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一个夏日,一份特别的文件摆在了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文件中记录着一名烈士的遗孤,这个孩子在父亲牺牲后,与母亲失散三十多年,现如今却在一座南方小城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
这位烈士的名字郑德,早已载入党史。他是革命时期的地下工作者,曾在新疆航空队培养人才,最终在狱中被国民党秘密杀害。郑德的遗孤是谁?这些年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早年生活与革命的选择郑德出生在上海一个极具声望的大家族,家中财力雄厚,生活条件优渥。家中府邸宽敞,佣人众多,从小他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懂得待人接物。然而,郑德并未因此沉迷于安逸的生活。他关注社会问题,思索国家前途,对于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列强侵略,他显得格外敏感。
他亲眼看到街头的穷人因饥饿颤抖,也听到码头工人因过度劳累而发出的粗重喘息。这些场景,让他开始参加进步的读书会,听革命者的演讲,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大革命时期,郑德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他们一同组织集会、分发传单、宣传革命思想。家庭中得知他的行动后曾极力反对,郑德的父亲多次严厉责备他,并试图用家族的影响力阻止他的“荒唐”行为。但郑德没有因此退缩。
随着大革命的失败,郑德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革命活动变得愈发艰难。当时的环境险恶,许多同志或被捕或牺牲,但郑德并未因此消沉。他决定另辟蹊径,选择前往广东航空学校第五期学习飞行。广东航空学校的学习生活异常严格,每日的训练时间长达十余小时。从理论课程到实际飞行操作,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专注力。郑德以惊人的毅力和出色的表现迅速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1935年,郑德终于等来了与党组织的重新接触,他毫不犹豫地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全面爆发后,郑德接受组织安排,前往延安投身革命工作。在延安,他被分配到摩托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任教,负责教授技术类课程。
在这段时间里,郑德和黄杰因共同的革命理想走到了一起。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他们却用彼此的陪伴和支持抵抗了生活的冷清。在一个简陋的小屋中,他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没有华丽的服饰,也没有丰盛的酒席。不久后,他们的孩子郑庆飞出生了。
英勇牺牲与家庭的支持1938年,新疆军阀盛世才因与苏联合作的需要,与中国共产党展开短暂的合作,这一局势为党培养航空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借助这一时机,新疆地区成立了一支航空队,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操作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和支援的技术人员。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郑德以地下党员的身份参与了这支航空队的工作。他凭借在广东航空学校的专业背景和过硬的飞行技术,很快被任命为航空训练班的班长。
在这段时期,郑德的任务异常艰巨。他需要在极端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协调教学计划、培训课程以及技术指导。航空训练班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大多数人对航空知识毫无基础。
除了教学和技术工作,他还需要秘密开展党的组织活动。郑德利用空闲时间与其他地下党员沟通,协调人员工作,传递党的指示。为了掩饰自己的政治背景,他刻意避免与学员们谈论敏感话题,将自己的地下工作隐藏在日常的技术教学之中。郑德的努力不仅让训练班的学员快速成长,还让党的地下工作在航空队得以稳步推进。
然而,这样的努力并未持续太久。1940年9月,在一次执行任务的途中,郑德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中跟踪,并最终被捕。他的地下身份很快被识破,被押送至秘密监狱关押。在监狱中,郑德经历了极其残酷的刑讯和折磨。审讯者试图通过威逼利诱从他口中获取有关党的情报,尤其是与航空队相关的秘密。然而,郑德始终保持沉默,没有透露任何关于组织的信息。
郑德被关押的两年时间里,身体状况因长期酷刑和恶劣环境而逐渐恶化。然而,即使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通过狱中的有限途径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并试图将重要信息传递出去。
1942年7月,郑德被秘密处决。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仅有的力气写下一封遗书,留给远在延安的妻子黄杰。他在信中写道:“勤于革命,事业勿懈,则我虽死犹生。”
再遇延安,情深意切1945年春天,延安的柳树店和平医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徐向前因为长年的战斗和紧张的革命工作积劳成疾,被送到这里接受治疗。
黄杰在这段时间里出现在医院。她曾是武汉军校女生队的学员,多年前与徐向前有过师生之缘。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黄杰在战场和后方奔波多年,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她依然保持着干练的气质和整洁的仪表。医院里并没有专门的接待,她带着简单的物品走进了病房。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杰的探望频率变得越来越高。尽管两人并未刻意谈及感情,但黄杰的举动和陪伴让徐向前感受到一种少有的温暖。
经过一年的相处,徐向前和黄杰的感情逐渐变得深厚。1946年5月4日,他们决定正式结为夫妻。婚后,他们的日子依然忙碌。徐向前作为军队的高级指挥员,经常要奔波于各大战场之间,处理繁重的军务。而黄杰,则一如既往地承担着自己的革命任务,同时打理家庭。
在他们的婚姻中,孩子的到来无疑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意义。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徐小岩出生后,黄杰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同时并未放下她的革命工作。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个家庭终于迎来了更为安定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徐小涛也相继出生,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欢声笑语。
1972年,徐小岩考入清华大学,选择了当时相对冷门的计算机系。他在清华的日子里,勤奋刻苦,逐渐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崭露头角。毕业后,他又前往加拿大深造,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在国外,他接触到许多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后来投身于我国计算机事业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回国后,徐小岩进入第二炮兵某研究所工作,与团队成员共同承担起研制我国第一代汉字计算机的任务。经过几年艰辛的努力,他们终于从零起步,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汉字计算机。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徐小岩的事业也进入了更高的舞台。2005年7月,他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次年1月,调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晋升中将军衔。
郑庆飞的坚持与贡献郑庆飞的青少年时期充满了变故和磨砺。父亲郑德在他年幼时英勇牺牲,母亲黄杰因革命工作远离家乡,后来再婚,与他长期分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郑庆飞主要由郑家的大伯抚养长大。在香港的郑家,虽然远离父母,但他并未因此失去成长的机会。郑家家境殷实,重视教育,大伯对他的培养尤为用心。
在香港的成长经历也让郑庆飞接触到更为开放的商业环境。郑家在商界有一定的根基,大伯在经商中的果断决策和勤勉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1973年,郑庆飞与失散多年的母亲黄杰在周恩来的安排下重逢。在黄杰的讲述中,他了解到父亲为了祖国和人民付出的牺牲。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郑庆飞不愿安于已有的条件,而是选择踏上内地发展的道路。他首先将目光投向汕头,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充满潜力的市场。他通过早年在香港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迅速开展了一系列投资项目。在汕头,他投资建厂,从纺织到轻工业,再到出口贸易,他的每一步都紧贴市场需求,带动了当地多个产业的兴起。
郑庆飞的工厂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推动了当地工业化进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他注重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他经常深入车间,亲自了解工人的需求和生产情况,甚至在工厂建设初期亲自参与规划。他的企业很快成为汕头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为当地税收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9年10月31日下午,中国航空博物馆迎来了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这一天,天空清朗,秋意微凉,博物馆内庄严而热烈,庆祝中国空军建军70周年的活动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纪念场地中央摆放着一架架曾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经典飞机模型,展现着中国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郑庆飞及家族成员受邀参加这场重要的活动。当郑庆飞步入博物馆展厅时,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一架早期航空训练机模型前。这架飞机的设计样式与父亲郑德当年在新疆航空队参与训练时的设备极为相似。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革命先辈,奠定了今天强大空军的基础。
参考资料:
祭奠人民航空先驱郑德烈士仪式举行
仗剑吟风
向革命先驱和人民英雄致敬,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用行动捍卫来之不易的人民政权!
柳剑
考入清华?保送的吧?
老何 回复 01-16 13:33
工农兵学员采取推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