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亿!这部电影治愈无数成年人:原来所有的情绪,都是来爱你的

张德芬空间 2024-07-27 12:05:28

你有没有过这样破碎的时刻:

爱错了一个人,觉得简直浪费生命,想把这份感情全扔掉,悲愤中“真希望我从未认识过你”;

老公在“婆媳大战”中不作为,你独自一人在育儿中孤军奋战,绝望中真想一夜回到结婚前,把这一段记忆全抹掉;

孩子进入青春期,整天玩电脑不学习,你一气之下骂了孩子,却激惹孩子暴怒地砸了电脑,暴戾相对的局面让你悔恨不已,想把这令人羞耻的记忆忘掉……

近期全球票房冠军电影《头脑特工队2》正是这样的开场:

主人公“乐乐”(快乐)为了让进入青春期的莱莉保持情绪稳定,以快乐为主导,形成正向的信念“我是好的”,于是自作主张把莱莉的“坏记忆”球扔到废弃场。

似乎抛弃了负面记忆,一个人就能“眼不见为净”。

但,选择性屏蔽“坏”回忆,真的能保护好自己吗?能避免经历破碎感吗?

可惜,头脑并不是这样运作的,被忽略的情绪也并未走远。

所有被压抑的、不接纳的、回避的、试图扔掉的记忆,都会以某种方式反扑回来,没有例外。

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就是把头脑中各种情绪的复杂运作,演绎得无比清晰。

在亲子关系方面,透过这个故事,你更能理解青春期孩子为何情绪跌宕起伏; 在内在成长方面,你能跟随故事看到自己内心的挣扎,完成一次情绪大整合。

它是一个在情绪大战中接纳自我的故事,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照见自己。

越长大,越焦虑or越快乐?

你知道吗?我们的大脑里住了很多情绪小人。

13岁的莱莉一觉醒来,正式进入青春期,伴随着下巴的红色青春痘,和她喜怒无常的情绪。

她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一时开心到飞起,下一秒又可以暴跳如雷,向父母发火,对自己感到厌恶。

其实,这是由于她头脑里突然多出了许多未被整合的新情绪。

青春期之前,莱莉的情绪主要是:乐乐(快乐)、忧忧(悲伤)、怒怒(愤怒)、厌厌(厌恶)和怕怕(恐惧),这是“乐乐团队”;

进入青春期后,莱莉的大脑总部突然遭到4个新情绪的来袭:焦焦(焦虑)、慕慕(羡慕)、尬尬(尴尬)和丧丧(无聊),这是“焦焦团队”。

乐乐团队和焦焦团队对莱莉的控制权展开大争夺:

焦焦认为莱莉需要对未来进行计划,才能正式加入她梦寐以求的冰球队,不能只是沉浸在傻乐里;

但乐乐认为没必要为未发生的事情感到担忧、焦虑,她希望莱莉开心就好。

但单纯的乐乐怎么可能斗得过“有谋略”的焦焦?

乐乐团队5个成员被全员流放到黑暗的潜意识地下室,焦焦占领了情绪主控台。

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同样的困扰?

一方面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要及时行乐,享受人生; 另一方面又不自觉焦虑,不为未来做规划怎么行?有焦虑,才能有动力去改变自己,高效行动。

但,关键不在于你选择乐乐还是焦焦,而是能否在两者中找到一个动态平衡。

倘若像电影中,莱莉的主导情绪变成了焦焦,精彩的头脑大战就开始了。

最扎心的,不是被焦虑裹挟,

而是自我背叛

在焦焦的情绪主控下,莱莉为了进入冰球队,不惜抛弃两个小伙伴的友谊,去讨好高年级女生。

这是莱莉贬低自我的开始。

一开始,焦焦的操作对于实现计划非常高效,帮助莱莉在冰球场上发挥出色。

但是她只奔着目标去,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显得冷漠无情,自私自利。

有一个场景,莱莉为了融入高年级女生冰球团队,过于讨好,导致大型社死现场:

大女孩们走在前面嘻嘻哈哈聊着天,莱莉在背后手足无措,捣鼓着自己的手要怎么放,才能显得和大家一样;

看见别人笑,自己听都没听,也跟着尴尬地大笑;

学着和别人染同样的发色,露出谄媚的姿态;

甚至为了迎合对方的音乐趣味,而贬低嘲讽自己喜爱的乐队……

这是影片中最扎心的片段之一。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

为了融入某个群体,为了受欢迎,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选择“出卖”自己;

不仅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做出一番谄媚的姿态,让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头脑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念头:我要是不被人喜欢怎么办?要是失败了怎么办?我要怎么做才能得到他的爱?

唯独,忽略了你自己。

慢慢地,你也远离了最初的纯真。

另一边,乐乐团队被放逐后,一直致力于回到大脑总部,却在受挫后陷入绝望:也许成长的代价就是,失去快乐。

我们有多久没问问自己:我真的快乐吗?我是如何失去快乐的,又能如何把快乐找回来?

当快乐拥抱焦虑,

一个新世界被打开了

莱莉在焦焦的主控下彻底失去自我,甚至铤而走险,到办公室偷看教练的笔记,为了看自己是否被列入冰球队名单里。

然而,教练的笔记上写着:莱莉并没有准备好。

这对莱莉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

她一路讨好、奉承、谄媚,背离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为了进入冰球队,这个结果让人无法接受!

此时在主控台上的焦焦越发焦虑,更加疯狂地操控者莱莉的行动。

这让莱莉的信念,从原来的“我是好的”,转变成“我是不够好的”“我不值得”。

在接下来的冰球比赛中,莱莉为了证明自己“足够好”,不仅孤军奋战,还撞伤了同队成员,结果被教练罚下场,陷入了焦虑风暴:

恐惧,紧张,不安,心律加快,呼吸加快,脸红出汗,全身发抖,差点就晕倒了。

幸运的是,乐乐成功回到主控台,把焦焦从“魔怔”中解救了出来。

这个场景的台词特别让人动容:

乐乐带着温柔对焦焦说:“放手吧,焦焦。我们不能决定莱莉成为谁。”

“乐乐,我很抱歉。”焦焦说,“我只是想要保护她,但你说得对,我们不能决定莱莉是谁。”

同时,乐乐也意识到,焦焦的出现,其实是和她的一个执念有关:选择扔掉莱莉的“负向记忆球”,为了给莱莉建立正向信念:“我是好的”。

但,只有“我是好的”,“不好”的一面就被分裂出去。

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味追求“正向”,驱逐“负向”,总是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去看待人生,就一定会造成头脑的分裂,信念的崩塌,情绪的混乱。

相比起做一个完美的人,做一个完整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是时候,把二元对立,整合起来。

每种情绪,都是来爱你的

开篇我们就提到,所有被打压的情绪,都会反扑回来。

那如果所有的情绪都被接纳,又会怎样呢?

最后让无数观众为止落泪的一幕是:所有的情绪小人拥抱在一起,互相理解,互相接纳,互相爱护。

乐乐做出了改变,让一连串各种各样的信念,不管是好的、坏的,还有那些在中间地带的,构成一个不断变化的、全新多彩的新信念:

莱莉既是好的,也是不好的;她有优点,也有缺点;

但她是以上全部,她还是更多、更广的、不断变化的、无法被定义的存在。

如同一个个碎片整合在一起,莱莉在这一刻,完成了青春期伟大的整合。

我想,这是《头脑特工队2》带给我们最大的礼物:

拥抱了所有破碎的、不堪的自己,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份情绪都很可爱,很智慧。

焦虑、尴尬、嫌妒、颓丧,这些看起来那么负面的情绪,原来都是来提醒我们:

我们背离了真实的自己,因此才能做出调整,不断地连接真正的自己。

有一句评论我很喜欢:有人看电影,有人在照镜子。

我们成年人跟随着电影,也在内在做了一次情绪的整合。

治愈情绪最好的方法:自我慈悲

每一份情绪的到来,如果我们不给它贴上“好坏”的标签,其实都是善意的提醒。

提醒我们,是时候来好好关爱自己。

在此,卢熠翎老师曾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练习:自我的慈悲之雨RAIN。

这是耶鲁心理学家贾德森·布鲁尔提出的心理模型。

第一步,R辨识。首先我们先去辨识,当下此刻你心里出现的情绪是什么?

比如我和伴侣吵架,我感觉到很伤心、委屈、难过,甚至有点愤怒。

第二步,A接纳。允许我们和情绪先待一会儿,不要把它推开,允许你内在的悲伤、委屈的情绪,只是待在那里。

在内在打开一个空间,欢迎情绪的到来。

第三步,I探寻。我们带着善意去看看,为什么会这些情绪会产生?此刻我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我的身体感受到什么?

在亲密关系当中,争吵产生的悲伤,背后是我想要被看见,需要温暖,需要被爱。

第四步,N不认同。我们建立一种观察性的视角,观察着内在情绪的发生,看见它伴随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念头,身体感受的波动。

我们明白情绪只是暂时的过客,它会产生,也会离开。

一次一次的练习后,这种全自动的情绪绑定的反应,这种瘾,就会慢慢降低,甚至消失。

想和卢熠翎老师深入学习,整合情绪,治愈自己的伙伴,邀请你加入3天“勇敢做自己”体验营,你也可以成为完整的自己。

影片最后,乐乐和焦焦和谐共处的方式是:

每当焦焦又开始担忧时,乐乐给她准备了一把舒服的按摩椅,和好喝的果汁,让她一边放轻松。提醒她做计划的同时,别忘了享受人生。

看完全片,你会在哭笑中领悟到——

尽管我们经常因情绪而受苦,但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可爱的地方,它们都是因为爱莱莉而来,也因爱而握手言和。

二元对立的头脑,也终将会溶解在无限大爱之中。

*本文由张德芬主笔团成员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者丨李绚彦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3

张德芬空间

简介:由作家张德芬女士创办,倡导自我负责的个人成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