书中写道。
“当我们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时,其实是在展示我们比他大、比他好、比他有能力、比他有经验、比他更重要,会更加强化我们比孩子优、孩子比我们差的想法。”
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果他一直无法胜任,日积月累变成了“无能为力”的感觉。
02父母都特别容易“小看”孩子。“书包你拿不动,我帮你来拿”“你穿衣服太慢,我来帮你穿”“你擦桌子擦不干净,我来帮你擦”......孩子真的很想做好每件事,遗憾的是,父母是对他的能力完全没有信心。在这个不相信的暗示下,抑制了孩子真正的发展,让他无法学会做那些本该学会的事情。因为缺乏经验,孩子在外觉得事事都难做,事事都不成功,最后反证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在这种爱里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自卑。
身边有位家长朋友,照顾孩子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大事小事都给孩子安排好。孩子却总发脾气,一点事情不如意,就闹脾气。类似像这样被无微不至照顾着的孩子,内心大多都很脆弱。因为他们没有发展出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也没有建立胜任感。
咆哮得越是大声,越是在掩饰内心的“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无法了解自己是否有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无法从能力增长中发展出做事情的自信心。当我们无意识地将孩子弱小化,孩子就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弱小。
03
自信,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信念,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问题,自信的建立离不开现实的体验,仅仅靠鼓励和表扬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家长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积累真实、成功的体验,让他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胜任感。拿系鞋带来说,对孩子而言,凭自己的能力系上鞋带,就是一次小小的挑战。当他们成功了,这种自信的体验是任何语言鼓励都无法代替的。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父母要保持敏感,小事的胜任感累计多了,他会越来越自信。
当然,有很多事,孩子是做不了的,也不是每一件小事孩子都能做好,但我们要呵护孩子勇于尝试的热情并对他表示支持。当孩子遇到无法自行逾越的困难时,我们才适度地给予他帮助,接住孩子的挫败感,给他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孩子依旧能充满信心。正如斯坦福教授威廉·戴蒙曾说:“向孩子传达力量感的其中一种方式是,让孩子很清楚地知道:你认为他们是有能力的”。
尽自己能力完成一件又一件小事,自信的体验才会慢慢增加。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未来能成大事,其实,成大事之前,孩子需要积累无数件小事的经验。生活,是孩子的练习场。培养各种品质的时机,就藏在每一件日常的小事中,父母只要看到合适的机会,就要有意识地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