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有三大主力,为何120师实力最弱且名气不大,余脉又在何方

围讯资讯 2023-03-08 13:31:23

以贺龙为师长的第120师,这是八路军的三大主力师之一。建军之初,这支部队约有14000人。这个兵力略多于以刘伯承为师长的第129师,又少于以林彪为师长的第115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第120师留下一些队伍保卫后方,还有8000多人渡过黄河来到了山西战场。同时,第115师派出13000多人、第129师派出9000多人,相继来到了抗日前线。

120师主要干部合影

无论是总兵力还是东进抗日的兵力,三个师之间的差距并不是过于悬殊。论装备,三大主力都以轻武器为主,都急缺火炮和弹药。论人员配备,都以身经百战的老红军为骨干,还编入了一些北方籍的农村兵和小知识分子。然而,经历了最残酷的全面抗战以后,三个师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至于本文,我要重点介绍相对偏弱的八路军第120师。

1937年9月,贺龙率领第120师师部、第358旅、第359旅(欠第718团)和师部教导团,从陕西富平出发,渡过黄河来到了山西。第359旅第718团和师直属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等部队留在大后方,保卫陕甘宁边区。据统计,前者共有至少8000人,留守部队也不少于4000人。

120师的干部有不少残疾人

来到山西以后,贺龙率领主力挺进晋西北,王震率领第359旅来到了山西五台、平山。在此说明下,八路军第358旅的前身是红二军团,这是贺龙的老部队。第359旅的前身是红六军团,属于中央红军的偏师,这是萧克和王震的老部队。但是,萧克因为历史问题,加上和贺龙存在一些隔阂。所以,他离开了第120师,后来带着少数人去平西组建新部队。

在山西,第120师屡屡伏击或者进攻日军,先后取得了雁门关、王董堡、岢岚县城、偏关等战斗的胜利。因此,当地百姓抢着参加八路军。在这个背景下,全师由渡河之初的8000多人迅速发展到了2.5万人。第358旅由两个团扩编为三个团,第359旅由旅部和一个团也扩编为三个团。另外,第358旅第716团抽出了几百名老兵,被宋时轮带到了平西。

贺龙讲话

第716团团长宋时轮带走的这支队伍,其前身为陕北红军第28军,和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的渊源都不深。先是被扩编为八路军雁北支队,来到平西,接着挺进冀东,又重返平西,和邓华、高志远等人的队伍被合编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120师副师长萧克,他改任为挺进军司令员。这支队伍出了许多名将,例如:宋时轮、陈坊仁、黄光明、王季龙……

另外,第120师抽出了2000多人,由第358旅政委李井泉带队,开赴平绥铁路以北的大青山创建游击根据地。历经百战,这支部队终于在绥远境内站稳跟脚。再后来,有一些队伍被编入了第一野战军第八军和绥蒙军区,其代表人物为开国中将姚喆和开国大校王长江。令人痛惜的是,在1940年,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彭德大壮烈牺牲!

挺进大青山

1938年12月,贺龙率领第120师师部及第358旅第715团(欠第二营)、第716团、独立第一支队和师直属队一部挺进冀中。既是为了扩大自己,也是为了帮助兄弟部队巩固冀中根据地。客观来说,第120师在晋西北屡战屡胜,但是其自身的损失也不小。而且,晋西北土壤贫瘠,人烟稀少,根本养不活那么多部队,到冀中扩军算是我军的无奈之举吧。

在冀中,第120师抽出一些部队和地方武装合编,组建了独一旅和独二旅。前者由高士一担任旅长,朱辉照担任政委。后者由魏大光担任旅长,廖汉生担任副政委。留在晋西北的一些主力被合编为新358旅,由彭绍辉担任旅长,老358旅在冀中继续由张宗逊担任旅长。据统计,我军有6000多人来到冀中,离开冀中以前已经发展到了近20000人。

在冀中,第120师扩军迅猛,打了大小无数胜仗。尤其是在齐会战斗中,我军一次就歼灭了不少于700名日伪军,还缴获了200多支长短枪和几十挺机枪。但是,日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进犯陕北,阎锡山的部队又屡屡威胁我军。在这个新的背景下,于1940年,第120师的主力回到了晋西北。到了百团大战结束后,全师发展到了大约50000人。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

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一直在变:去晋西北和大青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去冀中招兵买马,扩大自己,同时帮助吕正操和孟庆山巩固冀中根据地—重返晋西北,保卫党中央,防范日军、晋绥军、中央军的进攻以及对陕甘宁边区的侵蚀。到了抗战后期,贺龙的队伍和八路军留守兵团被合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主要任务就是保卫党中央。

从1941年开始,全面抗战进入了严重困难时期。无论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的各部队,都面临了日伪军的屡次围剿还有严密经济封锁。相对来说,在华北,最穷的就是晋西北、大青山地区、平西山区……为了生存下去,我军进行精兵简政。此时,贺龙的部队改称为八路军晋绥军区,主力减缩到了约2.5万人。

来到冀中

在此期间,晋绥地区开展了整风、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加强了地方武装建设,实行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抗战后期,为了保卫党中央,吕正操率领冀中的六个团来到了晋绥根据地,编入晋绥军区。但是,为了建立以五岭山脉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使华南成为战略一翼,我军以第359旅一部为基础,组建了南下支队。

据查证,南下支队共有约4000人,由王震担任司令员。另外,晋绥军区还抽调了许多干部去支援新四军第五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其中有廖汉生、贺炳炎……1945年,又以第359旅另一部组建了新支队,由刘转连担任司令员。由延安出发南下至河南新安时,因日本投降,形势发生变化,即奉命开赴东北。再后来,该部队逐渐发展为了四野的一个主力师。

庆祝齐会大捷

1945年8月,晋绥军区向日伪军展开了全面反攻。有统计显示,第120师及其衍生部队先后作战一万余次,歼敌近13万人。同时,这支部队也发展到了40000多人,另有40000多人的地方武装。以这些部队为主体,我军组建了晋绥野战军。全军下辖第358旅和三个独立旅,由贺龙担任司令员,关向应担任政委。

到了抗战结束以后,第129师及衍生部队已经发展到了20万人以上,第115师及衍生部队发展到了25万人以上。然而,第120师及衍生部队,最强盛的时候也不超过10万人。至于歼敌人数,第120师只有不到15万人,第115师和第129师都超过了25万人。晋绥太穷,远不如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又要保卫延安,严重影响了第120师的发展壮大。

除了物质条件较差,加上保卫延安这个因素以外,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第120师的兵员素质相对于第115师、129师来说,总体上要弱一些。根据众多老兵的回忆,第120师的前身—红二方面军,无论是兵力还是参战次数、战斗规模、战绩……都不如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后者经常对战的敌军也相对要强悍一些。

359旅驻防陕北,进行开荒

历练不够,又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120师的干部带兵不多,缺乏独当一面和大兵团作战的机会。而且,他们大多文化不高,作战风格以勇猛为主,经常身先士卒,干部的折损率和伤残率都特别高。例如谭友林,他是贺龙的警卫员出身,当过红军时期的师长。但是,到了东北,有些部下对他评价不高,说他很猛,但是缺乏帅的才能,因此不服他的指挥。

红一方面军相对均衡一些,出的帅才比较多,红四方面军出的将才比较多。无论是将才还是帅才,红二方面军都要少一些。不过,虽然实力偏弱,第120师的作战次数和歼敌人数,均在八路军总的次数中占了不小的比重。另外,在每次战斗中和敌人的交换比,和八路军总的平均值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出,第120师虽然弱一些,却也不缺精兵强将。

更令人起敬的是,在抗战结束以后,贺龙主动交出了手中的野战军。我军以这六个旅和北归的王震部队为主体,组建了三个纵队,也就是西北野战军第一、二、三纵队的前身。在解放战争中,彭德怀以这三个纵队还有陕北的四个旅为主体,组建了西北野战军。在西野这个系统中,一纵、二纵、三纵、七纵的前身都是贺龙的老部队,八纵也有一些老底子。

八路军南下支队

在西北战场,贺龙一直从事后方保障工作,而且任劳任怨。当他的老部下和彭德怀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主动站了出来,不仅批评他们,还要求他们必须服从彭总的指挥。由此可见,一个老红军的高风亮节!1949年,西北战场的我军主力被改编为了第一野战军。据查证,全军有大约15.5万人,下辖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军、骑1师、骑2师等部队。其中,至少有四个军发源于八路军第120师!

笔者梳理了下,八路军第120师的余脉主要分布在:第1军,军长贺炳炎;第2军,军长王震;第3军,军长许光达;第6军第47团,团长王季龙;第7军,军长彭绍辉;第8军,军长姚喆;第45军第134师第401团,团长江礼洪;第47军第139师,师长贺庆积……还有许多老人来到了兄弟部队指挥作战,例如:朱绍清、张翼翔、彭林、成钧、刘转连、晏福生、贺庆积……

贺龙率部进军四川

八路军第120师出了大批开国将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贺龙元帅、许光达大将、萧克上将、王震上将、陈伯钧上将、贺炳炎上将、周士第上将、甘泗淇上将、彭绍辉上将、廖汉生中将、黄新廷中将、朱辉照中将、王恩茂中将、刘转连中将、王尚荣中将、杨秀山中将、郭鹏中将、朱明中将、刘道生中将、余秋里中将、唐金龙少将、孙超群少将……在此,向这些抗日骁将们致敬!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1 阅读:154
围讯资讯

围讯资讯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