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一个仅六岁的孩子——爱新觉罗·载淳被立为皇帝,即为同治帝。然而,同治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无奈,他在位仅十三年便草草去世,年仅19岁。
所谓同治中兴,是皇帝即将亲政的时间节点,内有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的扶持,外有大臣的辅佐,这一幕本该成为一段和谐的景象。然而权力的运作总是往往不按常理出牌。慈禧在权力斗争中迅速压倒了奕䜣和慈安,逐渐形成了“一家独断”的局面。同治皇帝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成长,母子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
同治帝的一生不仅仅是在政治斗争中度过,他的私生活同样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传闻他为了逃避母亲的掌控而在宫外频频狎妓,这些举动无疑为他日后的死亡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野史盛传同治因感染梅毒而亡,尽管这种说法吸引了大量民间关注和猜测,但它的真实性一直存疑。
官方记载中,同治帝的死亡原因则较为简单。《翁同龢日记》详细记录了同治的病情发展,描述他患上痘病,即天花。具体来说,1874年的十月份,皇帝突然身体不适,经过御医的诊断确定为天花,而不久后的十二月初五,同治帝便崩于养心殿。因此,较多学者支持天花致死的说法。
然而,民间对这一说法始终抱有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以同治帝高贵的身份,不应该如此容易死于痘病。于是,皇帝在外狎妓染上梅毒的传闻开始发酵。著名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也多次提到同治帝死于梅毒,这不仅为大家津津乐道,也促使更多人相信这个版本。
慈禧太后严苛的治世风格使同治从小生活在高压环境中,以致于他一生追求自由。而权力的丧失感和母子间的矛盾使得同治多次背离母亲的意愿,此间的敌对情绪影响了他的生活方式、政治决策也影响了他最终几年的健康状况。慈禧在他选妃时也处处干涉,终致于两人的关系更加疏远。同治选中阿鲁特氏为妃,却蒙受慈禧的不满,间接加速了他命运的改变。
尽管如此,学术界近年来利用清宫档案《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提供的数据重新检验了同治帝的病情,分析表明,同治皇帝的病程符合天花的典型特征。病程从初期的天花发展到痘后痈毒,再到最后的走马牙疮,最终毒热内陷导致死亡的结论,与《翁同龢日记》的记载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