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七十年代苏日油田设备直观感受与科技经济对观念冲击

郗虑说小说 2024-04-29 22:51:21
一、写完这篇文章题目后,直接回想起我年轻时在油田所见到和操作过的设备仪器。 进入七十年代,我离开了农场,走进了油田,眼界也开阔了。 随着对油田勘探开发机械设备的接触,也知道当时油田开发主要依靠当时在中苏友好时期留下的老旧设备和一些仿苏设备。苏联五十年代的老嘎斯车、老吊车、抽油机、大型往复泵、电机、发动机仍然是主要设备,当时国产设备主要是仿苏设备容易坏,而苏联的老设备在维修是能够用国产零件代替就代替,不能代替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其过程中遇到换配件问题,也是一个令人非常头疼的事。美国的东西很少见,只有被称为吉普的车,也有些年代了。 我当时从油田采油到地层注水,再到主要从事油井探测,所用的便携电子仪器,依然是苏联制造的电子管仪器,非常大,背在身上也非常重。这与苏联的其他设备一样,被工人师傅用四个字概括:傻大笨粗。当时用以地层注水的一台苏联制造的大型往复泵十几米长,但功率却非常低。 七十年代中期中美接触,各种国际关系有所缓和后,日本紧跟其后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随后油田开始有了从日本进口的各种机械设备。日本的这些机械设备,工人师傅称其小巧玲珑耐整钢硬,汽车引擎等驱动设备力道,就是不太适合戈壁沙漠的颠簸,一点小毛病无法维修,拆不了装不上扔了可惜。 由于我当时用的依然是苏联制造的电子管仪器,记录用的红墨水需要加酒精和甘油。电子管和其它元件容易坏,必须经常拆开,修修焊焊,也就爱上了电器修理。工人师傅的收音机坏了就让我鼓捣折腾,附近牧民的扩音机也拿来让我修理。 维修时,发现国产晶体管电路故障,往往是电路板管脚虚焊脱焊,晶体管发热导致击穿。 随着对外交往扩大,日本的民用晶体管设备进入中国。当我把日本的晶体管收音机录音机打开看看后,一些长方形的电子元件出现在我的眼前。于是我把我七十年代初就买的《晶体管与集成电路》这本当时由电子工业部翻译出版的书打开一看,立即明白了这些元件就是集成电路。也知道了我们自己当时生产的三极管二极管与人家的各种电子元器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从电子元件到电路布局到制造工艺,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通过更多的阅读和了解,知道了早在六十年代中期,我们的基础工业也相当完整,我们的科技人员已经开始对集成电路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制造工艺技术,和材料工艺跟不上趟,制造不出来,让科技人员的心血白白浪费。 改革开放后,我的视野越来越大,随着以后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我总是有一种感觉,感到我们的机械工艺制造与材料工程技术方面,还是与国外的许多高科技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 我们制造的电器设备,无线电器材直接引进引用国外的先进电子元件越来越多,许多国产元件依然停留在模仿与仿制阶段,谈不上是原创。直到现在,我们在这方面,在科技制造方面,能够直接产生工程与技术效益的应用真正创新依然非常非常少。 显然,这就让我思考到一个问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就能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差距,而不至于陷入盲目乐观中。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逻辑悖论,你不引进,觉得自己还可以,什么都比别人的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满足感,往往会让我们止步不前。 一旦引进才发现自己的落后,就会大量用人家的东西创新思路就少了。 但如果不引进,不跟随先进技术打开思路,不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形成自己的独立创新能力,可能就陷入在莫比乌斯环里永远重复。这就需要我们在引进新技术中打开思路,在必要的跟随中,闯出一条科技研究与在科技经济发展中,科技与生产力发展相结合,能够形成工业制造的科研成果的新路径,让科研不再停留在科研人员的设想和绘图中。
0 阅读:0

郗虑说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