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让人胆战心惊

川鹤史 2024-06-07 16:02:29

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

大明王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镇算不上昏君,亦绝非英明之主,他是在站在朱明王朝转折点的守成之君。

绝处逢生后的朱祁镇权力欲极强,也变得偏激多疑,失德冤杀于谦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若真要论功绩,朱祁镇最能为人称道的,大概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废除殉葬制度。

得益于朱祁镇这个勇敢又伟大的决定,昭妃武氏、宸妃万氏、德妃魏氏等十多位妃嫔得以保全性命,有的甚至活到了正德年间。

若否,朱元璋下葬时的恐怖景象怕是要重演了。

一代开国明君,重启人殉歪风

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明王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病逝。

建文帝遵遗诏颁布了殉葬的诏令,凡是没有生育过的嫔妃全部殉葬,包括受宠者。

朱元璋的后宫瞬间一片风声鹤唳,尤其有的人才进宫几个月。

据明末毛奇龄的《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四十六名嫔妃和十多名宫人被无情剥夺生命,随朱元璋的遗体一同封入暗无天日的墓穴之中。

《彤史拾遗记》对这些嫔妃宫人殉葬的记载,仅有寥寥二十字,但《明史》却详细记载了殉葬过程,令人背脊发凉。

明朝掌权者高高在上地给殉葬者提供四种死法,最温和的一种是三尺白绫,第二种就是活着随棺椁埋入陵墓。至于不愿自我了断的,则由侍卫用弓弦将其活活勒死。

那些活着随棺入葬的妃子,也并不比被勒死的轻松。

据载,会有宫女陪同她们一起入葬,目的是监视妃子以防其发疯,扰乱先帝在另一个世界的修行。

无论是负责监视的宫女或被监视的妃子,在明知道前方只有死亡等待自己的情况下,究竟谁比谁更疯狂,犹未可知。

考古挖掘过程中,时常会从墓穴中都挖掘出殉葬者怪异扭曲的遗骸,有的骸骨甚至出现错位和变形、断裂等情况,足见这些人在死前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挣扎。

被活埋的妃子所经历是一场反人类的凌迟,而最残忍血腥的当属第四种死法,殉葬者喝下掺有迷药的酒水,在她们昏迷过去后,将其头颅割开并灌注水银。

这样做是为了让嫔妃容颜不老,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花容月貌地服侍她们的帝王,有此待遇的往往是最受宠的宫妃。

据说,在朱元璋下葬之前,后宫泣血哀鸣之声响彻云霄。

建文帝自然不敢违背朱元璋的旨意。

然而,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生命,心生不忍的他也只能下令厚待殉葬者的家人,或是赏赐金银珠宝,或是加官进爵。

殉葬者的家人,很多都被封为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等等。

而且这些职位都是可以世袭的,这比一般平头老百姓确实好上太多,只是这一切,都是拿一条鲜活人命换来的。

《明史》里还提到一位姓华的妃子,面对必死的结果,她异常平静坦然。当侍卫大感疑惑之际,她却说:“以我一人之死换家人名利双收,有何不可?”

妃子从太监手里接过白绫,回到自己的寝室内悬梁自尽。

当她断气的那一刻,从旁等候的宫女们,便上前给她的遗体披上华丽衣裳,再殓入那口精雕细琢的棺材里。

当时的人评价这位妃子大义,夸赞她颇具古代仁人风范。

如果能选择,谁会稀罕这种所谓的“风范”呢?又是谁让她不得不作出这样的牺牲?

是朱元璋。

朱元璋出殡当天,南京城十三个城门全部开启,十三具镶满珠宝、形制规格一样的金色棺椁从不同城门同时抬出。

相传,十三具棺椁出城之后,围观百姓突然听见从四面八方传来了朱元璋低沉而充满威压的声音,仿佛这位重开殉葬歪风的帝王并未远去。

提倡守节,变相殉葬

殉葬制度在先秦时期比较普遍,贵族们秉承“事死如事生”的准则,多以被视为私有财产的奴隶殉葬。

但先秦先贤们早就意识到这是多么反人类的制度,多次提出必须废除殉葬制,到后来秦始皇时期,都只是用兵马俑代替活人殉葬。

《礼记》中就明确表示“以殉葬,非礼也”,这股殉葬歪风随着封建王朝的此起彼伏而吹吹停停。

然而,朱元璋这么一位堪称明君的帝王却大手一挥,开启了大明王朝的殉葬之风。

明初的四代皇帝都执行了殉葬政策,朱棣的殉葬妃子有30多人,以仁善著称的朱高炽也有5名妃子为其殉葬,朱瞻基也有10人之多,直到朱祁镇人之将死。

公元1464年正月十六,患有严重脚气病的朱祁镇已然奄奄一息,他召见皇太子和司礼监太监嘱咐后事,遗诏中最值得歌功颂德的一条,就是“废除后妃殉葬制度”。

朱祁镇的原话是“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

曾经下旨让朱祁钰所有嫔妃尽数殉葬的朱祁镇都不忍,那朱元璋晚年当真是嗜杀成性,才非要重拾“事死如事生”的陋习吗?

朱元璋是从最具争议的元朝过来的,他所建立的政权里也有不少元朝官僚。

受游牧民族殉葬习俗影响,这些人仍旧沿袭着“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那一套,比如儿子迎娶庶母、弟弟娶嫂子等等。

元朝律法明确允许这种有违伦理纲常的事情发生,但极度推崇儒家学说的朱元璋不能忍,他需要树立新的伦理道德观来重整社会风气,首先就是竭力提倡“贞节”。

朱元璋下令,三十岁前守寡的女子若能守节,等她五十岁后要免除本家差役,旌表门闾也就是赐“贞节牌坊”,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朱元璋的强势推行下,明朝女子注重三从四德,讲究烈女不更二夫,夫死妻殉、为未婚夫终身守节、被调戏后以死明节等行为时有出现,寡妇再嫁就会被视为败坏门风,不守妇道。

朱元璋用严格理念匡正社会,被禁锢的却是女性,他用“贞节牌坊”无情剥夺女性身而为人的自由与尊严,残忍压抑她们应有的追求。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殉葬”?

维护皇权,严防女祸

民间的社会风气在朱元璋的主导下日渐礼教森严,但他也没有忽视皇室内教。天子无家事,帝王家室成员及其行事都会对王朝的统治产生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明史》里就说到“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朱元璋认为历代但凡由后宫涉政,鲜少有不为祸的。

元朝就是没有严格管束宫闱,让后宫女子有机会私通外臣,两者私相授受,荒淫至礼法荡然无存,才导致元朝速亡。

不止是元朝,唐朝的武则天以及西汉以吕雉为首的吕氏集团,对朱元璋而言都是前车之鉴。

也许有人会说,朱元璋要求殉葬的嫔妃都是没有生育过的,根本算不上是威胁,但干预朝政威胁皇权的人并不是非要有子嗣才能成事,比如明宪宗的万贵妃。

那朱元璋是怎样“严内教”的呢?

朱元璋命朱升等人修撰《女戒》教喻后宫,尤其强调纵使尊贵如皇后,虽然母仪天下,但也只可管治后宫嫔妃的事,后宫之外的事就算细小如毫发都不得干预。

为此,朱元璋还特意命人打造一块铁制的金字红牌悬挂在后宫,以此警示后妃谨言慎行,不得私下与前朝官员见面和联系,防止前朝与后宫联手威胁皇权。

开国功臣胡美就因为带着女婿入宫探望女儿胡贵妃,结果以“入乱宫禁”的罪名被赐自尽,女婿更是被处死了。

可见,朱元璋管治后宫之森严。

除了立下禁止后妃干政、与朝臣私通的祖宗家法外,朱元璋还严禁皇室子孙与大臣通婚,这一步防的是“外戚”。

与某些朝代皇室与贵族、大臣“强强联合”的皇室婚姻相比,朱元璋主张从民间选取良家女子入宫选秀,只要家族中没有作奸犯科的违法记录就是良家了。

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磨合期之后,明朝从民间选秀女的制度在仁宣二朝基本定型。

成功被选入后宫的女子没有显赫背景作为后盾,就算有所图谋也孤掌难鸣。

明初之时,设有不少女官专门司掌宫中各项事务,身兼宫廷秩序管理和礼仪导师之职,也会从旁协助后妃处理宫中事务。

这些女官是后宫当中比较特殊的存在,能同时接触前朝和后宫,极易卷入后宫争斗和前朝政治漩涡里,所以降低女官品秩,压缩女官事权,使其最终退出宫中事务是势在必行。

不难看出,朱元璋在齐家和治国过程中,都展现出极其强烈的“女祸”、“女宠”危机意识。

草根逆袭的朱元璋是权力欲极重的人,他和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渴望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千秋万代。

朱元璋明知不可为却仍要分封藩王,除了让藩王们拱卫皇室外,最深沉的算计是哪怕藩王与皇室相争,江山都牢牢掌握在姓朱的手上,不容外姓染指,何况是女人?

“严内教”的核心就是防止女祸,而防女祸的极端表现无疑是后妃殉葬制度。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朱元璋赐死的妃嫔后事》——考古迷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a2GKbg6fW_aKZO5gYiQ5gdB6bvDVm46A8auTA-9eHZJm_dSaN38TNYNs5P773d0HKEWgM5zu1Db2DzYHq99jyNGHKwSgukEv7wYrK-iWFDsjXzNHRb5lN_YzF_P_pCtE2ZU2I8GnnWY=&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中国知网《论明代人殉制度的废除》——唐天航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a2GKbg6fW_bXzUkLWljGpYoe_gGNfUtkQj8dLLiGlI1z9Fcg8BZ0In3_FQ3XlxhSGkKZU_uTMRHth1EOt3M0deqDufa6nJKkYqfjXCmQN6J3A3ULyc6nrtP55XbgZeuR9NFzjFrobhndYmViUKTwc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5 阅读:2857
评论列表
  • 2024-06-10 13:19

    汉武帝做的那么好,西汉怎么结束的?

  • 2024-06-10 09:26

    《明史》是满清编造的,能相信吗❓

  • 2024-06-11 00:53

    其肉身未必葬在明孝陵。

川鹤史

简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每天了解一些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