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脑路这么清奇?既然民为贵,为何劳力者成被“治”一方?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08-20 11:59:25

郑重声明:本人所有行文提及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轩辕黄帝继位的上古时期开始计时,至封建最后一任王朝——清朝宣统帝退位为止的1912年,历时长达4600年。

本人之所以要将中华古代文明和中华现代文明做严格区分,一方面采纳了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现西湖大学终身教授张卜天的说法:近代科学全方位重构了中华文明,致使中华文明的走向发生了根本改变。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华古代文明基本都是由统治者定下方向,力主为统治者“排忧解难”的中华圣贤所主导,导致中华文明严重脱离实际,“长期不结果实”,步入到了原地大回转的停滞阶段。

中华圣贤:捧得越高,越严重脱离实际

由以上梳理可知:4600年来中华文明举步维艰、长期不结果实,主要原因源于二点:发展发现被统治者扼杀;中华圣贤摇旗呐喊、广设文榜和礼仪规定。

站在现代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推导为思维模式的辩证观点,中华圣贤主张的那一套非常没有逻辑性,不是倡导安贫乐道、思想单纯,就是缅怀尧舜当政的上古极乐世界,致使历代读书人负面情绪太大,沉湎于想象世界中不能自拔。

而且,通过对中华圣贤主张的学说进行深刻分析可以发现:中华圣贤主张的学说严重脱离实际,而且大有被统治阶级捧得越高,就越脱离实际。

以被后世尊为“圣人”,戴上了“万世师表”的孔子为例。虽然孔子文采好,所言之事又多是人性,触发了无数国人想象的思维,也不管对不对,对孔子提出的人人守礼仪、人人无私心的世界进行无限脑补,深度认可孔子的一言一行,认为他说什么都是对的。

即便存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上智下愚不移”这样“民”设崩塌的话,这些粉丝也都设身处地为孔子辩解,指出孔子这两句话适用的真实语境。

孔子的学说能不能用,被历代国君驱逐就已经说明了问题。而且,孔子严厉斥责请学于稼和圃的樊迟为没有出息的小人,就可以看出:他根本就不懂老百姓需要什么,严重脱离实际。

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认为老百姓喜欢的是主子有礼、有义、有信,这完全是站在自己角度意淫出来的观点。

难怪老百姓得知他来了,回怼: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好意思当老师?真是怼得好啊。老百姓需要什么都不知道,他的“民本位”又有几分靠谱呢?列国国君驱逐他,说明非常清醒。

至于孔子的接班人孟子也是一样,虽然被列国国君捧得很高,享受到了很多礼遇,也收获了丰厚的钱财,但被母亲主导了大脑的孟子同样犯了不切实际的毛病:

两军交战时,孟子认为“仁义”是取胜关键,只要自己竖起这杆仁义大旗,就能“垯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真是痴人说梦。孟子虽然备受礼遇,但政治主张同样不被采纳,也表明国君都不是好忽悠的。

脱离实际严重后果:脑路清奇:既然民为贵,劳力者为何沦为被“治”一方?

站在现代科学角度进行较真的话,中华圣贤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脱离实际,而是逻辑不通。以孟子为例,他的脑回路实在清奇,既然提倡“民为贵”,却又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前后完全矛盾。

众所周知,孟子对儒家的一大贡献便是提倡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将传统儒学中若隐若现的民本位思想进行了升华,从而摘得了“民”字大招牌,这也为儒家被统治者采纳提供了坚实基础。

也正是因为孟子这一句“民为贵”,第一次罕见地将“民”置于了第一的位置,便给了后世一个错觉:儒家就是“为民作主”,就是老百姓的代言人。

但随后,孟子又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观点,嗖的一下又将老百姓置于了比动嘴不动手的人还低一等的存在,而且还处于被人“治”的对象,这悬殊的地位差异,何来的民为贵啊?

而且从他反驳农家许行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坚决反对农家主张的君民并耕而食,以及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的观点。大讲特讲“物之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合理性”。何来的民为贵呢?

所以说,中华圣贤脑回路就是这么清奇:既然民为贵,劳力者却又成为被“治”一方。宁可相信母猪能上树,也千万别相信中华圣贤那张会忽悠的嘴。

0 阅读:3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简介:用科学的视野,欣赏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