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宝卷用金子铺地,让潘玉儿在上面走,说:“此步步生莲华也。”

醉风文史 2024-11-21 23:01:25

公元501年,南朝齐第六任皇帝萧宝卷遇害,贵妃潘玉儿得知萧衍要将自己赏给手下将领做妻子后,痛哭流涕。

潘玉儿哭着说:“我以前受君王恩宠,如今怎么能嫁给下人?我宁愿死,也不愿受此大辱!”

原本萧衍听闻潘玉儿美貌无比,想将她纳为妾室,但又害怕会引起外界非议,因此放弃了纳妾打算,之后手下将领田安求娶潘玉儿,萧衍有意成人之美。

可潘玉儿心气高,不愿委身,萧衍只能下令将其勒死在狱中。

实际上,潘玉儿有一点没说错,萧宝卷对她真是宠爱到了极点,就比如“步步生莲”,说的就是萧宝卷和潘玉儿。

一、萧宝卷和潘玉儿

萧宝卷是齐明帝萧鸾次子,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爱读书,嬉戏无度,经常在东宫和侍卫们通宵挖洞捉老鼠。

太子如此荒唐,萧鸾却不太管他,至于原因,可能是因为萧宝卷从小口吃,平常沉默寡言,萧鸾不忍心给儿子上太多压力。

册封太子次年,萧宝卷纳太常褚澄之女褚令璩为太子妃,可萧宝卷并不喜欢这个太子妃,那么萧宝卷喜欢的是谁呢?在一次酒醉后,他说出了实情。

萧宝卷曾经喝醉后对左右亲信说:“若得如山阴主无恨矣。”

这位山阴公主可不是南宋那位名叫刘楚玉的公主,而是萧鸾的长女,也就是说,萧宝卷和这位山阴公主要么是姐弟关系,要么是兄妹关系。

当然,这句话是萧宝卷醉后所言,说的还是“若得”,所以众人只以为是他酒后狂言。

可谁也没想到,在萧宝卷即位后不久,他竟然真的和山阴公主鬼混在一起,不得不说,皇家私生活实在太乱了。

俗话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之前萧宝卷心心念念想的都是山阴公主,但等真正得到手后,却又觉得不过那么回事,所以萧宝卷的宠爱就渐渐转移了。

萧宝卷广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但无一人能拴住他的心,直到遇到潘玉儿,就像遇到克星一样,他整个身心都沦陷了。

潘玉儿,原名叫作俞尼子,本是大司马王敬则府上一名乐伎,后来被萧宝卷看中纳入后宫,皇帝抢大臣的小妾,这剧情实在有些狗血。

二、金子铺就的“步步生莲”

萧宝卷看上潘玉儿绝不是图一时新鲜,因为后来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潘玉儿的爱。

比如萧宝卷太子萧诵的亲生母亲黄氏去世得早,当时褚皇后膝下无子,按照常理,应该让褚皇后代为抚养,然而萧宝卷却让潘玉儿抚养太子,并借此册封她为贵妃。

又比如,宫中曾经发生大火,烧毁众多宫殿,于是萧宝卷在各处重建宫殿,他也没忘了爱妃潘玉儿,特意为其修建神仙、永寿、玉寿三殿。

此三殿周围皆用金壁加以装饰,内殿装扮更是珠光宝气,有玉制九子铃、佛面光相以及禅灵寺塔上的宝物耳环等等。

就这还不能令萧宝卷满意,他还命工匠将金子凿制成莲花形状,一朵朵铺在地上,然后让潘玉儿赤着双足在上面行走。

见此情景,萧宝卷还颇为得意地说:“此步步生莲华也。”

潘玉儿在金子上行走的姿态,被萧宝卷叫作步步生莲花,词语“步步生莲”即由此而来,意思是形容女子步态轻盈优美。

美人、美足以及美景,这些组合起来的确令人感到赏心悦目,不过,这种美都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

潘玉儿的服装以及日常使用的器具都是精心挑选的珍品,如此奢靡,以至于府库中的原有物品都无法满足潘玉儿用度。

为此,萧宝卷不得不派人从民间高价收购金银玉器,还下令将京城中的酒税全部折合成金银上交府库,即便如此,仍不能满足后宫对金银玉器的大量需求。

三、皇帝卖肉,潘妃卖酒

但凡昏君,都有一些特别的小爱好,萧宝卷也不例外,他喜欢玩角色扮演。

萧宝卷曾经命人在宫中搭建了一个集市,让宫女、太监充当小贩售卖各种物品,他让潘玉儿担任“市令”,自己则扮演协助管理集市的小吏,担任潘玉儿的跟班。

每当“小贩们”发生纠纷或者犯了过错,就扭送过来让潘玉儿处理,萧宝卷则在一旁乐呵呵看戏。

如果自己也犯了小错误,萧宝卷就让潘玉儿用棍子打他,是的,萧宝卷给了潘玉儿任何妃子都不可能具有的权力,即杖打皇帝。

扮演游戏玩累了出宫游玩时,萧宝卷也让潘玉儿坐在轿子里,自己则穿着武将衣服骑着马跟在后面,活脱脱一个鞍前马后服侍主人的侍从。

后来萧宝卷和潘玉儿的胡闹达到了新高度,萧宝卷竟然在堵水的土坝上开店,当起了卖肉的屠夫,为了配合萧宝卷表演,潘玉儿也开了一家酒肆卖酒。

当时百姓中间就流传起歌谣说:“阅武堂,种杨柳,皇上卖肉,潘妃卖酒。”

别看萧宝卷嬉戏无度,却也听父亲的话,当初萧鸾时担心儿子心机不够,驾驭不了宗室的叔伯兄弟,于是在临终前嘱托萧宝卷:“做事不可在人后。”

萧宝卷禀承父训,对宰辅大臣动辄打杀,搞得文臣辞官,武将造反,可萧宝卷不当回事。

即便叛军打到城下,大臣请求他赏赐将士以提振士气,萧宝卷仍理直气壮地说:“反贼难道就只捉我一个人吗?为什么偏偏向我要赏赐。”

就这样,刚上位三年,萧宝卷就把自己活活作死了,至于宠妃潘玉儿,最终也因不甘心嫁给普通将领,被勒死于狱中,死后仍未能避免受辱。

0 阅读:7
醉风文史

醉风文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时偶尔冒出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