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山称帝,选择“大周”作为国号,史称“吴周”。这引发了不少人的疑惑:为何这个出身辽东、封地在云南的将领,最后决定以“周”为国号?
首先,从其家族背景来探讨。吴三桂的祖籍是江苏高邮,而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朝著名贤人季札。泰伯因让位而避居吴地,乃周太王之子,是周文王的兄长。吴国便是从这段历史中孕育而来。由此可见,吴三桂深谙其祖宗渊源,与周朝这一脉同宗同源,选择“周”作为国号,既有追寻其祖宗足迹之意,又暗示了自己寻求恢复周代正统的高远志向。吴三桂对周朝有如此深厚的认同,也不足为奇了。
再者,吴三桂的封地是云南,他选择以“周”作为国号,使这种选择更具战略意义。以地名为国号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历史上重要的地名都已经成为其他朝代的国号。在那个时代,如果吴三桂以封地命名,诸如“滇”、“夜郎”或“大理”作为国号,这些皆无法传达他想要塑造的正统和权威形象。与其说“滇”是一个地方,不如说“周”能立刻联想到周王朝的伟大历史,这为他的统治增加了很多政治上的合法性。
从政治与历史渊源上分析,吴三桂对这个选择的考虑也很周到。元朝国号的来历,如“大元”,就是取道《易经》。明朝则是取“大明终始”。而清朝的国号初称“岱清”,音译为“大清”,彰显了国运昌盛和平定天下的愿望。不同于前述朝代以新意定名,吴三桂复古地选择了“周”,显得别有意味。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之一,国祚绵延八百余年,吴三桂以“周”作为国号,大有借周朝的荣耀和坚韧之气,希图其自己国祚长久之意。
另外一个策略上的考虑是,他试图通过宣称正统来争取更大的支持。周朝的正统和历史地位无法撼动,而吴三桂以“周”为国号,也有借助古朝辉煌、标榜自己为正统继承人的用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强化历史上“周王”对周边的主导地位,吴三桂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凝聚人心,对抗当时的强大敌对势力清朝。
然而,任何选择都有其风险。对于一个新崛起的政权来说,尽管象征意义非凡,但实则如履薄冰。历史以“周”命名的朝代,例如北周、武周、后周等,都没有能够长命百岁,甚至北周和后周都国祚不满二十年。吴三桂触碰这个国号,运数似乎也没能逃过历史规律的摆布。登基仅过五个多月,吴三桂便病死了。国号刚起不到三年,就被清朝迅速平定,全国局势重归统一。
此外,吴三桂所处的历史现实也是他选择“周”作为国号的重要背景之一。吴三桂曾是明朝名将,在明朝覆灭后,他在清朝效力,被封为平西亲王,驻守云南一带。在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这场叛乱被称为“三藩之乱”。作为叛军首领,他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号来号召士气,凝聚他的力量,也可以说,选择“周”是他试图借助历史中大一统的意义来获得正义的外衣,争取更多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