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年,唐朝使者陈大德出使高句丽,见到了令人吃惊的一幕。沿途百姓面黄肌瘦,目光呆滞,当他们看见陈大德所穿的中原服饰后,纷纷跪拜,眼神中充满了希望。
经过询问,陈大德了解到,这批人根本不是高句丽人,而是中原人。当年隋朝与高句丽交战,这些人不幸被俘,后来沦为了奴隶,在高句丽贵族的压迫下,暗无天日。
陈大德回朝后向李世民如实禀报了此事,得知子民受辱,李世民龙颜大怒,当即决定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
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
一、国力强盛,挫败中原如果你问韩国人:“你们的祖先是哪里人?”可能很多韩国人都会挺直腰板,大声说出三个字:“高句丽!”不得不佩服,向来秉承“拿来主义”的韩国人,在认祖这件事上也是如此。
汉朝时期,扶余人朱蒙建立了高句丽政权,后来又融合了汉族、鲜卑族、马韩族等等,是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政权。
高句丽政权初期,势力在辽东一带,随着国力的提高,逐渐向朝鲜半岛扩张,所以高句丽人并非是韩国人的祖先。韩国人真正的祖先当年被高句丽人按在地上摩擦,韩国人认征服者为祖,也侧面反应出了高句丽的强大。
如果一个国家的周围出现了一个强邻,无论这个强邻是否好战,潜在的威胁已经形成。更为糟糕的是,高句丽并不是一个友善的邻国。
建国以后,高句丽与中原的摩擦一直在持续,双方始终剑拔弩张,东汉末年的曹魏政权,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都曾与高句丽交过手。
高句丽抓住了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这段黄金时间,大肆发展军力,逐渐成为了东北亚一霸,由于当时中原并没有形成统一政权,战火不断,所以一直都对高句丽无可奈何。
隋朝初年,高句丽开始虎视中原,不断向辽西扩张,因此与隋朝之间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剿灭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陈朝之后,调集水陆两军30万征讨高句丽。
隋朝大军旌旗招展,来势汹汹,直逼高句丽首都平壤。但由于赶上了雨水季节,道路泥泞,对粮草补给造成了很大障碍,再加上军中爆发瘟疫,士兵精神疲惫,毫无斗志。隋朝水军同样历经坎坷,抵达辽河一带时遭遇大风侵袭,战船损失过半。
正当隋朝大军在辽河休整时,高句丽使节赶到,自称“辽东粪土之臣”,隋文帝随即班师回朝。隋朝虽未直接与高句丽交战,但此行依然损失惨重,好在从此之后隋朝多了高句丽这一藩属国。
高句丽虽说表面答应附属于隋朝,但始终未行君臣之礼。612年,隋炀帝杨广发布诏书:“高丽小丑,迷昏不恭......拒绝王人,无事君之心。”随即御驾亲征,誓要与高句丽一决高下。
高句丽据城而守,双方展开了漫长的消耗战,隋军损失惨重,但始终未能取得战场主动权。四次东征榨干了隋朝的国库,地方官员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
随着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呈野火燎原之势,一举将隋朝这个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吞并,高句丽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然而,随着隋帝国的覆灭,那些被俘的隋军宛如被羊群抛弃的绵羊,任人宰割。等待他们的将是无穷无尽的折磨。
二、嗜血的高句丽人虽说高句丽人和汉人一样,也属于是农耕民族,但这个国家的人始终保留着嗜血的本性,这从他们对待隋军战俘的手段就能看出。
剥皮抽筋是高句丽人的常规操作,他们会在人皮里塞入稻草,然后摆在路边供人观赏。有些战俘还会被顺着嘴灌进熔化的贴水,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据《汉书》记载,王莽篡夺皇位后曾对自己曾经的政敌痛下杀手,刘信、翟义、赵明等人被灭族。王莽将这些人的尸骨堆成山,据说“方六丈,高六尺”。
王莽把尸山称之为“京观”,“京观”的顶部插上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反虏逆贼鲸鲵”,以此来警示其他人“休要与我作对”。
高句丽人将这一手段学了过去,他们也将隋朝士兵的尸骨堆砌成山,借此耀武扬威。“京观”让人不寒而栗,它让许多隋军俘虏丧失了反抗的意志。“京观”不仅能够起到威慑的作用,它更是中原人的耻辱。
唐朝初期,周边势力尚未平息,唐朝曾短暂与高句丽交好,以换取东北边境的安定。高句丽也在与隋朝的战争中元气大伤,急需恢复国力,所以两国关系总体上趋于平稳。
但是,“京观”始终不能被中原人所容忍,李世民曾颁布了《收敛征辽士卒诏》,要求高句丽清除“京观”,并将隋朝士兵的尸骨运回大唐安葬。高句丽不想树立强敌,所以只好照做。
为了满足国内的劳动力,高句丽人将隋军战俘培养成奴隶,任由督工责骂殴打。并且这种苦难并不会在这一代结束。
“游女”是指高句丽地位比较卑贱的女子,这些女子要么是族人犯罪被牵连,要么被原来的丈夫抛弃,总之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一部分。
隋军战俘会被逼着与“游女”进行交配,生下来的孩子,如果是女孩,那么命运和母亲一样,甚至刚一出生就被处死。如果是男孩,他将会和父亲一样成为奴隶。以此罔替,所有带有中原基因的人都将成为高句丽这个国家运作的燃料。
所以当他们看到穿着唐装的陈大德时,会显得无比激动。但是他们的回国之路并不容易,唐朝曾多次派使节与高句丽交涉,请求交还中原战俘,都一直都被拒绝。
敬酒不吃吃罚酒,高句丽人终将为他们的傲慢付出代价......
三、高句丽的覆灭李世民登基后,对唐朝的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减轻农民赋税,削弱贵族权利,鼓励工商业发展。这使得唐朝的综合国力空前雄厚,周边国家纷纷对大唐俯首称臣,当然也包括高句丽。
但是高句丽的野心始终存在,想要在东北亚建立一个与唐朝抗衡的政权。于是高句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政治手段,联合百济不断对新罗的领土进行蚕食。当时新罗是唐朝的藩属国,所以大唐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643年,新罗派使者造访长安,使者向李世民哭诉:“百济倚仗有高句丽的支持,已经夺取了新罗40多座城池。而且新罗与大唐联系的通道正面临被高句丽封锁。”
李世民随即下诏书,命令高句丽停止对新罗用兵,并交还原本属于新罗的40座城池。高句丽对李世民的诏书置若罔闻,非但没有归还新罗城池,还暗中派使者前往了漠北,教唆薛延陀汗国起兵造反,与高句丽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大唐。
其实早在陈大德从高句丽归国之后,李世民就考虑过对高句丽用兵,从而拯救那些被奴役的子民。但由于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李世民一直在隐忍。
如今的大唐兵强马壮,早已没有了后顾之忧,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公元644年,李世民御驾亲征,率十万大军征讨高句丽和百济。
这次出征与隋朝时期不同,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李世民自身的军事能力要强于杨广,并且唐朝国力强盛,兵员素质远超高句丽。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出征赢得了百姓们的支持。许多中原百姓的前辈都在隋高战争中阵亡,他们与高句丽人有着血海深仇。
唐军所到之处,百姓们夹道欢迎,有些百姓甚至主动加入了唐军,并表示:“不求陛下封赏,唯愿效死辽东。”这些中途加入的农民军不乏能征善战之辈,比如后来威震四方的薛仁贵。
天兵所到,高句丽士兵无不望风而逃,一向谨慎的长孙无忌在向李世民汇报战果时都说:“每当我们的士兵听说高句丽人来了,各个斗志昂扬,摩拳擦掌,我军有这等士气,必将大获全胜。”
结局果然不出所料,李世民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辽东地区,并歼灭敌军四万余人,七万多汉人奴隶被解救。
这次战争虽说并未将高句丽至于死地,但从此之后,“东北亚小霸王”一蹶不振。唐朝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唐高宗时期,当时的高句丽已经是内忧外患,除了要抵御大唐的进攻,还要抵御边境少数民族的袭扰。
尽管后来日本、百济派兵来源,但均被唐军击败。668年,薛仁贵大破高句丽军,扶余40与城望风而降。随后各路唐军顺利会师,兵锋直指高句丽首都平壤。
高句丽被灭后,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镇守此处,从此唐朝取得了辽东及朝鲜半岛的实际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