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禾禾妈~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很多幼儿园在孩子入园前,都会对他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小测评,用来了解孩子的状态与基本状况。
姨姐家的老二在办理入园手续时,就做了这么一个测评,老师对她孩子的测试结论是:需要减少家里多余的玩具!
减少家里的玩具?什么样的测评还能给出这样的结果?老师的测评依据是什么?
在跟姨姐沟通后,我才发现老师的测评并非毫无道理,反而很专业、科学。
依据一:语言能力不如同龄孩子接受测评的时候,姨姐家的孩子3岁半,按理说简单的对话应该毫无问题,但在测评时,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不仅回应慢,而且明显词汇量不足,表达不流畅。
测评老师说,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不如同龄孩子。
老师指出,这很有可能与家里有太多玩具有关,因为一旦孩子所处的环境中有过多的玩具或者物品,孩子的注意力便会被分散,导致其难以专注于语言学习与交流。
依据二:孩子有多动倾向《婴幼儿行为与发展》期刊上曾公布过一组实验:
参与实验的共有36个孩子,实验人员将他们分为A/B两组,每组各18个孩子,A组同时给16个玩具,B组同时给4个玩具。半小时后发现,A组孩子对玩具的持续度和探索度明显不如B组孩子。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选择越多,孩子的专注力反而越低。
测评是在幼儿园进行的,测评时,姨姐家的孩子到处跑着找玩具,找到玩具玩不了多久,又扔下去找另一个,有多动倾向。
老师认为,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专注力差,很难集中注意力,家里玩具过多或许就是直接原因。
依据三:孩子社交意识差测评现场除了测评的老师,还有其他参与测评的孩子和老师。
测评时,姨姐家的孩子除了回答老师的问题,按照老师的指令完成任务,全程几乎没有与其他孩子或老师交流互动。
这说明孩子社交意识差。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指出:过多的玩具会使孩子沉浸在自我玩耍的世界中,减少与他人互动交流的机会,进而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
姨姐家的孩子在测评时,之所以只顾着玩玩具,不与其他孩子交流,不是不想交流,而是因为他沉浸在自己的玩耍世界里,没社交的意识。
姨姐家经济条件不错,每次带孩子外出,看到新的玩具,只要孩子张嘴要,她一般不会拒绝,本以为这样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快乐的童年,没想到多而杂的玩具却给他带来了那么多负面影响。
什么样的玩具才更适合孩子,如何帮助孩子精简家里的玩具呢?
参与测评的幼儿园老师建议姨姐除了保留以下三类玩具,其他玩具尽量精简:
第一:DIY类玩具DIY玩具通常是指那些需要孩子动手组装、绘画、拼装后才能玩的玩具,比如,黏土、蜡笔、涂色书、串珠子等。
科学研究发现:DIY玩具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交能力和情感健康。
这是因为孩子在玩DIY类玩具时,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和能力。
比如,利用纸板做个机器人,或者用黏土捏个小动物,过程中不仅需要孩子动手,还需要孩子发挥想象力,有时还需要其他人的帮助……
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力,还培养了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完成一个作品,还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积木类玩具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早期接触积木的儿童在几何、工程等领域的理解力更强,且空间认知能力可迁移至抽象数学概念的学习。
积木作为一种开放性玩具,没有固定的玩法,孩子可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搭建、创造,这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搭积木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力,孩子拼搭成功的体验可以增强其自信心,拼搭失败后的调整过程,则有助于培养其抗挫力。
目前积木类玩具,已凭借其科学有效的多维度刺激儿童发展,得到了全球教育界与心理学界的一致认可。
第三:运动类玩具《STEM玩具指南》 指出:运动类玩具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6个月龄的孩子玩抓握玩具,比如彩色摇铃、拨浪鼓,可以刺激视觉和听觉发展;
6月龄-12月龄的孩子玩推拉玩具,如小推车、独轮车,可以锻炼抓握能力和大肌肉运动。
1-2岁的孩子,玩小皮球、滑梯等运动类玩具,有助于发展其平衡感和四肢协调能力;
3-4岁的孩子玩跳绳、软飞盘和平衡车,能够锻炼动作协调性、灵活性和空间感知能力……
不同的运动类玩具不仅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侧重,而且他们还都有共性益处,比如,帮助孩子释放压力、锻炼身体,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
所以,对于孩子而言,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便是运动类玩具。
【今日话题】以上三类玩具你都给孩子买了吗?你觉得自家孩子的玩具多吗?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言论,供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家长参考讨论。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