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1日晚,距新中国成立的10天前,怀仁堂里热闹非凡,一场关于建国的重要会议隆重开幕。9月30日,会议闭幕式,按照章程,今天将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进行新政府主席的选举。几乎所有参会投票人员,都默认新政府的主席人选是毛主席了,也只能是毛主席。
但凡事都有例外。投票结束后,选举结果不出大家所料,但一共576张有效票中,575张是投毛主席的,有一张没投。当时数票的工作人员,以为是自己工作失误了,所以又连数了好几遍,结果还是少一票。
当时专门负责选票的人名叫王仲方,他觉得此事可大可小,还是上报为好。于是,王仲方找到周总理,请示这事该怎么处理。周总理没有擅专,而是请毛主席独断。毛主席听说这一情况后,笑着说:“他们有权利不选我,缺一票就缺一票吧,没大碍。”
听说此事的人,感慨毛主席胸襟广阔的同时,不禁也为此次选举感到遗憾——不圆满。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人猜测那张消失的选票,是有投票人忘记在毛主席的名字上画票导致的。还有人以为是毛主席自己没投自己,也没告诉别人。
事情的大白,还是没投毛主席那一票的人,自己酒后真言说出来的。此人名叫张东荪,当时民盟高层之一。张东荪出生于1886年浙江杭县,其家是官宦之家和书香门第的结合。其父为官清廉勤政,当官升迁无望后,便转而治学,造诣不凡。
1904年,张东荪获得官派留学的资格,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1907年,他结识来日本讲学的梁启超,受启发与同学创办了杂志《教育》,鼓吹教育救国。可惜因种种原因,杂志只出版了两号。
1911年,张东荪回国,彼时科举制虽已取消,但清廷对留学归来的人才颇为上心。在太和殿面见小皇帝宣统,进行殿试后,张东荪等人被授予格致科进士功名。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倾向革命的张东荪,南下临时政府,担任内务部秘书。南北议和后,他又退出新政府,走上了办报议政的路。
1947年10月,蒋介石强行解散民盟,作为“中间派”的张东荪,于是开始调整自己的政治思路,放弃和修改了部分主张,并逐步与我们接触,并建立联系。张东荪为北平的解放,有莫大的斡旋之功,连毛主席都称赞过。但是张东荪不赞成“一边倒”的策略,反而希望新中国与苏联保持距离,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起码不能交恶。
张东荪这种亲美、崇美、恐苏、反苏的思想,遭到毛主席的严厉批评。因此,张东荪在1949年9月30日的投票中,偷偷将选票藏起来,致使毛主席没有全票当选主席。1950年初,思想的动摇,导致张东荪向敌特泄露重要情报。在敌特策反和破坏的准备过程中,幸被我方及时发现,没造成太大的损失。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张东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有多大,对自己的“叛国”行为也是懊悔不已,多次试图自杀谢罪。1952年10月,张东荪被民盟开除,他本该受到十分严厉的惩罚,但毛主席念其过去的大功,批示:“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总体而言,张东荪这人不坏,只是思想不够坚定,把中苏和中美关系想得过于简单了,误以为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可以为新中国从美国那要来“泼天富贵”。可真相是,我们的颜色注定我们要先走在苏联后面,直到有足够独立的实力后。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苏联远比美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