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年我的堂二叔,娶了一个不认识的婶婶。
当时在我家乡农村娶媳妇都是夜里进行的,由于二叔也没有去迎亲,迎亲队没有人去过女方家,走到女方所在的村子,看到有喜字的人家以为就是待嫁女,男方抬着大花轿去那女方家就停了下来,然后把那家的待嫁女当成了二叔的媳妇,然后接了回来,然后就拜天地,入洞房。
入了洞房前并没有拿掉蒙头布,入洞房后我堂二叔才发现:此人不像自己过去认识的媳妇。只是自从媒人介绍了以后,只见过一面,彼此印象并不太深…另外,新媳妇一化妆也失去了五分的本来面目,二叔也在激情奔放之时,也就没有多在意去核实对方的身份,情不自禁发泄了新婚之欲,坐实了男欢女爱…
在我们家乡的习俗里,媒人要给新媳妇送早饭,这时候媒人发现新媳妇人不对,并不是自己介绍的那个,于是媒人心里直打鼓,肯定是娶错人了,在这大喜日子里,媒人又不敢声张,一打听才知道女方村里有两个姑娘在同一晚出嫁,自己介绍的姑娘则嫁了另外一个娶亲的男生,是二叔的迎亲错位,导致了另一个娶亲男的错娶…
既然二叔生米煮成熟饭,那就将错就错吧!女方没意见,二叔也没反对,就这样成亲了。二叔真正要娶的姑娘也错位嫁了另一个要娶亲的媳妇的男人,彼此都这么淡定的接受了错位的嫁娶…回过头来反思:当时的婚配与娃娃亲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自然没有爱情可言!
那个年代介绍对象结婚,习俗传承着解放之前,农村生活还很贫困,读书的人少,恋爱自由的思潮并不流行,农村婚配全在依赖于媒人的“乱点鸳鸯”,至于男女相爱的志趣相投,习性相近,个性相容,那是遥不可及的话题!
让偏僻的农村,只能凭媒人乱点鸳鸯了。农村姑娘也没有自己的个性主张,只能任其媒人作主(点配),走入嫁鸡随鸡的婚姻之路…