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近日的热搜可谓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海底捞受到了不少大学生的抱怨。这源于海底捞对大学生折扣的调整,近日海底捞表示,自10月1日起,工作日周一至周五晚10点至次日凌晨7点全单7.5折,周六、周日、节假日公休假期晚10点至次日凌晨7点全单8.8折。
此前海底捞对大学生的优惠是6.9折,时间段有两个,下午3点至5点;晚10点至次日凌晨8点,周一至周日通用。
新方案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暴击。调整之后的优惠方案只保留了午夜场,大学生一般都在郊区而且有10点门禁,玩得动午夜场的大学生毕竟只占少数;海底捞相当于把九成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海底捞玩不起了?可是海底捞又时常霸气侧漏,海底捞是餐饮业少数营收超百亿的企业,而关于海底捞店长月薪12万的消息刚下热搜......员工和消费者的“差别”对待,海底捞究竟在打什么牌?
“双标”背后如果说海底捞是火锅里口味最好的,可能会引来质疑,但是要说服务业里火锅做的最棒的,没人会否认。
火锅在餐饮界中属于门槛比较低的生意,不需要依赖大厨就能入门,只要能做到净菜,底料和蘸料的统一就可以扩张;特别是对于麻辣火锅来说,大多数消费者分不出口味的差别,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就是抓住了这一“痛点”,靠着实现服务的差异化一路打开了品牌知名度。
海底捞的帮忙拎包,美甲,擦鞋等一系列服务可谓“名扬天下”,一家店的服务质量容易保障,在规模化下保证服务才能走的更远,海底捞依靠的是店长激励制度。
海底捞对店长的激励方式分为两部分,一是薪酬和餐厅的盈利能力挂钩,二是刺激店长发展能开店的徒子徒孙,店长可以从徒弟的餐厅中获得比运营自己餐厅更高的利润,通过这种利益绑定,确保师父把经验传授给新员工,以此保证服务水平。
在海底捞的招股书中,餐厅的考核标准是消费者满意度和员工努力程度,而非门店财务指标,在张勇看来,财务表现很大程度上和选址有关。
而在服务的背后自然是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员工成本超过31亿元,占营收近30%,按照320家店,50299名员工来算,人均成本为6.2万元;和同行相比,呷哺呷哺员工总成本为8.33亿元,占应收22.7%,人均成本仅为3.9万元。
上市以后的海底捞扩张开始变速,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海底捞在全球范围内拥有593家门店,去年的招股书中门店仅为320家,也就是说一年内新开了273家。
海底捞扩张靠两大因素驱动,一是店长储备数量和培养的速度,背后驱动的则是高企的人力成本;二是供应链自营,去年上市的海底捞只是门店,其实海底捞走的是重资产运营,比如颐海国际是海底捞旗下专营火锅底料的供应商,已经于去年上市,此外海底捞还成立了专做供应链的蜀海国际负责配送服务,在上市之前还是非常耗费成本的。
扩张隐忧海底捞的扩店未有减缓之势,每次扩张背后也带来了更多的成本压力;但唯有保持高速开店,才能支撑海底捞在资本市场的持续想象空间。
实际上海底捞也确实通过开店实现业绩的高速增长,根据财报,上半年海底捞的餐厅收入达到113.31亿元,同比增长58.4%。不过,海底捞在2018年的翻台率为平均每天5.0次,而在2019年上半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4.5。
从外部市场来看,火锅的赛道正变得拥挤。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面向中高端市场,主打清淡的猪肚鸡、椰子鸡的连锁企业,如捞王、椰庭椰子鸡等正在扩张,会分流原本选择海底捞的客群。
最大的风险还是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根据美团点评的调查,2017年麻辣首次被挤下最喜爱口味的榜首,更多消费者偏向“鲜”的口味。
扩张下的海底捞,面对翻台率下降的压力,减少优惠力度或是今后提高客单价都不令人意外;只是如今败了大学生好感,也可能会因此错失未来的消费群体。
更大的风险在于,一路扩张之后,消费者的口味可能变了。
网络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