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五天晴有啥讲究?老农口中的"怕晴天"藏着啥门道?
三月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今早出门还飘着细雨,这会儿太阳又冒出头来。我家院子的水泥地泛着水光,空气里飘着湿润的泥土味,这是典型的"回南天"。站在院子里,我望着刚冒花骨朵的桃树,盘算着周末该带孩子去哪看花。

手机里推送的赏花攻略一个接一个,朋友圈都在晒樱花盛开的照片。不过村里的张大爷昨天蹲在田埂上抽烟时念叨:"这节气,最怕二月十五放晴啊。"我掏出手机一查,明天可不就是农历二月十五?
说起这个日子,倒真有些讲究。往年这时候,村里老人总会聚在村口老槐树下闲聊。记得前年二月十五是个大晴天,六叔公望着刺眼的日头直摇头:"日头这么毒,怕是往后要旱。"果不其然,连着二十多天没见着雨星子,刚插的秧苗蔫头耷脑的。

老一辈人常把农历十五称作"望日",这天月亮最圆,本该是赏月的好时候。可二月十五在农谚里还有个特别的名字——"百花生日"。这时候桃李争艳,油菜花开得金灿灿的,按说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但奇怪的是,老人们总说"宁要二月十五雨,不要晴天晒谷地"。
前些天去农资店买种子,碰上隔壁村的王技术员。他说起这事直拍大腿:"去年我们村就是吃了这个亏。二月十五大太阳,后来整整一个月没下透雨,花生种下去都没出齐苗。"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当时田里的照片,地皮都干得裂口子。

这说法听着玄乎,细想却有道理。农技站的李技术员上周来做讲座时提过,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月中旬正是春耕关键期。此时若持续晴热,地表水分蒸发快,刚播种的作物容易"卡脖子"。去年我们村试种的早稻就是例子,二月底泡的田,三月中旬缺水,秧苗长得参差不齐。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村东头种大棚的老赵就不同意这说法:"我去年二月十五晒被子那天还晴着呢,后来清明前后不照样下了三场透雨?"他这话倒提醒我,农谚毕竟带着地域性。咱们这丘陵地带水系发达,和北方平原地带情况不同,或许影响没那么明显。

明天就是二月十五,我特意查了天气预报,说是有多云转阴。隔壁刘婶正在院子里晒梅干菜,听见我和媳妇讨论这事,插话道:"要我说,管它晴不晴,地里的排水沟得先清干净。春天这天气,谁知道会不会转头又下暴雨。"这话实在,农事终究要看天,但更得靠人勤快。
回家路上经过村小学,听见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忽然想起镇上农科所新装的智能灌溉系统,或许再过几年,这些老话会变成另一种味道。但眼下,看着田里忙着施肥的乡亲们,我还是把手机里的天气预报又看了一遍——明天要是真放晴,得提醒老爹把蓄水池检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