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从一品,左都御史与工部尚书哪一个地位高?同样是正三品,大理寺卿与太常寺卿哪个地位更高?同样是正四品,道员与通政司副使哪个地位更高?
◑ 九品十八级之外的差异
明清两朝,文武各官的等级划分是分为九品十八级,这是官制中的基本分类。然而,如果我们对官员的细微差别进行更加细致的刻画,就能够发现以下几种非官定性质的差异。首先是大臣和普通官员的区分。在《清会典》、《清史稿·职官志》以及其他官方文献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三品以上大臣”、“三品以上文武大臣”、“一品大臣”等称谓。
从这些说法可以明确,无论是哪种称谓,都把“大臣”的门槛设定为“三品”这个等级。也就是说,正四品以下的文武官员,都不被列入大臣的行列中。
作为最高等级的大臣,他们在政治地位上是最高的。在京的大臣们都是各部门中的最高长官,包括内阁、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大理寺等重要部门,这些官员大多数是枢臣或者九卿。
其次,同样品级官员中还有大臣和非大臣之分。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三品和四品这两个等级。按照《清会典事例》的说法,有“大三品、小三品,大四品、小四品”的区分。以正三品为例,大致有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这些职位。
在这些职位中,左副都御使、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顺天府尹这五个被称为“大三品”,其他官员则被称为“小三品”。这种排序早在康熙时期就已经确立,吏部为此还制定了在京各衙门职官的《品级考》,并正式写入了《大清会典》。
之所以在品级之外还单独列出“大、小”两个概念,是有其原因的,主要是因为都察院、宗人府、通政司、大理寺、顺天府这五个衙门的岗位职责更为重要。相比于其他部门,他们具有更高的政治地位也是符合情理的。
那么,在政治待遇上,大三品和小三品有何不同呢?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根据晋升机制,凡是从二品、二品缺出的官员,都会被列入大三品的候选名单中。只有在大三品中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时,才能在小三品中挑选。这就好比现在,在同样是县级科级单位的情况下,财政局、教育局相比档案局、文联等单位的权重更大。在晋升的过程中,要害部门自然会享有优先权。因此,我们可以回答起初提出的疑问,即在同样是正三品的情况下,大理寺卿的地位要高于太常寺卿。
此外,还存在着同品级的京官和外官之分。清代官制的总原则是同品级的京官高于外官,同品级的文官高于武官(需要注意的是,各省督抚情况特殊,不在此例)。
举例来说,正三品的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的地位高于正三品的按察使;正四品的通政使副使、大理寺少卿的地位高于正四品的道员。
如何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呢?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在乾、嘉两朝的引见记录中,有许多道员晋升为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副使的情况。这也证明了在品级相同的情况下,京官的地位要高于外官。根据这个论证,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同样是正四品,通政司副使的地位要高于道员。
最后,同级别的官员中,有加衔的政治地位更高。这种情况很常见,以大学士为例,有些大学士会被授予太子太保、少保甚至更高级别的太保等衔职,而有些则没有这样的加衔。
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大学士原本的排名是按照殿阁为标准的,比如保和殿高于文华殿、武英殿。但是,如果武英殿的大学士获得了宫保衔,而文华殿的大学士没有加衔,那么排名就会前后颠倒。
对于大学士们来说,由于他们已经达到了人臣的最高地位,晋升的空间已经没有了,唯一的荣誉就是内阁中的先后顺序。然而,在大学士以下的各级官员中,情况就不一样了。有了加衔这样的待遇,在晋升的过程中就能够享受到优先考虑。比如被授予知府衔的道员,或者被授予按察使衔的道员,在吏部决定晋升时就会受到优先考虑。
◑ 六部尚书、左都御史排名及政治地位
现如今,关于“大九卿”的概念正逐渐被人们提及。这一词语指的是清代的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和大理寺的最高长官们,他们共计18人。这段历史背景中,六部居于优先位置,但六部尚书之间的排序则按照吏、户、礼、兵、刑、工的顺序进行,而不同后续的官职则包括左都御史、通政使和大理寺卿。
通政使和大理寺卿的级别为正三品,与尚书和左都御史的一品相比,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至于剩下的问题,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排名的争议尤为突出,特别是与工部尚书的差异。
在吏部例中,有明确的规定,即“侍郎和尚书的调动和晋升是根据六部的大小次序,以调任为升迁为标准”,“按照过去的规例,从工部调任兵、刑,再转到礼、户,最后转到吏部,侍郎可以晋升为总宪,尚书可以晋升为协办。”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无论是尚书还是侍郎,在晋升过程中必须按照程序进行。也就是从职务繁忙的部门调动到职务较简单的部门,例如工部侍郎的晋升必须按部就班地调任兵部、刑部,再转到礼部、户部。
根据规例,吏部左侍郎晋升后可以升任为左都御史(总宪),但通常不会直接提拔为工部尚书。而吏部尚书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调任其他五部担任尚书,而是转为协办大学士。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左都御史的地位略低于工部尚书。这也为我们的论点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
都察院是从一品衙门,但左副都御使的级别只为正三品,比六部侍郎低两级。在乾隆年间进行大修会典时,大臣们提出了要提升左副都御史的品级,与各部侍郎相同。
乾隆觉得,都察院的职责没有六部那么繁重,因此宣布“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仍著为正三品”。因此,左副都御史在正三品这一级别上,始终排在大三品的第一位。
以上所述只是正常情况下的排序,并非一成不变,当然也存在特殊情况。如果有任何疏漏之处,请各位留言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