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节,北方已是大雪飘飞、天寒地冻,南方还在马拉松狂欢。
所谓每年底的国内马拉松高潮,也正是由南方一系列赛事主导的。除了有冷空气突然来袭外,大多数赛事举办时,竟然还要面临高温考验。
我在这俩月跑的比赛中,总体偏热,有两场马尤其热。一场是深圳光明半马,一场是广马。这热,又不大相同,光明半马纯属温度高,广马是湿度高。带来的结果一样,不好跑。
一场马拉松的天时地利人和中,最重要、最不可控,又对赛事成功起最关键作用的,便是天时。
马拉松并不娇贵,热一点、冷一点都可以跑,在不同气温状况下,就需要有相应的比赛策略。高温防中暑,低温怕失温,不然,就会跑出危险来。
特别是经历了过去三年,赛事安全的内涵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眼下的宣传中,主旨是“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这一说法,并不是将安全责任全都推给参赛者,而是每个个体,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你的具体情况,只有你自己最了解,当遇到问题时,是向左还是向右,你的一个决定,对最终结果或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坏的结果,就是发生猝死个案。这在马拉松赛事中,概率极低极低的,但每一次听到这样的不幸消息时,都让人心情异常沉重。
认知十年广马,你可知广马从创办时的2012年起,就遇到了两例猝死案例吗?
那年广马是11月18日举行的,20000人规模,全马3000、半马2000,10K有6000,迷你(5K)有9000。在10K和迷你比赛中,各有一名选手休克,其中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人时隔几天后也离世了。
当时,这事影响很大。2012年时,马拉松还没开始火,国内赛事不算多,正是那几年,许多地方准备创办赛事。大家对马拉松并不了解,一看广马又走了两个,对一些地方的办赛积极性,是有不小打击的。
当时两位选手出事时,都在冲刺阶段了,组委会均进行了救助。事后赔付时,有各种声音流出,这事也让初生的广马一地鸡毛。
这些年来,随着马拉松在国内的发展,大家对于马拉松猝死也能够相对理性地看待,就是个小概率事件,不宜过分解读。
而且国内赛事在医疗保障上,一直在努力提升、改进。像AED的大规模使用、招募急救跑者等等,力求从不同层面,保证赛事安全。
国内赛事政府是主办方、主导方,发生猝死这事,涉及到安全生产,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主办方的视角看一场比赛是否成功,在乎的不是跑者口碑,而是绝对不能有猝死发生。
正在国内的世界田联竞赛与活动部路跑赛事经理Alessio日前就提到,“根据世界田联急救与医疗部门统计,全球马拉松跑者的猝死概率约为每10万人中1-2例。中国马拉松赛事的猝死率比全球平均概率要低得多。”
近几年来,国内马拉松猝死的确极少,每年顶多也就数得上的几例。背景是,主办方的高度重视,赛事的竭尽所为,跑者的科学跑步,大家共同促进了中国马拉松的安全。
最让人欣慰的是,一场赛事即便发生猝死案例,也不再是对赛事一笔抹杀。
敬畏毫不夸张地讲,国内马拉松在医疗保障上,那真算得上重投入了。
Alessio也认为,中国马拉松赛事也通过科学的马拉松文化宣传、完善的赛事医疗方案和充足的医疗人员及设施配置,非常好地减少了猝死情况发生。
其实,再完善的保障措施,也无法从根源上杜绝猝死案例的发生,这个时候,就需要每个参赛者这个“第一责任人”的作为了。
马拉松是极限性的运动,当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后,极有可能会诱发隐藏在身体内的隐疾、暗疾,此时身体会给你发出信号,你意识到了的话,作出回应,也许就能化险为夷。
跑者对马拉松应当有一颗敬畏之心,想跑马拉松,平时就要有系统性的训练。最忌讳的,是平时不好好练,比赛时还想要成绩,就容易出事。
比赛时的天气状况,个人的身体状况,都决定着你在这场比赛中的表现。作为业余跑者,有竞争性很正常,难得是知进退,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你进,拿到一个好看、或许是让别人羡慕的成绩,你退,是能够意识到身体的极限,该放弃时能理智地做出决定。
不要把生命寄托在赛事保障上,再完善的医疗救援保障,还得看你在何时接受救援,能否成功救援,的确有些运气成分在内的。你倒在医疗点,和两个医疗点中间,结果是不一样的。
中年人、家中顶梁柱、未成年的孩子……近几年好几例的猝死案例后,看到这些相同的信息,真令人慨叹生命的无常。当一个鲜活的生命倒下后,就变为一个数字,保险赔付一部分,组委会人道主义赔付一部分,顶多一百万的样子。
你自己首先尊重自己的生命,将“第一责任人”落实到位,你在跑马中的健康安全就有了更充足的保障。同时你的自己身体状态变化的理性感知,也会给其后的救援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每一个跑者都能如此,杜绝国内马拉松猝死就不是一件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