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士成的早年岁月:从士卒到一军统帅;
聂士成,1836年出生于安徽合肥长丰县岗集镇的一个武术世家。由于其父早逝,他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一身的武艺都是来自于母亲的传授。
聂士成母亲是位不平凡的女人,是位极具家国情怀的烈女子,她在古稀之年时还坚持练武。
受母亲的影响,聂士成从小就特别崇拜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爱打抱不平,扶危济困,一直有个自己的英雄梦。
1860年,即大清咸丰十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一年。
这年的10月,英法为了进一步在华扩大贸易攫取财富,以谈判使节被扣为由发动了侵华战争。英法联军以区区6000人,从天津大沽登陆后长驱直入,并一举攻陷了大清首都北京。在大势抢劫后,英法军队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一把火烧了。随后大清在英法的压力之下,与英、法、俄三国均签订下了可耻的卖国条约《北京条约》。
该事件震惊中外,也影响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位少年。
这一年,聂士成24岁。
聂士成向母亲表明要立志从军,抵御外侮的决心。他的这一志向得到了其母亲的支持。
可是,聂士成去哪儿从军呢?会有部队收留他吗?
说来也巧,这年聂士成的母亲正好收到一封来自袁三甲部一位夏姓哨官的感谢信,信中邀请自小习武的聂士成可否去他那儿从军,驰骋沙场,他日建功立业。
原来,在1859年时,有一位商贩被仇家追杀,无意之中跑到了聂士成家中,聂母急人所难将这个商贩藏匿在家中厨房的草垛中,才得以躲过一劫幸免于难。
为躲避仇家,这位商人不久便弃商从军了,并在袁三甲部做到了驻临淮关的哨官。
聂士成去还是不去呢?
因为其父早逝,聂士成在其母亲的安排下早早地完婚了,并育有子女。
聂士成为人至孝,不忍远走他乡留下母亲与妻儿,一时进退犹豫不决。
这时,他的母亲再一次表现出了与平凡女人不同的一面。她坚决支持儿子去从军,并对聂士成讲:“聂家人手心向上,聂家无孬种。”
于是聂士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从军之路,并在战争中夺颖而出,因战功一路升迁。
平叛捻军,挥师热河,渡海抗法,维护国家的统一,以战功升任总兵;
聂士成投身军旅时,正是大清风雨飘摇、国势日微之时,全国各地农民起事风起云涌。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平息了下去,但太平天国的残部流串至北方陕甘与捻军会合后,仍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聂士成在平定捻军的战事中,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很有头脑与谋略。
在在平定庐州城、攻克湖沟、浍北的捻军时,聂士成屡立战功,由刘铭传保奏升任大清营级干部——从九品的基层军官“清军把总”。
此后,聂士成一路升迁,至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31岁的聂士成正式成为大清高级将领,并为朝廷授予“巴图鲁勇士”,赏一品封典。
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中法战争在台海爆发,聂士成奉命率部渡海援台。
聂士成一到台湾,便配合台湾巡抚刘铭传构筑防御攻式,利用台湾山地有利地形,准备打法军一个措手不及。
当法国战舰在距台湾基隆岛一海里处以重炮狂轰一阵后,法军十分的奇怪,只见岸上无任何动静,不见一丝一毫的还击。他们以为这一带并无守军,于是登陆长驱挺进,企图一举拿下基隆港。
当法军进入到聂士成布下的埋伏圈后,他一声号令,清军从战壕跃起,以短兵相接的方式与法军开展白刃格斗。
法舰上的炮火,此时无从发挥,只能固守舰艇上无能为力。
该战,法舰陆战士兵除几人逃跑掉外,其余上百人被全歼。
聂士成因此战而为朝廷所重视,1892年,被授予太原镇总兵,调统天津芦台的淮军各部。
聂士成作为一名武将,他并不只是有勇有胆,而重要的是他的谋略与识见。
他每到一处巡防,总要细心考察当地山川要塞形胜,总结历史上历代名将在此用兵的成败得失,并命人以西洋之法加以绘图立说,以备他日用兵时参阅。
1893年,聂士成奉命巡视东北边防,他历时2个多月,对东北的地理环境和战略要点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并进行详尽的测绘与记录。随后,聂士成将此次考察结果写成《东游纪程》一书,共四卷,至于军营不时翻阅浏览。
此时,他已经预感中日必有一战,战事将在东北白山黑水展开。
在大清一朝,武将出生像聂士成这样具有前瞻性眼光与军事视野的将领是极少的。
多年的实战与理论修为,终于让聂士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战成名,成为晚清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将良将。
在中日甲午战争,聂士成以一己之力书写了整个战争的亮点与个人高光时刻;
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都需要有经典的战役来支撑。
摩天岭之战,正是聂士成一生军事战役的典范。
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聂士成奉命随提督叶志超赴朝鲜,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协防朝鲜牙山。
此时日本鲸吞朝鲜的狼子野心早已昭然若揭。要实现这个野心,那么将清军驱逐出朝鲜就是日本势在必行事。
中日之战,不可避免了。
牙山之战,于是在当年7月28日打响。
聂士成作为主将叶志超的副将,统率一军驻防牙山,但人数较少,不足1200人,其余26000余人由叶志超率领。
就在朝鲜前线两军磨刀嚯嚯之际,大清朝廷之上淮军主帅李鸿章却一直在是战是和的问题上首鼠两端,帝师翁同龢等人骑墙观望李鸿章的成败,好看他的笑话。
在这种情况下,主将叶志超更是贪生怕死消积防御,在战场上一触即溃,一路向北往平壤方向狂撤退。
聂士成所率一部在牙山依托地形优势与日军苦战十来日,无奈侧翼防线因叶志超弃阵而逃而洞开。
在坚守牙山数日,多次打退日军进犯后,还是终因侧翼无友军配合,后面又无援军赶到而寡不敌众,聂士成只得率部强力突围北撤至平壤。
牙山之战让日军看到了大清的虚弱与无能,随之甲午战争进一步扩大恶化。
随着日军进犯大清本土,在这场耻辱的一边倒的战争中,聂士成却成了唯一的亮点,多少为中国军人挽回了一点颜面与尊严。
摩天岭战役,成就了聂士成晚清最后名将的历史美名。
1894年9月15日,甲午中日战争中一场份量极重的陆地战役在朝鲜平壤打响。
此时的日军在朝鲜已经增兵至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也陆续增至13000余人。
本来这还是一场人数与武器上势均力敌的战役,无奈淮军主帅李鸿章犹豫徘徊,进退无端,一再错失战争先机。加之驻朝鲜主将叶志超是个贪生怕死之辈,平壤战事一开,他不顾左宝贵一路的死活,临阵脱逃,出现了历史教科书上极其讥刺的一幕——一路狂奔五百里,跑到了鸭绿江边,将人马全部退回了国内。
至此,日军顺利地占领了朝鲜全境,中国历史上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化为乌有。
聂士成在死守平壤无望后,奉朝廷之命退回国内入驻辽东以防止日军进犯东北边境。
清军在平壤战役失败后,又在黄海之战中惨败,这让日本更加摸清了清朝的实力,于是决定进犯中国境内。
叶志超因朝鲜战事惨败后被朝廷撤职查办,接替他的人是四川提督宋庆。
但是,宋庆根本指挥不动淮军,除了自己所辖毅军外,其余各部将领没有一人听他的。
越过鸭绿山的日军一路攻城掠地,直到在辽宁虎山要塞受阻才放缓进攻。
此时坚守虎山要塞的正是聂士成,他与配合防守的宋得胜、马玉昆、马金叙等守将英勇奋战,宁死不退,多次打退日军的疯狂进攻。
然而,主将宋庆无法指挥各部协同配合,援军又怯战不至,聂士成所守虎山要塞守军被日军各个击破。聂士成斫剑击石,望天长叹,不得不撤出战斗。
被清军主将宋庆冀予重大希望的鸭绿江防线,不到三天就丧失殆尽。
虎山要塞失守后,辽宁九连城、丹东一线便无险可守了。状如惊弓之鸟的清军,更是无心再恋战,一路向西败退,退至了辽宁奉天城(即今天的沈阳)之外。
今天我们后人阅读这一段战争历史,都感到极度的耻辱,悲大清的无能,怒守将的无耻。整个大清守军虽然丧失了海洋控制权,但是在陆地上完全可以凭借地势之险与日军在陆地上一战。
但是,事实上呢?他们上起主将下到一般哨长、兵勇,不是在逃跑撤退的怆惶之中,便是在逃跑狂奔的路上。如此不堪的军队,若不失败,那真是没有天理了。
然而,就在这段不堪回首,不忍细看的历史中,却有一人在一场重要的战役中完胜了日军,直接斩杀了日军指挥官富冈山造中佐,日方主帅山朋有县直接被就地免职调回日本国内。
取得这一非凡战绩的不是别人,正是晚清名将、时任直隶提督的聂士成。
摩天岭,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地名,也因聂士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辉煌壮举而更加充满魅力。
摩天岭地处奉天城东,海拔不足1500米,但是地势险要,是扼守奉天城东大门的一道天然屏障。日军由辽宁凤凰城进犯奉天,摩天岭是必经之道。因此,守住摩天岭就可以守住奉天城。
唐代名将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历史会重演吗?
幸运的是这一历史的机遇落在了聂士成身上。
面对清军主将宋庆交付给自己防守摩天岭的任务,聂士成坦然接受了。他心中升腾起一股无名之气,多日来的失败与憋屈让他决心在摩天岭痛击一次日军,让摩天岭成为狂妄的日军第五师团的埋葬之地。
聂士成能做到吗?
他有这个信心。这儿的地形地势早在1893年初他巡视东北三省时已了然于胸。
聂士成统帅的人马只有6000余人,而日军主力第五师团有近15000余人,是自己兵力的近三倍。聂士成不打算硬拼,他要好好利用一下摩天岭的地形地势。
摩天岭虽然号称“摩天”,实际海拔也就1300多米,不过地势陡峭险峻,要从山脚翻越这座山,唯一的通道便是长约40里的崎岖不平的山路。
这条路上平时人走过都很费力,辎重车辆要通过只能靠人力前拉后推,十分艰难。
况且此时已经进入了冬季,大雪随时会封山。这对补给线甚长,又携带大量辎重武器的日军,将会是一场灾难。
为了打好这一仗,痛击日军主力第五师团,粉碎日军叫嚣要赶在进入奉天城后过年的狂言,聂士成开了战前军事动员大会。随后又与清军一众将领商讨军事对策,决心采取诱敌深入之策,在将敌人引入伏击圈后,集中火力打击后勤辎重,切断日军的粮道,然后依托有利地形伏击日军。
聂士成的决策获得了与会将领依克唐阿、孙显寅、吕本元、耿凤鸣、马金叙等人的一致支持,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为在朝鲜死难的500多将士报仇,为大清赢一尊严。
1894年11月9日,摩天岭战役正式打响。
这一年,聂士成58岁。
他将书写自己一生中的军事杰作。
这一天,日军第五师团第十混成旅团在团长立见尚文旅的率领下,兵分两路向依克唐阿驻守的赛马集与由孙显寅和吕本元防守的连山关进犯。
一路上,日军气势汹汹,长驱直入,丝毫不把清军防守队伍放在眼里。
战争的枪声很快从赛马集响起,在日军先头部队还未来得及反应时,日军中尉柳原楠次等14人便倒在了赛马集防塞。
不战地势之优的日军只好仓皇原路逃返。
进攻连山关的另一支日军部队第二十二联队,在派出300人与500人的两次试探进攻都被清守军交叉火力击溃后撤离战场。
很快日军又组织了第三波进攻,这次派了2000余人,从三个方向攻击连山关守军。
为了诱敌深入,同时也为了避免守军人员大的伤亡,孙显寅与吕本元按主将聂士成的战前计划主动放弃了连山关要塞。
连山关的得手,让日军更加猖狂。
11月18日,日军第五师团主力开始向摩天岭发起进攻。
摩天岭的守军主将正是聂士成。
面对日军试探性的进攻,聂士成气定神闲。当日军进入清守军攻击圈后,他仍然命令步兵按兵不,只以少量的火炮加汉还击。
到当日下午3时,日军几千人在少佐金田的率领下全部进入到了清军火力交叉伏击圈。只见聂士成一声令下,清步兵炮兵同时开火,密集的弹药向日军倾泄而下。
日军在丢弃下上百具尸体后,向连山关逃去。
此后几日,日军第五师团只得龟缩在连山关的防御攻事内,不敢出来应战。
聂士成再次利用对摩天岭地势的暗熟,联合依克唐阿率领的镇边军,主动出击。
11月25日,聂士成在摩天岭草河口一带歼灭日军40余人,并击毙步兵大尉斋腾,击伤日炮兵大尉池田纲平与中尉关谷豁等军官。
一时汹汹不可一世的日军第五师团只好躲在连山关要塞中,惶惶不可终日,不肯出来应战。
次日(即11月26日),摩天岭天降大雪。
日军认为大雪封路,清军决不会来攻,于是放下戒备生火取缓。
但是,这次日军又失算了。
当日夜里,雪花纷飞,东北夜间的气温一下骤降至零下二十多度。
聂士成亲自精选亲兵300人,全部背负明晃晃的战刀与步枪,披上白色战袍跨上战马。为了减少战马在奔袭途中发出嘶鸣,聂士成要求将战马戴上口套。
一切准备妥当后,聂士成一马当先率部趁夜色急驰。
当他们一行人马来到连山关日军军营时,发现日军连戒警的哨兵人员毫无戒备,围在一起升火取暖。
当日军发现这天兵神将来到眼前时,才惊恐地起来准备放枪预警,但是聂士成与所率骑兵的刀更快,日军还来不及放枪便成了清军的刀下之鬼。
聂士成部在解决掉日军警哨后,便如入无人之境,一路掩杀过去。
在日军的一个指挥室里,正有不少日本军官在边生火取暖边开会讨论战事。
这一下子被聂士成与部卒包了个饺子。一名日军中佐试图拔出手枪回击,聂士成一个箭头冲上去,手起刀落,顿时人头落地。
事后方知此人正是连山关指挥官富冈山造中佐。
雪夜之中,聂士成等300清军将士奋不顾身,见人便砍,杀声震天。连山关日军判断不清到底来了多少清军,仓惶之中逃跑。
连山关夜袭,再次完美上演了李愬雪夜入蔡州这一历史经典战例。
连山关之战后,日军东线的进攻势头被扼阻,清军则开始由守转攻。
随后,聂士成率部一鼓作气,乘势将战线推进到了摩天岭以东几十公里之外的草河口。
不甘心失败的日军,随后组织了多次反攻,但是聂士成与依克唐阿相互协同配合,依托有利地势居高临下,日军均未得成,每次都是丢下几十具尸体身无功折返。
此后聂士成又率部多次主动出击,不断袭击侵扰日军小股部队。日军防不胜防损失一再飙升,不得不退守回辽宁丹东凤凰城,不敢再出战。
摩天岭之战,历时半个月。
此战,以清军的全胜结束。这也是整个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在战场上的唯一一次全胜。日军伤亡人数约1000人,清军伤亡不到300人,中日伤亡之比为3.3:1。同时在战斗中击毙少佐以上军官10余名。
摩天岭战役后,日军东线指挥第一军司令长官山县有朋被日本陆军总部就地免职,调回了日本国内。
山县有朋在日本历史上名气极大,是日本近代陆军之父,但是他一生中的滑铁卢却拜清军将领聂士成所赐,这也成了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1922年,山县有朋死于东京。
尽管一场战役的胜利改变不了整个甲午战争的走势,但是聂士成却以他的血性与忠勇捍卫住了清朝军队最后的一丝尊严。
他值得我们后人怀念与尊敬。
血洒八里桥,为抗击八国联军,一代名将在天津城陨落;
甲午战争之后,聂士成还驻于天津芦台镇,隶属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荣禄所辖。
作为晚清最后的几支劲旅,聂士成拱卫着北京的海上东大门,其地位十分重要。
1900年6月21日,老迈昏聩的慈禧太后不顾朝野多位大臣的反对,竟然一口气正式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匈等十一国同时公开宣战。
慈禧这一荒诞的行为,随立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1900年7月,一路西进的八国联军兵锋已经直指天津城南八里台。
7月9日,八里台战争打响。
聂士成此时已经64岁,他抱定了与天津城共存亡之心,决心与八国联军在八里台决一死战,不退半步。
开战之前,聂士成在直隶总督荣禄面前立下生死之状表示:“士成在一日,日津有一日;天津如失守,士成决不独生以见大帅。”
八里台之战,是天津防卫战中最惨烈的一战。八国联军在武器战优的情况下,接连将部队增至1.4万人,而聂士成所率将士不过区区3000人马。
然而,聂士成并无惧色,他身着朝廷所赐黄马褂挺立于战斗部队前列,格外的显眼。
当前方的清军一排排倒下后,聂士成仍镇定指挥部队有效还击,决不准后撤半步。
在硝烟弥漫的第一线,聂士成横刀跃马,奋力督战,高喊道:“此地即为吾死之地,逾此一步非大丈夫矣。我若有退一步,尔等亦可以枪杀,决无食言。”
聂士成率部坚守天津城南八里台近二十个昼夜,粮弹均告绝。
在请求总督荣禄派军紧急驰援未果后,配合的友军又溃退自逃,私自撤离了战场。
一时之间,聂士成前方有英法美等联军疯狂猛扑,后方因友军的溃逃被撕开了一个缺口,日军500多人步步进逼,聂士成陷入孤军无援的绝境。
此时,曾在聂士成部做过部队教官的德国人库恩,因尊敬聂士成的人品人格,不忍心看到其惨死于联军炮火。于是库恩修书一封派人送去,请聂士成将军放下武器,他不愿看到聂将军战死。
聂士成收到昔日部队教官库恩的“劝降书”后,淡淡一笑,环视战场一周后,只回了信使一个字:“屌!”
送信士兵返回联军阵地后,向库恩回报了聂士成所答。
库恩在聂部当教官有时,他明白聂士成将军的为人,闻之无言以对,他从内心尊敬这位大清铁血将军。
联军在最后通谍未果的情况下,开始发起凶猛的进攻。
在联军密集的炮火覆盖之下,聂士成部不顾号令开始妄自撤退,纷纷向八里台八里桥上涌去。
聂士成则驰马立于八里桥上,挥动明晃晃的钢刀,大声号令:“敢撤退过此桥者,死!”
聂士成一时吸引了大量的炮火射向八里桥,小小的八里桥一下子成了火药库。炮弹在聂士成身边不断开花,聂士成所骑战马倒下。不到两小时,聂士成连换乘了四匹战马。
最后,他自己两条腿在战马上双双被炸断,鲜血喷涌,顿时染满了整个马身。
但是,他仍不肯下战马,在马上摇摇晃晃还在挥马指挥战斗。
紧接着,一发炮弹又在他身边炸开,散开的弹片击中了他的腹部,鲜血如注,随即脏肠也从伤口流了出来。他用另外一只手堵住伤口将流出的肠子塞了回去,仍然立于马上。
这时,八国联军先头突击部队已经与他近在咫尺。
一连串的枪声向他射击过来,一发子弹击中他的嘴部,又几发子弹相继击中了他的头部与胸部,聂士成终于轰然坠落战马,一头栽倒在八里桥上。
栽倒之后,聂士成自知已必死了,临终之前他向身边的人留下遗言:“凡我聂氏后人,今后不得出国,更不得为外国人办事。若有违者,不是我聂家子孙。”
说完,聂士成来不及再交待其他后事,壮烈牺牲。
聂士成英勇战死之后,联军德国将出于对这位英雄的敬重,用一条红地毯将聂士成己经残缺破碎的遗体裹好后交还给了清军。
然而,可悲可恨的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义和团竟然抢劫他的遗体,准备“戳尸”以泄私愤,幸得联军出手阻击,才避免了英雄遗体受辱的悲剧发生。
义和团中一些不明就里的糊涂虫,一计不成之后,又冲进了聂士成将军在天津的官邸,在疯狂抢掠后竟然将将军的遗孀与幼子幼女杀害了,只有成年子女逃出幸免于灭门之难。
呜乎,御外敌之英雄家眷没死于敌人之手,而倒在了自己人手中。
清朝晚期的内乱与政局是何其的荒诞,清朝后来仅几年就覆灭了,这是天理啊!
聂士成死后,其遗体归葬于其老家安徽合肥北长丰县岗镇镇三十埠村。
起初,清廷对于聂士成的战死不闻不问,既不抚恤也无褒奖。后来,朝野有识之人士如荣禄、袁世凯、黄遵宪等人据理力争,大声疾呼,朝廷之上慈禧太后才恩准光绪帝下旨:
“追赠太子少保,著业照提督阵亡例赐恤,加恩予谥,谥号‘忠节’。其生平战功事迹及死事本末,宣付国史馆立传,并准于立功省份、死事之地及芦台、天津、合肥建立专祠。”
至此,晚清一代名将聂士成才死而安身。
然而,聂士成死后并不太平,历史对其评价如过山车风云变幻,幸运的是天津人民并没有忘记他。
历史的回音与记忆
聂士成死后,围绕在其身后的评论变幻莫测。
“大清奴才”、“历史刽子手”、“封建王朝的卫道士”等等,这些污七八糟的词汇在聂士成将军身上游荡,阴魂不散。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时间是一把好尺子,它会丈量一切。
曾经在抗击日本侵略、英雄抵抗八国联军入侵、保家卫国的英烈会被历史长期遗忘污名化吗?
不会的,天津人民给出了答案。
2000年,在聂士成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天津市人民、市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殉难捐躯的晚清杰出将领,在天津八里台以南——紫金山路与卫津南路交叉口,修建起了气势恢弘的聂士成将军跨马青铜像。
铜像基座上只有七字:“聂忠节公殉难处”。
这已经足够了,聂将军可以暝目了,青史昭昭,可伴日月。
该铜像高4.18米,一经落成便成了天津市历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地标,成为人们纪念怀念这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的打卡凭吊之地。
随后,聂士成牺牲之地的八里桥也被更名为“聂公桥”。
英雄的血没有白流,这位晚清最后的名将、抗击外侮的民族英雄将永远与天津南开大学为邻,与天津人民相伴。
他没有“死”。
下次到访天津,我一定会手捧鲜花去祭拜这位英雄的铜像!(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