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商纣王,在很多人的眼里,他就是昏庸无能,残暴的君王。其实历史上商纣王,并非史书记载的那么不堪。
暂且抛开别的不说,就从牧野之战这个事来讲,并非是商纣王的无能而导致失败的。那么,究竟是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武王伐纣
周国在季历,姬昌(周文王)的治理下,不断开疆扩土,国力强盛,蒸蒸日上。虽然在父辈的努力下,周国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商朝是盘踞在中原数百年的大国。因此,武王伐纣不敢轻敌,联合了八个国家伐纣。
武王率伐商联军到达牧野后,纣王也从朝歌城,亲率商朝大军来到牧野。在双方兵力上,史书上众说纷纭,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伐纣联军是多于商军的。
两边的人都嘶喊着,大战一触即发。伐商联盟军长途跋涉,而商军以逸待劳,按道理来讲,商军是占有优势的,况且商朝也是盘踞在中原数百年的大国,实力自然不容小觑。
但是,商军为什么会败于伐商联军呢?难道真的是因为纣王的无能吗?
很多古书都记载了,商军毫无战斗意志,甚至”期盼“武王来攻打。当武王指挥大军对商朝猛攻时,商军士卒都调转武器进攻纣王,为周人做内应去了。
那么,商军为什么会纷纷调转枪口进攻纣王呢?
在古代,人们的说法就是:纣王残暴,所以商兵更期望周人来”解救他们“。到了20世纪,史学界流行这种说法:商军主力停留在东夷地区,在镇压东夷人,或者是由于商军讨伐东夷损失惨重,兵力不足,因此把奴隶和俘虏武装起来,对抗周联盟军。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临时把这些奴隶和俘虏组织起来,与伐纣联军对抗,这些人也不可能是商军主力。商军主力肯定在阵后压着。
说到这里,商军大规模倒戈的原因就很明显了。
由于商纣王在用人方面的改革,选贤任能,重用有才能的平民,这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所以导致了微启子和胶鬲等商朝贵族,为了自身利益而通敌叛国。
古代打仗的时候,出现小规模的投降很正常,但是,像牧野之战这样大规模的倒戈,肯定是有人精心策划的。
微子启是纣王的庶兄,他应该不满意自己作为兄长,却不能够继承王位。所以才暗通周人来杀掉纣王,自己取而代之。
从周人曾经许诺他世代奉守商朝祭祀,用天子之乐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微子启的野心了。
不得不承认,伐商联盟军实力的强大。但是,如果没有商朝贵族为联盟军做内应,牧野之战并不一定是商纣王兵败。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牧野之战纣王兵败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改革太操之过急,导致商朝贵族通敌叛国,进而使商军败于周联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