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得《老子》中的一个“明”字,即是“明道”

问道化鸣 2025-02-12 18:26:48

《老子》中,“明”字出现十多处,有的是口语中“明白”;有的是智谋伪诈之意,与“愚(朴)”相对;有的则指代真常妙道。其义虽各不相同,但“知常曰明”,所谓明道,就看你如何理解这个“明”字了。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明白大道的人反而看起来很愚钝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出自传本第10章,意谓智包天地,无迷无惑,而不自以为有知而炫耀。

严遵说:自然之道,常与物反。老子跟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越是有财富的人越是不显摆,越是有德行的人越是看起来很愚朴。

老子学说不是明哲保身的传统修身文化,因此,不能把“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以及“深藏若虚”理解为枪打出头鸟的世俗文化。

“知常明也”:知晓大道真常妙性的人,才算明道者

“知常明也”在16章和55章两次提到,虽然两次“常”所指代的内容不同,但都是“道”的真常妙性。

老子在16章说:“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简言之就是:归根复命的状态就是万物的性命之常,知道了这个“恒常”就叫做明白。

那么,这个性命之常指的是什么呢?即道对于万物一视同仁,无所偏私,不会产生阴阳、冷热、尊卑、高下的分别,所以说知道了道的这一属性,也就明道了。

与16章的“复命常也,知常明也”表达略有不同,55章的表达是“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区别在于一个是“复命常也”,一个是“知和曰常”,最终的结果都是“知常曰明”。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归根复命”跟“柔弱和气”同样是真常妙道的属性,都可称之为“常”,即王弼所理解的“物以和为常”,“不偏不彰,不皦不昧,不温不凉,此常也。无形不可得而见,故曰‘知常曰明’也。”

“不自见也,故明”:不以自见而否定他见才叫“明道”

“不自见也,故明”与“自见者不明”分别出自22章和24章,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一己之见多为偏见,一偏之见既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也容易引发纷争,故圣人不自见。

《管子》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跟老子表达的思想一致,自见就意味着炫耀智识,彰显德能。能不自见,则所见无不察。

“是谓袭明”,使人物各得其所才叫因袭光明大道

“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这句话出自27章,圣人对人对物能一视同仁,“辅万物之自然”而“弗为始”、不为主,不以一己偏好而“尚贤”,不以一己之欲而“贵难得之货”、“见可欲”,而能使民八仙过海,各施其长,各得其所,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

人,各得其所;物,各尽其用,则民不争、不乱、不为盗,天下治也。

“袭明”,因袭光明大道。就是万物为一,不分贵贱高下,没有阴阳内外,承认价值的多样性,不以好恶而分割世界的多样性而实行一刀切。如此,则合乎道矣。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识人叫有智,自我省察才叫“明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33章,两者对举,形成正反对比。那么,何谓之“智”?何谓之“明”呢?

老子对此多有论述,既然“智”与“明”相对而出,那么就意味着“去彼取此”,即:反对“知人者智”,这是老子贯穿全篇的观点,因为“智慧出,有大伪”,“以智治国,国之贼”。所以主张“弃智”,并且要杜绝与“知人”有关的算计和图谋,发扬由“自知”而产生的“明”。

所谓“明”就是“昭昭”“察察”,察贤愚、辨是非,锱铢必较;计长短,了恩怨,睚眦必报。这些都是“智”的表现。有此“智”者,工于心计,精于琢磨人。

而真正明道者,“我独若昏呵”,“我独闷闷呵”,一点也不“智”。

老子跟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去子之恭骄与智能,则近之矣”。

在老子看来,“聪明”算计会带来祸患,丢掉“智能”则能近乎道。所以,这里的“明”是大道朗照,内外光明,不凝于物。

但“自知者明”与谚语中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不可同日而语。各类百科均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源于《道德经》,其实这个俗语跟“明道”不沾边。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是谓微明”:能小中见大才叫“明道”

这句话出自36章,老子说:事物将要收敛之前,肯定张扬过;将要衰微之前,肯定强盛过;将要废弃之前,肯定兴旺过;将要丧失的,肯定得到过。这就是知微见著。

这是人人可得而验之的基本而确切的生活经验,无须那些故作高深的所谓“证悟”,老子说这种从“未兆”中发现端倪的,就叫“微明”——见微知著的“明”。

这一章通过“将欲翕之必固张之”等,论述事物走向败落之前一定曾经柔弱富有生命活力,一旦强横张扬,则意味走向衰败,强调的是防微杜渐。明道者知晓这个道理,能在“未兆”时“为之”,这就是“为之于其未有”,是“无为”的重要方面。

“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颣”:知道“道与物反”才叫“明道”

“明道若昧”等出自41章。帛书写作“弗+目”,看不清之意,与“昧”同义。但大道光明朗照,为何说它“若昧”呢?因为大道“与物反矣”,它“光而不耀”,故云“明道若昧”;又说“反者道之动”,故“进道若退”,因为“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所以“夷道若纇”。

合道者,皆反俗。所以,“明道若昧”意味着为道者“和光同尘”于百姓之间,外虽“被褐”,内则“怀玉”,不炫其光芒,不生其欲心,自然而然,与物为一,是谓“明道”。

“见小曰明”,隐微之间有洞见才叫“明道”

“见小曰明”出自52章,其义与“微明”大同小异。小,幽也,微也,隐匿也,未兆之机也,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能发见隐微,昭然独见,并“为大于其细”,小处着手,“为之于其未有”,从而除患于未然,是谓“明道”。

本章中还有一个“用其光,复归其明”:以大道之光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使动用法的“明”是智诈

这句话出自65章,“明民”与“愚之”相对,显然,这里的“明”就是多智伪诈,“愚”则为“我愚人之心也哉”的“愚”,即“见素抱朴”,守真无知的“愚朴”。

为道者“无为”,“辅百姓之自然”使其自化,自由发展,自主创造,而不主宰、不控制,所以“其政闷闷”,“下知有之”而已。正因为此,而能“其民淳淳”,由此“则无不治”。所以说:“以智治邦,邦之贼;以不智治邦,国之德。”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其中的“愚”就是“无知”,但不是当下语境下的愚昧和“无知”,而是没有智谋术。



0 阅读:0
问道化鸣

问道化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