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修身自爱之道?人应该如何修身以自处?无狎无厌、自知自爱

人之书 2024-09-29 07:32:09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这是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自爱之道,也叫自知之道,也叫无狎之道,无厌之道。

古人常常追求修身以自处,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呢?本章老子就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修身以自爱。

在老子看来,封建君主对待民众应该有无狎、无厌、不威之心,对待自己应该有自知自爱之心,如此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管理者。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管理水平高不高,只能以被管理者的亲身感受为评判标准。在老子看来,管理者拥有四重境界:一是不知有之,二是亲而誉之,三是畏之,四是侮之。

当百姓怨声载道,甚至侮骂管理者的时候,说明他们的管理水平已经差到极点。

再好一点,有些人的管理水平虽差,但尚且能集中一部分力量,能使人望而生畏,而不至于立刻分崩离析、一盘散沙。然而这种威严最多只能用来欺压弱小,已经不能用以镇压宵小之辈。

管理者这时候的威严就像纸老虎一样,哪还能用以震慑群雄呢?

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管理者的良好治理之下,天下升平,一切井然有序,百姓已经不用畏惧一切强权和威压,那么整个民族国家将会诞生出一种巨大的威慑力,可以用以震慑群雄。

这便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民不畏强威,则国威至。

怎么样才能让国家有“大威至”呢?

侮之、畏之的管理者可做不到这一点。至少也需要“亲而誉之”的管理者才可以做到这一点。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亲而誉之”的管理者呢?

老子说:“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居是指居住条件,生是指生活条件。狎是指狎戏、看不起;厌是指嫌弃、厌烦。

狎,形声字。从犬,犬善与人玩耍。本义指驯犬。人可以与犬一起狎戏玩耍,但内心里却不会真的看得上狗窝,与狗同寝。

无狎,其实就是指不要把百姓视作犬马。

常言道: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

无狎其所居,就是指管理者应该像“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一样,不要狎戏、看不起老百姓居住条件的简陋寒酸。

无厌其所生,就是指管理者不要嫌弃、厌烦老百姓生活条件的贫贱匮乏。

管理者只要能够对百姓做到无狎无厌,便可以成为被老百姓“亲而誉之”的人。

百姓亲之誉之,自然就不会再畏之侮之,而只会敬之重之。百姓敬重上层,则民心归焉,则大威至矣。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有威,民有亲,焉能不强。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管理者不把百姓视作犬马,只要他们不嫌弃厌烦百姓,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百姓就也不会嫌弃厌烦上层管理者。

也就是说:你不厌烦我,我也不厌烦你。上层不嫌弃下层,下层也不会厌烦上层。上下官民的关系就是相互影射的关系。这就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所以,作为最高明的管理者——圣人,他们管理百姓的时候,才会选择自知自爱,而舍弃自贵自见。

贵是指尊贵、高贵、高高在上。

自爱不自贵,就是指我可以自私自爱,自己可以最大程度的爱护自己、爱惜自己,但不能把自己搞得高高在上,反而把其他人都踩在脚下。

有贵就有贱,有上就有下,当把自己放在高贵、高高在上的位置的时候,同时就必然会把另一部分人置于低贱的位置上。这样的社会关系焉能长久?

有爱却未必有恨。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所以君子可以自爱。

什么是自知不自见?

自知,是指人们可以凭借自身去认知一切。

见,现也。自见,是指用自己的嘴巴去论述一切,就是把自己的见解显现于众人面前。

自知不自见,就是指人们可以凭借自身去认知一切、感悟一切,但却不能丝毫不加验证地阐述和宣扬这些自我个人的认知和感悟。

也就是说:圣人爱学不爱说,爱钻研不爱显摆。

故去彼取此。所以,圣人对待自己会选择自知自爱,而不会选择自贵自见。

自贵者,是指身份地位;自见者,是指语言话语、话语权。

个人认为,道德经本章的核心思想就是论述了圣人、君子、管理者,也可以是每一个人的自知、自爱、自修之道。

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应该怎么做才算是修身呢?

所谓修身,就是培养自己、提高自己。

所谓修身,其实就是自知自爱,而不自贵自见;也是无狎、无厌,而不畏威。

无狎、无厌是自身对下层人士的态度;不畏威是自己对上层人士的态度;

自知自爱是自己对自己的态度,不自贵不自见是自己对他人的态度。

所以,本章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修身自爱之道。上到封建君主,下到黎民百姓,都可以以此为标准来修身养性。

0 阅读:8

人之书

简介:域内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