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南京条约》的三个官员:两个是皇族,他们是何结局?

乾坤见史 2025-02-18 18:25:04

1842年8月29日,清朝有三位官员登上了停在下关江面(南京)的英国“皋华丽”号军舰。为啥?原来,清朝要在这儿被迫跟英国签那个特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三个人就是清朝的代表。他们是头一批在卖国条约上签字的官员,可好像没多少人注意到他们。那这三人都是谁?他们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

一、耆英。

三个官员里,耆英年纪最小,可地位和官职却是最高的。耆英来自满洲正蓝旗,是多罗勇壮贝勒穆尔哈齐的六世孙。穆尔哈齐可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二弟,在后金创建的时候立了好多战功,属于开国元勋。耆英他爸叫禄康,乾隆的时候当侍郎,嘉庆的时候都做到东阁大学士了。耆英虽然是远支宗室,但他家可老显赫了。

耆英的仕途那是相当顺遂,步军统领、内大臣、工部、户部尚书等职位他都干过。1842年的时候,清军在浙江吃了败仗,耆英就被派作钦差大臣,受命去跟英军议和。《南京条约》签完,耆英就当上了两广总督,接着负责跟外国打交道的事儿,再后来进了朝廷,做了文渊阁大学士。咸丰帝登基之后,有一阵儿把耆英给贬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耆英短暂地又出来做事,可最后还是被咸丰帝给赐死了。

二、伊里布

耆英姓爱新觉罗,伊里布也姓爱新觉罗。伊里布的七世祖是努尔哈赤的五弟巴雅喇。伊里布比耆英大15岁,可他辈分比耆英低。但伊里布比耆英有才华学问,他没靠宗室身份去当官,是通过科举考上去的。伊里布在地方当过通判、知州、知府,后来又升为道台、布政使、巡抚,他人很谦和,清廉的名声相当不错。

1838年的时候,伊里布被给了协办大学士这个头衔,还接着当云贵总督。可到了第二年,他的命数就变了,被调到江南去做两江总督了。伊里布这人软弱又没本事,道光帝就训斥他了,还把他的官职给撤了。1842年,伊里布以乍浦副都统的身份去议和,他家的家丁张喜可起了“大”作用。同一年,伊里布被调到广东,可当地的问题他解决不了,第二年就病死了。

三、牛鉴

牛鉴是甘肃凉州人,1814年的时候考中了进士,成绩挺好的,二甲第四名。牛鉴一开始在京城当官,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了编修,又升为御史、给事中。1831年,牛鉴到地方任职了,在云南粮储道、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这些岗位上都干过。1838年,牛鉴成了封疆大吏,做河南巡抚的时候,治理黄河水患,也算是有功劳的。

1841年的时候,两江总督裕谦自杀了,然后牛鉴就被调到两江任职。就在这个当口儿,英军朝着长江下游开始进攻了。牛鉴面对这种情况啥办法也没有,就变成主和派了,还参与签了《南京条约》。后来,牛鉴被追究责任,遭到了“褫职逮问”,但最后还是被赦免了,被命令到“河南中牟河工效力”。牛鉴在河南特别得民心,最后以二品顶戴的身份退休了,1858年生病去世了。

0 阅读:4
乾坤见史

乾坤见史

乾坤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