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 年,华夏大地正被内忧外患的阴霾所笼罩。各地军阀割据混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孙中山先生在多次革命失败后,深刻认识到,若要实现革命的成功,必须拥有一支真正属于革命的武装力量。于是,这一年,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在广州黄埔岛创立了黄埔军校,这所学校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期望,被誉为 “国共两党的军事摇篮” 。
此时,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探索革命的道路,深知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性。1924 年 1 月,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毛泽东,这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以其卓越的见识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这次会议上,以共产党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他就此踏上了为黄埔军校招生的征程,肩负起了为革命培养新生力量的重任。
当时的中国,局势错综复杂。各地军阀视黄埔军校为眼中钉,生怕这所新兴的军事学校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因此对其招生工作百般阻挠。招考的第一期学生多采用秘密的招生方式。毛泽东时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兼文书科主任,全面负责黄埔军校上海地区考生的复试工作,成为了这场革命人才选拔行动的关键人物。

为了寻找那些怀揣着革命理想的青年,毛泽东日夜操劳。他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与各地党组织紧密联系,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那时的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黄埔军校找到最优秀的人才,为革命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共产党人何叔衡在湖南长沙负责办理军校第一期秘密招生事宜,他介绍赵自选、陈作为和郭一子等持函到上海见毛泽东。这些从湖南赶来的青年,满怀对革命的热忱,他们眼中的毛泽东,是指引他们前行的明灯。毛泽东亲切地接待了他们,详细地为他们介绍复试的注意事项,鼓励他们要认真准备,不要紧张。
在复试的考场上,毛泽东认真地审阅着每一份试卷,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他深知,这些青年将是革命的未来,他们的命运将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上海地区招收的黄埔一期学生有 100 多名,占当期学生总数的 20%。在这些学生中,后来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回忆起当时报考和遇到毛泽东的经过,感慨万千:“毛委员的鼓励,让我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他的话语,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 国民党军队海军司令桂永清、国民党名将黄维等,也都在回忆录中提到了那段难忘的经历。

还有后来成为国民党上将的胡宗南,当时也来报考,并顺利地通过了毛泽东的复试。但到广州进行总考试时,身高不足 1.6 米的胡宗南却因个子太矮而被考官拉了出来,并被告知:“你根本不是当兵的料!” 胡宗南一听,竟放声大哭起来。幸亏廖仲恺经过,才特批胡宗南参加考试。这个小插曲,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招生工作的严格和对人才的重视。
毛泽东在黄埔军校招生工作中的贡献,不仅仅是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他为这些学生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他与学生们交流时,总是充满激情地讲述着革命的理想和信念,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他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青年,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年后,1954 年 10 月 18 日,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高兴地回忆道:“我还曾经在上海为黄埔招过一期学生,地址是上海环龙路四十四号。” 黄埔军校建立时,大门口那副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 “革命者来” 的对联,正是毛泽东等革命先辈们崇高理想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担任黄埔军校招生办主任的这段经历,是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的重要篇章。他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为革命事业输送了新鲜血液,成为了那段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光辉记忆。那些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学生,带着毛泽东的期望和革命的火种,奔赴各地,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他们有的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有的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的精神,也让毛泽东的功绩铭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